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2|回覆: 1

[農家] 【氾勝之書】卷上詩解4禾篇黍篇大豆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26 20: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氾勝之書】卷詩解4禾篇黍篇大豆篇
題文詩:
種禾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時雨高地,
強土可種.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日,
黍忌丑日,秫忌寅未,小麥忌戌,大麥忌子,
大豆申卯.凡九穀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
則多傷敗,此非虛語.其自然者,燒黍穰則,
害瓠稙禾,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
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
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概禾中,霜露,
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穀不傷.速以,
急疾為務.芒張葉黃,捷獲無疑.獲禾之法,
熟過半斷.黍者暑也,種必待暑,夏至,
廿日時雨,強土可種,黍畝三升.黍心未生,
雨灌其心,心傷無實;黍心初生,畏天露令,
兩人對持,長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
種黍覆土,鋤治如禾,欲疏於禾.大豆保歲,
易為宜也,古之所以,備凶年也.謹計家口,
數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三月榆莢,
時雨高田,可種大豆.土和無塊,畝五升土,
不和則益,之種大豆.夏至後廿,日尚可種,
戴甲而生,不作深耕.大豆須均,而稀豆花,
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也.獲豆之法,
莢黑莖蒼,則收無疑,其實將落,反失之故,
豆熟於場,於場獲豆,青莢在上,黑莢在下.
【原文】
5、  種禾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時雨,高地強土可種禾。 
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麥忌戌,大麥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穀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此非虛語也。其自然者,燒黍穰則害瓠。  稙禾,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穀不傷矣。  獲不可不速,常以急疾為務。芒張葉黃,捷獲之無疑。  獲禾之法,熟過半斷之。
6黍祭篇  黍者,暑也。種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時有雨,強土可種,黍畝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黍心初生,畏天露,令兩人對持長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疏於禾。7大豆篇  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凶年也。謹計家口數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也。三月榆莢時有雨,高田可種大豆。土和無塊,畝五升,土不和則益之種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尚可種,戴甲而生,不作深耕。大豆須均而稀,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也。獲豆之法,莢黑而莖蒼則收,無疑,其實將落,反失之。故曰:豆熟於場。於場獲豆,即青莢在上,黑莢在下。  區種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得千六百八十株。其坎成,取美糞一升,合坎中土攪和,以內坎中,臨種沃之。坎三升水,坎內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種與土相親。一畝用種一升,用糞十六石八斗。豆生五六葉鋤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畝。至秋一畝中十六石,種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注釋】
1燒黍穰則害瓠俗說家人燒黍穰,則使田中瓠枯死也。
2榆莢時雨春天榆莢初吐時的雨,即春雨。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榆莢雨,春雨也。』
3黍:黍,shǔ,從禾從雨。亦稱『稷』、『糜(méi)子』。
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1]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4-17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氾勝之書】卷上禾、黍、大豆三篇精要闡微

【氾勝之書】作為西漢農學經典,其卷上所述禾、黍、大豆三篇,系統總結了先秦至漢初的農耕經驗,今擇其要義,分述如次:

一、禾篇:因時因地之種植要訣
"種禾無期,因地為時"八字,道盡農耕根本。三月榆莢落而時雨降,乃高地強土種禾之機。篇中詳列九穀忌日(如禾忌丙、黍忌丑等),實為古人觀察天象與物候關係之經驗結晶。所謂"燒黍穰害瓠"者,揭示作物相剋之理,與今生態農業原理暗合。

防霜露之法尤具匠心:夏至後八十至九十日,夜半候白露,以長索橫掃禾間去露,此法較【齊民要術】"放火作熅"更顯精微。收穫之道強調"芒張葉黃,捷獲無疑",主張"熟過半斷之",蓋因黃熟期籽粒易落,足見漢代對作物生理已有深刻認知。

二、黍篇:暑種特性與精細管理
"黍者暑也"點明其喜溫本性。種黍須待暑氣,夏至前二十日逢雨,強土可播,畝用三升。特別警示"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則無實",此與現代農業觀測黍穗分化期忌澇的特性完全吻合。

防露操作與禾類同,但強調"欲疏於禾"。按【呂氏春秋·辯土】"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而氾氏獨言疏植,蓋因黍分櫱力強,過度密植反礙通風透光。此種差異化種植思想,較前代更為精密。

三、大豆篇:備荒之本與生態智慧
"大豆保歲"之論,體現古人"耕三餘一"的防災智慧。"率人五畝"的種植規劃,與【禮記·王制"耕者九一"的稅制思想相呼應,展現漢代家庭農業的規模概念。

技術要點有三:其一,"戴甲而生"指大豆子葉出土特性,故不宜深耕;其二,"豆花憎見日"現象,實為大豆花期高溫導致落花敗育的觀察記錄;其三,"莢黑莖蒼"的收穫標準,與今大豆黃熟期特徵一致。"豆熟於場"的後熟理論,更較【四民月令】"莢黑而莖赤"之說更為精準。

結語
三篇所述,已構建起旱作農業的技術框架:禾類主糧的時序把握、黍類作物的溫敏特性認知、豆類的生態調節功能,形成"主糧-雜糧-養地作物"的種植體系。其中忌日之說雖含讖緯色彩,然核心皆為物候觀測經驗。氾氏農學之價值,正在於將先秦"三才"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農藝規範,為後世【齊民要術】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