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7|回覆: 1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3水火2詩解塵埃空曠二氣所充火燃外自有水意會閉火於內火變為碳沉陰颼刮鬲火氣水變為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 21: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3水火2詩解塵埃空曠二氣所充火燃外自有水意會閉火於內火變為碳沉陰颼刮鬲火氣水變為冰
題文詩:
塵埃空曠,之間二氣,之所充也.火燃於外,
空中自有,水意會焉,火空木盡.若定土,
閉火於內,火無從出,空會合水,意則火質,
仍歸母骨,其形為炭,此火變體.水沾物於,
塵中或平,流於沼面,空中自有,火意會焉.
物之沾者,引之燥也,池沼之或,平或流者,
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陰颼刮,鬲火氣於,
尋丈之上,則水態不,能自活而,其形為冰,
此水窮災.爇炭爐中,四達之水,氣就,
而炭燼矣.射日燃火,於河濱而,冰形乃釋.
水火相親,則為木土,不凝不親,則為冰炭.

【原文】

水火二塵埃空曠之間,二氣之所充也。火燃於外,空中自有水意會焉。火空,而木亦盡。若定土閉火於內,火無從出,空會合水意,則火質仍歸母骨,而其形為炭,此火之變體也。水沾物於塵中,或平流於沼面,空中自有火意會焉。物之沾者,引之燥,池沼之或平或流者,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陰颼刮,鬲火氣於尋丈之上,則水態不能自活,而其形為冰,此水之窮災也。爇炭爐中,四達之水氣就焉,而炭燼矣。射日燃火於河濱,而冰形乃釋矣。 【注釋】水火二

  塵埃(釋:1空氣中漂浮的顆粒2飛揚的塵土3塵俗4胺髒或按髒的地面)空曠之間,二氣之所充也。火燃於外,空中自有水意會焉。火空而木亦盡。若定土閉火於內,火無從出,空會合水意,則火質乃歸於母骨,而其形為炭,此火之變體也。
    水沾物以塵中,或平流於沼面,空中自有火意合焉。物以沾者,引之燥,池沼之或平或流者,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陰颼sou刮,鬲ge火氣於尋丈之上,則水態不能自活,而其形為冰,此水之窮災也。爇炭爐中,四達之水氣就焉,而炭燼矣,射日(註:清明節前的一天)燃火於河濱,而冰形乃釋矣。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4-13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水火互化之理微析

宋應星先生【論氣】卷三論水火之章,實闡陰陽二氣相濟相成之妙。今就"塵埃空曠二氣所充"一節,試為疏解。

蓋天地之間,塵埃浮動,虛空無際,皆陰陽二氣充盈流行之所。火性炎上,燃於外而必得水氣相濟。先生所謂"火燃於外,空中自有水意會焉",正合【周易】"水火既濟"之象。火勢既張,若遇土性固結,閉火於內不得發越,則火質反本,復歸為炭。此火之變體,實乃陰陽消息之徵驗。炭之為物,外顯土性而內蘊火精,恰如【洪範】所言"火炎上,木曲直"之變。

水行地上,或沾濡萬物,或流溢沼面,必有火氣潛運其間。先生點出"空中自有火意會焉",深得【黃帝內經】"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三才貫通之旨。若陰寒凝滯,火氣隔絕,則水失其活潑之性,凝結為冰。此"水之窮災",實陰盛陽衰之候。然冰炭雖為極端,轉化之機自在:爐中熾炭得水氣周流則漸化灰燼;河濱寒冰逢陽火照臨則復歸流水。此中消長之理,正是【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之體現。

細繹經文,可見三大要義:其一,水火非孤立存在,必相互含攝;其二,物質形態之變,根於陰陽二氣之聚散;其三,極端狀態必向對立面轉化。先生以"爇炭爐中"與"射日燃火"對舉,尤見"物極必反"之天道。此論較諸漢儒"五行生剋"之說,更重實際觀察,誠為明代氣論哲學之精粹。

今人讀此,當思自然之道本乎中和。水火既濟則生,未濟則災,此中消息,豈獨關乎物理?修身治國之道,亦莫能外。宋子立論,由器見道,由物明理,真得格物致知之三昧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