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5|回复: 1

[农家] 《氾胜之书》卷上诗解4禾篇黍篇大豆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5-26 2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氾胜之书》卷诗解4禾篇黍篇大豆篇
题文诗: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时雨高地,
强土可种.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日,
黍忌丑日,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
大豆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
则多伤败,此非虚语.其自然者,烧黍穰则,
害瓠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
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
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霜露,
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速以,
急疾为务.芒张叶黄,捷获无疑.获禾之法,
熟过半断.黍者暑也,种必待暑,夏至,
廿日时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
雨灌其心,心伤无实;黍心初生,畏天露令,
两人对持,长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
种黍覆土,锄治如禾,欲疏于禾.大豆保岁,
易为宜也,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
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三月榆荚,
时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
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廿,日尚可种,
戴甲而生,不作深耕.大豆须均,而稀豆花,
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获豆之法,
荚黑茎苍,则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
豆熟于场,于场获豆,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原文》
5、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其自然者,烧黍穰则害瓠。  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获不可不速,常以急疾为务。芒张叶黄,捷获之无疑。  获禾之法,熟过半断之。
6黍祭篇  黍者,暑也。种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7大豆篇  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不作深耕。大豆须均而稀,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则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六百八十株。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一升,用粪十六石八斗。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一亩中十六石,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注释】
1烧黍穰则害瓠俗说家人烧黍穰,则使田中瓠枯死也。
2榆荚时雨春天榆荚初吐时的雨,即春雨。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榆荚雨,春雨也。”
3黍:黍,shǔ,从禾从雨。亦称“稷”、“糜(méi)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1]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按,今北方谓之黄米。
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月令》。
英文邮箱 发表于 2025-4-17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氾胜之书》卷上禾、黍、大豆三篇精要阐微

《氾胜之书》作为西汉农学经典,其卷上所述禾、黍、大豆三篇,系统总结了先秦至汉初的农耕经验,今择其要义,分述如次:

一、禾篇:因时因地之种植要诀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八字,道尽农耕根本。三月榆荚落而时雨降,乃高地强土种禾之机。篇中详列九谷忌日(如禾忌丙、黍忌丑等),实为古人观察天象与物候关系之经验结晶。所谓"烧黍穰害瓠"者,揭示作物相克之理,与今生态农业原理暗合。

防霜露之法尤具匠心:夏至后八十至九十日,夜半候白露,以长索横扫禾间去露,此法较《齐民要术》"放火作煴"更显精微。收获之道强调"芒张叶黄,捷获无疑",主张"熟过半断之",盖因黄熟期籽粒易落,足见汉代对作物生理已有深刻认知。

二、黍篇:暑种特性与精细管理
"黍者暑也"点明其喜温本性。种黍须待暑气,夏至前二十日逢雨,强土可播,亩用三升。特别警示"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则无实",此与现代农业观测黍穗分化期忌涝的特性完全吻合。

防露操作与禾类同,但强调"欲疏于禾"。按《吕氏春秋·辩土》"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而氾氏独言疏植,盖因黍分蘖力强,过度密植反碍通风透光。此种差异化种植思想,较前代更为精密。

三、大豆篇:备荒之本与生态智慧
"大豆保岁"之论,体现古人"耕三余一"的防灾智慧。"率人五亩"的种植规划,与《礼记·王制"耕者九一"的税制思想相呼应,展现汉代家庭农业的规模概念。

技术要点有三:其一,"戴甲而生"指大豆子叶出土特性,故不宜深耕;其二,"豆花憎见日"现象,实为大豆花期高温导致落花败育的观察记录;其三,"荚黑茎苍"的收获标准,与今大豆黄熟期特征一致。"豆熟于场"的后熟理论,更较《四民月令》"荚黑而茎赤"之说更为精准。

结语
三篇所述,已构建起旱作农业的技术框架:禾类主粮的时序把握、黍类作物的温敏特性认知、豆类的生态调节功能,形成"主粮-杂粮-养地作物"的种植体系。其中忌日之说虽含谶纬色彩,然核心皆为物候观测经验。氾氏农学之价值,正在于将先秦"三才"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农艺规范,为后世《齐民要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