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4|回覆: 2

[其他]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上)詩解1民者政本以民為命為功為力菑福在民知惡弗改必受天殃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3 18: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上)詩解1民者政本以民為命為功為力菑福在民知惡弗改必受天殃
題文詩:

吾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

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是故國以,民為安危,

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

無不為本.吾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命也.

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是故國以,

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與,

不肖此之,謂無不以,民為命也.聞吾之於,

政也民無,不為功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

吏以為功.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強弱,

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

吾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力故,國以為力,

君以為力,吏以為力.故戰之勝,民欲勝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故,

率民而守,民不欲存,莫能以存.率民而攻,

民不欲得,莫能以得.率民而戰,民不欲勝,

莫能以勝.故其民之.為其上也,接敵而喜,

進不能止,敵人必駭,戰由此勝.民之於其,

上也接而,懼必走去,戰由此敗.故夫菑與,

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嗚呼戒之,

士民之志,不可不要.戒之戒之!行之善也,

粹以為福.行之惡也,粹以為災.受天福者,

天不功焉.被天之菑,無怨天矣,行自為取,

之也知善,而弗之行,謂之不明;知惡弗改,

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與有德;天有常菑,

則必與其,奪民時者.故夫民者,至賤而不,

可簡慢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

與民為讎,有遲有速,民必勝之.知善而弗,

行謂之狂,知惡而不,改謂之惑,故狂惑者,

聖王之戒,君子之愧.嗚呼戒之!豈其以狂,

與惑而自,為之明君,而君子乎,倘聞善而,

行之如爭,聞惡改之,如讎然後,禍菑可離,

然後保福.戒之戒之!行善福致,行惡災來.




【原文】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命也。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功也。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吏以為功。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強弱,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力也,故國以為力,君以為力,吏以為力。故夫戰之勝也,民欲勝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則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則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戰,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故其民之為其上也,接敵而喜,進而不能止,敵人必駭,戰由此勝也。夫民之於其上也,接而懼,必走去,戰由此敗也。故夫菑與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嗚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嗚呼,戒之戒之!

【原文】


行之善也,粹以為福己矣。行之惡也,粹以為菑己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菑,則亦無怨天矣 ,行自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知惡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與有德;天有常菑,必與奪民時。故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於今,與民為讎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知善而弗行謂之狂,知惡而不改謂之惑,故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嗚呼,戒之戒之!豈其以狂與惑自為之,明君而君子乎,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讎,然後禍菑可離,然後保福也。戒之戒之!

【譯文】

行為善良就會積聚為福,行為邪惡就會聚集為災禍。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並不是上天的幫助,而被上天降災的人,也沒什麼好埋怨上天的,這都是自身的行為不正得到的報應。知道什麼是有益卻不做,叫做不明智;知道什麼是有害卻不改正的,一定會遭到天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會賜給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災難,一定會降給那些讓百姓耽誤農事的人。所以對於百姓,即使是地位極低的人,也不可以簡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騙。所以從古到今,凡與人民為敵的,有快有慢,但最終人民一定會勝利。知道好卻不實行稱為狂悖,知道有害卻不改正稱為昏庸。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聖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為愧疚的。啊,要謹慎再謹慎啊!難道要依照狂悖與昏庸的標準行事嗎?聖明的君主和君子啊,聽說善事就如同爭搶一般去做,聽到邪惡習氣就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去改正,這樣以後災禍就會遠離,這樣以後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對此要慎之又慎啊。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4-6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政】民本思想發微——賈誼治國理念的現代啟示

賈誼【新書·大政】篇以雷霆之筆開宗明義:"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此語實為兩千年前中國政治哲學之黃鐘大呂。其民本思想體系可析為三重維度:本、命、功。國以民為本,猶木之有根;君以民為命,若魚之依水;吏以民為功,似農之待耕。三者環環相扣,構成完整的治國倫理框架。

