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5|回覆: 0

[其他] 【史記·貨殖列傳】詩解1因勢利導最下與爭農食虞出工成商通物賤征貴貴之徵賤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2 18: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記·貨殖列傳】詩解1因勢利導最下與爭農食虞出工成商通物賤征貴貴之徵賤
題文詩:
老子: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
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用此爲務,挽近世塗,
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太史公曰: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
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味,身安逸樂,
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俗之漸民,久矣雖戶,
說以眇論,終不能化.君之治,善者因之,
其次利導,次教誨之,次整齊之,最下者也,
與之爭利.山西饒材,竹谷,玉石山東,
多魚鹽漆,聲色;江南出楠,梓薑桂金,
錫連丹沙,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
北多產,馬牛羊及,旃裘筋角;鐵則,
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皆中國人,
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具故,
待農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各任其能,人竭其力,
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地,貴之徵賤,
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
不召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
自然之驗?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無爲而治.

簡介:
   公元前91年,大漢建國第112年,漢武帝征和二年,55歲的司馬遷完成【史記】,【史記】的歷史地位無需多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青年時走遍華夏神州江南塞北,後接任父親太史令,中年因言獲罪,遭受腐刑,雖可以慕義而死,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入獄後在堅韌和屈辱中,仍筆耕不輟,完成了屬於太史公的使命。今天我們來學習七十列傳的倒數第二篇【貨殖列傳】。

【史記·貨殖列傳】是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貨殖』是指謀求『滋生資貨財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

  翦伯贊曾高度評價司馬遷『以銳利的眼光,注視著社會經濟方面,而寫成其有名的【貨殖列傳】』。錢鍾書在論及司馬遷這篇【貨殖列傳】時說:『當世法國史家深非史之爲'大事記」體者,專載朝政軍事,而忽諸民生日用;馬遷傳【遊俠】已屬破格,然尚以傳人爲主,此篇則全非'大事記」、'人物誌」,於新史學不啻乎辟鴻濛矣。』(【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總之,史學界公認:『歷史思想及於經濟,是書蓋爲創舉。』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之於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這十分明確而簡要地道出了寫作本篇的動機與主旨。全文主要是爲春秋末期至秦漢以來的大貨殖家,如范蠡、子貢、白圭、猗頓、卓氏、程鄭、孔氏、師氏、任氏等作傳。通過介紹他們的言論、事跡、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重要經濟地區的特產商品、有名的商業城市和商業活動、各地的生產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敘述他們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以便『後世得以觀擇』。

  太史公認爲,自然界的物產是極其豐富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商業發展和經濟都市的出現是自然趨勢,人們沒有不追求富足的。『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所以,他主張應根據實際情況,任商人自由發展,引導他們積極進行生產與交換,國家不必強行干涉,更不要同他們爭利。這集中反映了他反對『重本抑末』,主張農工商虞並重,強調工商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肯定工商業者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突出物質財富的占有量最終決定著人們的社會地位,而經濟的發展則關乎到國家盛衰等經濟思想和物質觀。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司馬遷就能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並認識到生產交易和物質財富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傳記天時、地理、人物、風情,歷歷如畫。雖屬說理文章,讀來卻頗有興味。方家學者對此有口皆碑。潘吟閣贊曰:『【貨殖傳】一篇,講的是種種社會的情形,且一一說明它的原理。所寫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漢代。所寫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腳色,各地有各地的環境。可當遊俠讀,可當小說讀。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傳】!』(【史記貨殖列傳新詮·編者弁言】)李景星評本傳爲:『舉生財之法,圖利之人,無貴無賤,無大無小,無遠無近,無男無女,都納之一篇之中,使上下數百年之販夫豎子,傖父財奴,皆賴以傳,幾令人莫名其用意所在。……蓋財貨者,天地之精華,生民之命脈,困迫豪傑,顛倒眾生,胥是物也。』(【史記評議】卷四)

   這些贊語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史公之識,卓絕千古;史公之筆,精妙絕倫。總攬全文可見,傳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懷其才;篇中敘事行雲流水,自然流暢;文中說理鞭辟入裡,無懈可擊;全篇辭章奇傳雄渾,波瀾壯闊。可謂博大精深,渾然一體,實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光輝篇章。


