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2|回復: 1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2气声6诗解中虚气应外欲齐至均集一有方隅纷游错乱于中声不足闻器不圆者声厉不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 20: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2声6诗解中虚气应外欲齐至均集一有方隅纷游错乱于中声不足闻器不圆者声厉不和
题文诗:
或曰圣人,制乐器,其形多圆,而无方也,
其义何居?曰此聚气,涵气之说.中虚之气,
之应外也,欲其齐至,而均集也;一有方隅,
此趋彼息,此急彼缓,纷游错乱,于中而其,
声不足闻.锤钲张鼓,金革非有,二质.
击之枹之,中央镗然,而为宫商;四沿硁然,
而为角羽.盖中,周圆虚应,偏则三方,
之气不至.不惟不至,其下近郭,一方,
无气可应,故分响若,是其昭昭,也且不惟,
钲鼓而已,截竹为箫,使隅中而,方其孔何,
和乐之有?又不惟,箫管而已,门户枢轴,
以木轧木,木藏火性,火合气元,惟枢圆转,
而不方隅,开阖之际,逼轧丝微,之气而出,
声若凤鸣,合于韶舞.故凡器不,圆者其声,
多厉不和,而人气所,轧者尤甚.北狄西戎,
吹角与海,螺而成声,声则甚矣,然非乐也.
至道至情,至真至圆,至圆情致,气正声和.
【原文】气声六圣人制乐器,其形多圆而无方。其义何居?曰:此即聚气涵气之说也。中虚之气之应外也,欲其齐至而均集;一有方隅,则此趋彼息,此急彼缓,纷游错乱于中,而其声不足闻矣。锤钲张鼓,金革非有二质也。击之枹之,其中央镗然而为宫商,其四沿硁然而为角羽。盖中则周圆虚应,而偏则三方之气不至。不惟不至也,其下近郭一方,已无气可应,故分响若是其昭昭也。且不惟钲鼓而已,截竹为箫管,使隅其中而方其孔,何和乐之有哉?又不惟箫管而已,门户枢轴,以木轧木,木藏火性,火合气元,惟其枢圆转而不方隅也,开阖之际,逼轧丝微之气而出焉,声若凤鸣,合于韶舞矣。故凡器不圆者,其声多厉而不和,而人气所轧者为尤甚。北狄西戎吹角与海螺而成声,声则甚矣,然非乐也。
(卓注)锤钲张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注释】气声六   
     圣人乐器,其形多圆而无方,其义何居?  
   曰:此即聚涵han气之说也。中虚之气之应外也,欲其齐至而均集;一有方隅yu,则此趋彼息,此急彼缓,纷游错乱于中,而其声不足闻矣。锤钲zheng(释:钲是我国古代铜制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行军时用之)张鼓,金革非有二质也。
击之枹bao之,其中镗而为宫商,其四沿硁keng然(释:浅薄固执的样子)而为角羽。盖中则周圆虚应,而偏则三方之气不至。不惟不至也,其下近郭一方,已无气可应,故分响若是其昭昭也。具不为钲鼓而已,截竹为箫xiao管,使隅其中而方其孔,何和乐之有哉?又不惟箫管而已,门户枢shu轴,以木轧木,木藏火性,火合气元,惟其枢圆转而不方隅也,开阖he(释:通『合』1动词,关闭2名词,全,总)之际,逼轧丝微之气而出焉,声若凤鸣,合于韶舞(释:1古代舜时的乐舞名2明代乐坊的乐官)矣。      
   故凡器不圆者,其声不厉而不和,而人气轧者为尤甚。北狄西戒吹角与海螺而成声,声则甚矣,然非乐也。
卧龙 發表於 2025-4-10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气声六》圆器声和论析

宋应星先生《论气》卷二"气声六"章,以器物形制论声气感应之道,实发前人所未发。此篇专论圆形乐器所以为善之理,乃中国传统"气论"思想在音乐器具制作中的具体体现,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圆器涵气之理
圣人制器尚圆,其理本于"聚气涵气"之说。圆者,周流无滞之象,中虚以应外,能令气之来也齐至均集。若器有方隅,则气之应也参差:或趋或息,或急或缓,气机错乱于中,声自然不足闻。此论实本《周易》"圆而神"之旨,又合《乐记》"大乐必易"之道。圆器之妙,正在其形制暗合天道运行周流不息之理。

二、钲鼓声律实证
先生举锤钲张鼓为例,金革同质而发声异:中央镗然为宫商,四沿硁然成角羽。此现象正因"中则周圆虚应,偏则三方之气不至"。更精微处在于指出近郭一方无气可应,故声分响异。此说与《考工记》"凫氏为钟"章相发明,皆言器物形制与声律相应之理。圆器声和,实因气之应乎中则周遍,应乎偏则缺漏,此乃自然之理,非人力可强为。

三、非圆器之失
先生进一步以箫管、门户枢轴为喻:若箫孔有隅,则失和乐;惟枢轴圆转,乃能轧气成声若凤鸣。此论揭示器物不圆则声厉不和之理,尤以"人气所轧者为尤甚"一句最值玩味。盖人气即天地元气之流衍,圆器能顺其性,方器则逆其理。至论北狄西戎吹角螺"声则甚矣,然非乐也",正是以"和"为评判标准,与儒家"乐者,天地之和"(《乐记》)的思想一脉相承。

四、尚圆思想的深层意蕴
圆器所以为贵,因其形上契合"太和"之境。先生所谓"至道至情,至真至圆",实将器物形制提升至哲学高度。圆者,不仅是形制之圆满,更是气韵之周流、性情之通达。这种思想既源于《易经》"圆通"观,又融合了道家"环中"之理,更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

要之,宋氏此论以器物见天道,由声气明人事,将传统气论思想落实到具体工艺之中,展现出明代科学思想与哲学智慧的独特融合。其说虽本于传统,然观察之细致、论证之缜密,实有超越前贤处,至今仍可为乐器制作与声学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