考其"民本"要義,實含三層次辯證關係:其一,安危繫於民。【尚書】"民惟邦本"之說,在此發展為"國以民為安危"的具體政治準則。其二,威侮決於民。君權之威嚴非來自天命,而源於"民為威侮"的集體意志。其三,貴賤依於民。官吏的價值評判標準不在上而在下,此即"吏以民為貴賤"的深刻洞見。這種將政治合法性與民眾意志直接掛鈎的論述,在先秦文獻中實屬罕見。

其"民命"觀更具革命性。賈誼將民眾提升至"命脈"高度:"國以民為存亡"直指政權存續本質,"君以民為盲明"揭示統治者認知局限,"吏以民為賢不肖"顛覆傳統考核標準。這種將民眾作為政治生命線的思想,與【孟子】"民貴君輕"說遙相呼應,而論述更為系統。

至論"民功",則展現實踐智慧。"戰之勝,民欲勝也"的軍事觀,揭示戰爭本質是民心向背的較量。其"率民而守"三組排比,以"莫能以存"的否定句式,強調民眾意願的決定性作用。這種將軍事成敗歸因於民心的觀點,較【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的論述更顯深刻。

文末"菑福在民"的警示,實為天人感應說的政治轉化。賈誼將傳統天命觀改造為"行之善也,粹以為福"的實踐哲學,提出"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的為政準則。其"與民為讎,民必勝之"的論斷,堪稱中國古典政治學中最具警示意義的命題。

當代治國者當鑒此古訓:民眾不是治理客體,而是政治主體;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創造者。賈誼揭示的"民者至賤而不可簡慢,至愚而不可欺"的辯證法則,至今仍為政治倫理的黃金律。所謂"行善福致,行惡災來",非關神秘天命,實乃政治因果律的樸素表達。讀【大政】篇,可知善政之要,盡在"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讎"的實踐智慧中。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1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賈誼【新書·大政上】民本思想發微

(一)民本思想之三重維度
賈生開篇即立"民無不為本"之綱,其論呈現三重遞進結構:其一,政治本體論層面,民為"國本、君本、吏本",國家安危、君主威侮、官吏貴賤皆繫於民;其二,政治存續論層面,民為"國命、君命、吏命",政權存亡、君主明昏、官吏賢不肖皆決於民;其三,政治實踐論層面,民為"國功、國力",國家興壞、戰爭勝負皆賴民力。此三維度構成完整的民本政治哲學體系,較【尚書】"民惟邦本"說更具系統性。

(二)民心向背的辯證法則
文中揭示"民欲"與事功的辯證關係:"率民而守,民不欲存,莫能以存"等句,實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早期表述。尤值得注意的是"接敵而喜"與"接而懼必走去"的對比,揭示民眾心理直接影響戰爭態勢,此論較【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更強調主體能動性。賈生更提出"菑福在士民"的命題,將傳統天命觀轉化為民心決定論,可謂先秦天人思想的重大突破。

(三)知行關係的道德警示
"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知惡弗改必受天殃"等句,構建"認知-實踐-禍福"的因果鏈。其中"狂惑"之辨頗具深意:"狂"指明知善而不為的價值觀扭曲,"惑"指知惡不改的認識論缺陷,二者皆違背"聖王之戒"。賈誼將道德實踐與政治禍福直接關聯,其"行善福致,行惡災來"的勸誡,實為董仲舒"天人感應"說之先聲。

(四)歷史規律的終極警示
篇末"與民為讎者,民必勝之"的論斷,揭示民本思想的歷史辯證法。賈生以"至賤不可簡,至愚不可欺"破除統治者的認知傲慢,其"遲速"之說暗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這種將民眾力量視為歷史決定因素的觀點,在秦漢之際的專制背景下尤顯可貴。

要之,此篇以民本思想為核心,構建起"本體-實踐-道德-歷史"四維政治理論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繼承先秦民本傳統,更在於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為政戒律,為漢代政治哲學樹立了批判性標杆。今日讀之,其中"聞善如爭,改惡如讎"的執政態度,仍不失為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