【原文】

老子曰①:『至治之極②,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爲務⑤,挽近世塗民耳目⑥,則幾無行矣⑦。
【注釋】
①引文見【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②至治:治理得極好的社會,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極。治:治世,與『亂世』相對。③甘其食:以其食爲甘美。即認爲自家的飲食甘美。甘:美。④美其服:以其服飾爲美。即認爲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⑤必:如果,假若。用:以。務:要求得到、追求。⑥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離現在最近的時代。塗:堵塞。⑦幾:差一點兒,幾乎。無行矣:不可行了。
【譯文】
【老子】一書中說:『最清平的政治達到頂峰,(應該是)鄰近國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見,雞犬的聲音也能互相聽到,百姓們各自品嘗著甘甜的食品,穿戴著美麗的服裝,習慣於安寧的風俗,從事於快樂的職業,直至老死之時也不相互往來。』如果一定要按照這種方式去生活,那麼,對於近世來說,無疑等於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實際上)則是行不通的。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①、【書】所述虞夏以來②,耳目欲極聲色之好③,口欲窮芻豢之味④,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使⑤。俗之漸民久矣⑥,雖戶說以眇論⑦,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⑩,最下者與之爭。【注釋】
①【詩】:即【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計三百零五篇,分爲『風』、『雅』、『頌』三大類。②【書】:即【尚書】,儒家經典之一。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彙編。③極:盡頭、極點。此處意爲『享盡』。聲:音樂。色:女色。④窮:窮盡。芻豢:泛指各種牲畜的肉。芻: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糧食的牲畜,如豬狗。⑤夸矜(jīn,今):誇耀。矜:驕傲、誇耀。勢能:權勢和才能。⑥漸:浸,浸染。⑦戶說:挨家挨戶地勸說。眇論:微妙的理論。眇,通『妙』。美,好。⑧善者:好的辦法。因:循,依照,順著。⑨利道之:以利引導它。道,同『導』。⑩整齊之:用規章制度約束他們的行動,使之規規矩矩。(11)與之爭:與民爭利。
【譯文】
太史公認爲:說到神農氏以前的情況,我不知道。至於象【詩經】與【書經】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來的情況,則是人們總是要使自己的耳目盡情地得到音樂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盡多地品嘗牲畜肉類的美味,身軀儘量安處於舒適而快樂的環境,而精神上還要炫耀自己的權勢與才能的榮耀,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經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逐家逐戶地去勸說他們,終究也不能使他們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權者對於人民),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

【原文】

夫山西饒材①、竹、谷②、③、旄④、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⑤、聲色⑥;江南出楠⑦、梓⑧、姜、桂⑨、金、錫、連⑩、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璣(14)、齒革(15);龍門、碣石北多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較也(20)。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故待農而食之(22),虞而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30),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驗邪(32)?【注釋】
①饒:富有。材:木材。②谷(gǔ,谷):木名,即楮木,樹皮可以造紙。③纑(lú,盧):野麻,可以織布。④旄:氂牛尾。尾上的長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裝飾。⑤絲:蠶絲。⑥聲色:音樂和女色。當時統治者將此看做供享樂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貨物中。⑦楠:楠木,是貴重的建築和造船材料。⑧梓:梓樹,木材可以製作器具。⑨桂:也叫木犀,是珍貴的芳香植物。⑩連:通『鏈』,鉛礦石。(11)丹沙:礦物名。即丹砂,俗稱硃砂。(12)犀:指犀牛角。(13)玳瑁:爬行動物,跟龜相似。甲殼可作珍貴的裝飾品。(14)珠璣:泛指珠子。珠:珍珠。璣:不圓的珠子。(15)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如象牙、虎皮。(16)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陝西韓城縣東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17)旃裘:氈子和皮衣。旃,通『氈』。(18)筋角:獸筋、獸角,用作製造弓弩。(19)棋置:好像棋子那樣密布。(20)大較:大略、大概。(21)謠俗:民間習俗。因歌謠能反映民間習俗,故以謠俗代指。奉生:養生。奉:供養。具:器具、用品。(22)待:依*。(23)虞:掌管山林水澤的官員,包括開發山澤資源的人。(24)工:工匠,手工業者。成之:製造出來。(25)商:商人。通之:流通貨物。(26)寧(nìng,佞):難道。政教:政令。發征:徵發。征:求取。期會:約期會集。(27)任其能:盡其所能。指發揮自己的特長與技能。(28)物*之徵貴:意思是物*極必貴,所以*是貴的徵兆。征,徵兆。(29)貴之徵*:意思是物貴極必*,所以貴是*的徵兆。(30)勸:勸勉、努力。(31)道:客觀規律。此處指經濟法則。符:符合。(32)自然:指自然法則。驗:證明。
【譯文】
太行山以西饒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東多出魚、鹽、漆、絲和音樂、女色,江南盛產楠木、梓木、生薑、木犀、金、錫、鉛礦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璣、獸角、皮革,龍門山、碣石山以北廣產馬、牛、羊、毛氈、毛皮和獸筋、獸角,銅、鐵則往往在千里山巒中布滿,如同擺滿棋子的棋盤一般。這還僅僅是物產分布的大概情況。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愛的,是百姓們衣著飲食與養生送死所必備的東西。所以,人們依賴農民耕種來供給他們食物,虞人開出木材來(供給他們使用),工匠做成器皿來(供他們的所需),商人輸通這些財物(供他們選購)。這哪裡是因爲國家頒布了政令來要求才做到的呢?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儘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價格低廉,商人就會把商品銷售到可以貴賣的地方;物品價格昂貴,商人就會從價格低廉的地方運來銷售。各自勤勉而致力於他們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徵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出來。這難道不是合乎規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證明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