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1|回覆: 2

[其他] 【計然書】卷2內經詩解2先憂積蓄省賦勸農時斷則循知斷則備並有五方以為綱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1 20: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計然書】卷2內經詩解2先憂積蓄省賦勸農時斷則循知斷則備並有五方以為綱紀
題文詩:
越王曰善,請問其方,吾聞先生,明於治歲,
萬物盡長,欲聞治術,可為教常,子明教我,
弗敢忘.計倪對曰:人生無幾,先憂積蓄,
以備妖祥.凡人,或老或弱,或強或怯;
不早備生,不能相葬.王其審之,必先省賦,
斂勸農桑,饑饉在問.或水或塘,因熟積儲,
以備四方.師出無時,未知所當,應變而動,
隨物徜徉.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強,
得世之和,擅世之陽,王無忽忘,慎無如,
會稽之飢,不可再更,王其審之.嘗言息貨,
王不聽臣,故退不言,處於吳楚,越間以魚,
三邦之利,乃知天下,易掌.聞君自耕,
夫人自織,此竭庸力,不斷時智.時斷則循,
知斷則備,知此二者,於體,萬物之情,
短長逆順,可觀而已.臣聞炎帝,有天下也,
以傳黃帝,黃帝於是,事天,下治;
故少昊以,治西方有,蚩尤佐之,使主金也;
玄冥,北方而有,白辨佐之,使主水也;
太皞,東方而有,袁何佐之,使主木也;
祝融,南方而有,僕程佐之,使主火也;
后土,中央而有,后稷佐之,使主土也.
並有五方,以為綱紀.如此是以,易地而輔,
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
小則可霸,於何有哉!治國有常,藏富於民.

【原文】
越王曰:『善。請問其方。吾聞先生明於治歲,萬物盡長,欲聞其治術,可以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計倪對曰:『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強、或怯。不早備生,不能相葬。王其審之,必先省賦斂,勸農桑,饑饉在問。或水或塘,因熟積儲,以備四方。師出無時,未知所當,應變而動,隨物常羊。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強,得世之和,擅世之陽,王無忽忘,慎無如會稽之飢,不可再更,王其審之。嘗言息貨,王不聽臣,故退而不言,處於吳楚越之間,以魚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聞君自耕,夫人自織,此竭於庸力,而不斷時與智也。時斷則循,知斷則備,知此二者,形於體,萬物之情,短長逆順,可觀而已。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於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僕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並有五方,以為綱紀。是以易地而輔,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譯文】
越王說:好,請問如何才能打敗吳國呢?我聽說先生通曉天道劫運,使萬物兼容並蓄,各盡其所長,我想知道怎麼進行,以作為基本治理原則,你可以拿它來教我。我時常記着,不敢忘記。
計倪回答:萬事萬物均有陰陽盛衰的變化趨勢,就是事物『妖祥『之兆,抓住了它,就掌握了事物吉凶變化的規律,再說人一生的時間、力量有限,既然自然規律如此,人就只有積極順應變化趨勢而做準備了。積蓄實力應對困難。人有生老病死,貧窮、富貴、健康、疾病,平時不為事件發生時做準備,等到事件發生時,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大王應採取泰然自若的態度,不急不燥,靜靜觀察時機。在時機到來時,匡正應該糾正的事物,確定應該肯定的事物。先減免百姓的賦稅,還富於民。積極引導並獎勵農耕。問候、扶持、救助遭遇天災人禍的人民。讓百姓集中力量耕織,同時清除百姓的禍害,避免自然贊成的損失。讓田野得到開墾,糧倉里堆滿糧食,百姓殷實富庶。
不要讓百姓沒有事情做,荒費人力物力,而吃不飽穿不暖。最後誘發變亂。只有國家富強了,百姓富裕了,才能有力量應對各種自然災害。軍隊沒有出征的時候,積極訓練;而一旦遇到戰事的時候,則有完整精良的裝備和戰鬥力。這樣敵人因驕傲而懈怠,沒有充足的準備和訓練。而日漸散失戰鬥力。而我方則正好相反,日漸強勝。這樣戰爭一旦爆發,我方就處於上風,占據了有利的條件。大王一定還記得會稽之敗,應該謹慎那樣的情形不能再有了。請大王明鑑。
我曾經向大王建議為國理財之術。大王不採納我的建議,所以我就沒有再堅持。我國就地理而言處於吳國、楚國和百越之間,憑藉與三地接壤的地理條件。所以天下形勢如有任何變化,都能很容易的知道。我聽說大王親自下田耕作、大王夫人親自紡織布匹為天下做榜樣,這樣稱不上是什麼聰明的辦法,只能收示範和一時之效。而不是依據時機和智慧,對天下大事作出決斷。依據時機作出決斷就能順應時變,依據智慧作出決斷就能萬事齊備,了解這兩點,並能身體力行,那麼世間萬事萬物的是非行失、合理與否,都可看得十分清楚。
『我聽說炎帝擁有天下,把天下傳給黃帝,於是黃帝上能事奉蒼天,下能治理四方。黃帝派少吳(傳說中東夷的領袖)治理西方,由蚩尤(傳說中東方九黎族的領袖)輔佐他,使少昊主管五行中的金;派玄冥(傳說中的神,主管降雨)治理北方,由白辯(傳說中的神)輔佐他,使玄冥主管五行中的水;派太帝(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治理東方,由袁何(傳說中的神)輔佐他,使太帝主管五行中的木;派祝融(傳說中高陽氏後裔,高辛氏時任火正,被後人尊為火神)治理南方,由僕程輔佐他,使祝融主管五行中的火;派后土(傳說中輔佐黃帝的官員)治理中心地區,由后稷(周族始祖,姬姓,農業創始人,後人奉為稷神)輔佐他,使后土主管五行中的土——西、北、東、南、中五方並立,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大綱要領。
這樣即使是換個地方治理,國家機器的運轉,萬事萬物的發展,也能一樣地進行。君王應考慮採納我的意見,如此大則可以稱王於天下,小則可以稱霸諸侯,想要成功立業又有什麼困難呢?』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9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書】卷二【內經】所載越王與計倪之對答,實為治國安邦之要術,其理深遠,其義精微。今試析之,以明先賢經世濟民之智慧。

