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5|回復: 2

[史學] 【史记货殖列传】诗解7齐俗宽缓阔达邹鲁好儒西楚剽轻易怒浙江南类越吴饶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4 09: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记货殖列传】诗解7齐俗宽缓阔达邹鲁好儒西楚剽轻易怒浙江南类越吴饶利
题文诗: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泰山,之阳则鲁,
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
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为,海岱之间,
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地,
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者,
大国之风.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
周公遗风,俗好儒家,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颇有桑麻,之业,林泽之饶.地小人众,
其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时,好贾趋利,
甚于周人.自鸿沟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昔,
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
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毫.俗有先王,
遗风重厚,君子多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
能恶衣食,致其蓄藏.越楚则有,三俗夫自,
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
易怒地薄,寡于积聚.江陵郢都,西通,
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
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清刻,
己诺.彭城以东,东海吴及,广陵东楚.
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浙江南则,
俗与类.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
天下之喜,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
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

【原文】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故泰山之阳则鲁①,其阴则齐②。
【注释】
①阳:指泰山的南面。②阴:指泰山的北面。
【译文】
洛阳东去可到齐、鲁经商,南去可到梁、楚经商。所以泰山南部是鲁国故地,北部是齐国故地。

【原文】
齐带山海①,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②。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③,难动摇④,怯于众斗,勇于持刺⑤,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⑥。
【注释】
①带山海:被山海环绕。带:腰带。比喻围绕着。②文彩:彩色丝绸。布帛:麻布和丝织品。布:亦指钱币。③地重:以地为重,即乡土观念重。④难动摇:不易浮动外流。⑤持刺:行刺。指暗中伤人。⑥具:具备,具有。五民:指士、农、商、工、贾。
【译文】
齐地被山海环抱,方圆千里一片沃土,适宜种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丝稠、布帛和鱼盐。临淄也是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一个都市。当地民俗从容宽厚,通情达理,而又足智多谋,爱发议论,乡土观念很重,不易浮动外流,怯于聚众斗殴,而敢于暗中伤人,所以常有劫夺别人财物者,这是大国的风尚。这里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备。
【原文】
而邹、鲁滨洙、泗①,犹有周公遗风②,俗好儒③,备于礼④,故其民龊龊⑤。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⑥。
【注释】
①滨:临近,*近。洙:水名。②遗风:传留的风俗。③儒:儒家学说,儒术。④备:完备、齐全,应有尽有。⑤龊龊:小心拘谨,注意小节。⑥甚:厉害、严重。周人:指周地之人(洛阳人)。
【译文】
而邹、鲁两地滨临洙水、泗水,还保存着周公传留的风尚,民俗喜好儒术,讲究礼仪,所以当地百姓小心拘谨。颇多经营桑麻产业,而没有山林水泽的资源。土地少,人口多,人们节剑吝啬,害怕犯罪,远避邪恶。等到衰败之时,人们爱好经商追逐财利,比周地百姓还厉害。

【原文】

夫自鸿沟以东①,芒、砀以北②,属巨野③,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游)〔于〕成阳④,舜渔于雷泽⑤,汤止于毫。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⑥,致其蓄藏⑦。
【注释】
①鸿沟:古运河名。②芒:指芒山。砀:指砀山。③属(zhǔ,主):连接。④作:兴起。⑤雷泽:古泽名。⑥恶衣食:指不择衣食。意即省吃俭用。⑦致:达到,求得。蓄藏:积蓄。
【译文】
从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直到巨野,这是过去梁、宋的地方。陶邑、睢阳也是都会。以前,唐尧兴起于成阳,虞舜在雷泽打过鱼,商汤曾定都于毫。这里的民俗还存有先王遗风,宽厚庄重,君子很多, 喜好农事,虽然没有富饶的山河物产,人们却能省吃俭用,以求得财富的积蓄。

【原文】越、楚则有三俗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②。陈在楚夏之交③,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则清刻④,矜己诺⑤。
【注释】
①三俗:指下文西楚、东楚、南楚三地的不同风俗。②云梦:古泽薮名。③陈在楚夏之交:因陈南面为楚,北面为夏(古国名)故云。交,会合、交接之处。④清刻:清廉苛严。意为要求自己很严格。⑤矜:注重。己诺:自己应诺、答应之事。
【译文】
越、楚地带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地区的不同风俗。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这是西楚地区。这里民俗慓悍轻捷,容易发怒,土地贫瘠,少有蓄积。江陵原为楚国国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陈在楚、夏交接之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清廉苛严,信守诺言。


【原文】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①。浙江南则越②。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③,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注释】
①俗则齐:风俗与齐地相同。②浙江:即钱塘江。③王濞:刘濞。其人其事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译文】
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吴地从吴王阖闾、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3-25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货殖列传》此段精要论四方风俗:齐地襟海带山,民智阔达而尚勇,然多劫掠之风,盖大国之遗也;邹鲁秉周礼之教,民龊龊重礼,然衰世亦趋利若鹜。梁宋之地,君子重稼穑,恶衣食而能蓄藏,此先王遗化也。至若楚俗三分,西楚剽轻易怒,东楚类徐僮清刻,南楚近越俗。吴自阖庐以来,三君招揽天下英才,遂成货殖之枢。太史公以地理察民性,以物产观世变,诚见风俗系于水土,而兴衰存乎人文,足为后世鉴。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4-2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货殖列传》第七节地域风俗论析

太史公于《货殖列传》所载地域风俗之异,实为经济地理学之先声。今观齐、鲁、邹、楚诸地风俗差异,可见地理环境与人文教化共同塑造地域性格之理。

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其地理优势造就"文彩布帛鱼盐"之盛。临淄作为海岱都会,其民"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此乃物产丰饶与商业传统共同作用之果。然"勇于持刺"之风,恰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反面印证,显示物质充裕未必直接导向文明。所谓"五民并具",实指士农工商贾阶层完备,此乃发达商业社会之特征。

邹鲁之地则呈现另一图景。"周公遗风"与儒家礼教塑造"龊龊""俭啬"之民风。其"地小人众"的客观条件,迫使民众"恶衣食致蓄藏",形成与齐地迥异的保守性格。孔子曰"鲁一变至于道",然商业衰落时"好贾趋利甚于周人",正见经济基础对道德观念之反噬。

西楚风俗尤值玩味。"剽轻易怒"之性与"地薄寡积聚"相应,印证《管子》"地者政之本"的论断。江陵"云梦之饶"与陈地"鱼盐之货",造就"多贾"之风;而徐僮"清刻矜信"之俗,则显示地理交界处文化交融之特殊形态。

吴越风俗演变最具启示。从阖闾至春申君再至吴王濞,三代经营使吴地"饶海盐之利,具铜山三江之便",终成"江东都会"。此恰证《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理,人力经营可改变地域经济格局。

太史公此篇深意在于:凡地域风俗,皆"山川之利"与"圣王教化"相激而成。今人读之,当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如车之两轮,偏废则倾。齐之智辩、鲁之重礼、楚之剽轻、吴之趋利,皆可为当代地域发展之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