越王問政於計倪,欲聞"治歲""治術"之道。計倪對曰:"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此語道出治國首務——未雨綢繆。人生無常,或老弱,或強怯,若不早備生計,則生死難顧。此理不僅適用於個人,更可推及邦國。計倪進而提出"省賦斂,勸農桑"之策,強調輕徭薄賦、重本抑末乃治國根基。其"因熟積儲,以備四方"之言,尤見儲備之重:水利興修("或水或塘")、豐年積糧,皆為應對兵災饑饉之良方。

論及兵事,計倪主張"應變而動,隨物徜徉"的靈活策略。強調國力強弱之轉化繫於平日積累:"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強"。更以會稽之飢為戒,警示君王不可重蹈覆轍。其批評越王"自耕""自織"乃"竭庸力而不斷時智",直指為政者當超越具體勞作,重在把握時機("時斷則循")與運用智慧("知斷則備")。此二者實為治國之綱,能察此理,則萬物情狀皆可洞明。

計倪追溯炎黃之治,構建五方五行相配的治理體系:少昊主金治西、玄冥主水治北、太皞主木治東、祝融主火治南、后土主土治中。此五方綱紀之說,既體現天人相應的宇宙觀,更暗合"易地而輔"的治理智慧——因地制宜,各得其宜。文末"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的斷言,揭示出"藏富於民"("治國有常,藏富於民")乃王霸之基。

通觀全篇,計倪之策貫穿着三條主線:其一,備患意識貫穿始終,積蓄、省賦、積儲皆為此服務;其二,強調順應天道(五方綱紀)與把握人事(時斷知斷)的統一;其三,治國重在根本,農桑為本,民富則國強。此等智慧,於今世治國理政仍具深刻啟示。
沙坡 發表於 2025-4-16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書】卷二內經第二章闡微:論蓄備之道與五方治術

越王與計倪問答一節,實乃治國安邦之要樞。計倪所陳"先憂積蓄"之說,深得【周易】"安而不忘危"之旨。其言"人生無幾"而重儲備,非徒指財貨之積,實含【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的深意。所謂"妖祥",當如【左傳】所云"天反時為災",唯有未雨綢繆,方能"備凶年之不足"。

計倪提出"省賦斂,勸農桑"六字,可謂治國圭臬。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而【漢書·食貨志】更明言"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足見賦斂之度關乎國本。其"因熟積儲"之策,暗合【周禮】遺人"掌邦之委積"的制度設計,尤重"水塘"等水利建設,此乃承大禹"盡力乎溝洫"之遺教。

論兵備之要時,計倪"師出無時"之語,深得【孫子兵法】"無恃其不來"的精髓。其強弱轉化之說,與【老子】"柔弱勝剛強"相發明,而"得世之和"的提法,則本於【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哲學。特別警示"會稽之飢"的歷史教訓,正合【尚書】"儆戒無虞"之訓。

其批評越王"自耕自織"之弊,直指為政者當"勞於求賢,逸於治事"(【說苑】語)。所謂"時斷則循,知斷則備",實為【易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實踐註腳。將"時"與"智"並提,恰是【孟子】"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的具象化。

所述五方治術體系,實為上古政教合一的治理範式。少昊主金、玄冥主水等配置,與【呂氏春秋】十二紀相表里,構成完整的五行官制。這種"易地而輔"的治理智慧,正是【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的行政實踐,體現"萬物之常"的天人相應觀。

末句"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非徒縱橫家言,實本於【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思想。計倪之論,融匯炎黃以來的治理經驗,將積蓄、農政、兵備、時智、官制熔於一爐,誠為【周禮】"以九職任萬民"的具體演繹。其說雖簡,然綱舉目張,足為後世經國者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