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6|回覆: 2

[儒家文化] 做學問能否成就,關鍵在於是否專一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4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共十六章,【群書治要】節選了其中九章。【學而篇】主要講入道之門,也就是修道的入門之處、積德之根。人要積功累德的基礎是什麼?這篇文章所講的內容就顯得很重要了。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先能事父兄,然後仁可成。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即有若。其仁之本與』,通行本中都多一個『為』字,即『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

『君子』,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後來成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稱,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這種人稱為『君子』。在【論語】中,『君子』包含兩種意思:第一種指在位的人;第二種指有德行的人。這裡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學道的過程中,雖然還沒有像聖人一樣成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學,所以他也是一個覺悟的人、不迷惑的人。『務』,專利。覺醒的關鍵在於專一,佛教講精進,精一不雜。

一個人做學問能否成就,關鍵在於是否專一。所以,古人成功的關鍵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六祖壇經】中記載,法達法師十年專攻【法華經】;無盡藏比丘尼一生讀【大涅槃經】,一生的功力都用在【大涅槃經】上。因為他們專心到一定的程度,後來遇到六祖,一經點化就開悟了。所以中國古人,無論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是求開悟。怎樣才能悟入?那就是要專一,把自己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經上。

歷史上,劉寶楠父子對【論語】作註解,即【論語正義】。這部書是劉寶楠父子兩代人,經過七十多年才完成;焦循作【孟子正義】,給【孟子】作註解,也是父子兩代人才完成。這兩部註解傳承久遠,非常權威,成為後代人研究【論語】【孟子】必讀的注釋。而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就是因為能夠專心。在佛教中,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經】;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給【金剛經】作的註解也是非常權威。後代人想要研究這些經典,就不能不參考。所以,古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能夠『專』。而現在人做學問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不能專一,希望廣學多聞、知識廣博,這都是習氣使然。這種好高騖遠的做法,不但不能達到求學的目的,反而會使人偏離方向。

一般人不能夠專一的原因,就是喜歡追求名聞利養。自己會講的東西很多,別人提到這一部經自己知道,提到另一部經自己也懂得,都是為了名利,想讓別人讚嘆自己。所以孔子很早就提醒人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人做學問、求學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學問、道德和修養。而現在人做學問的目的與古人大相徑庭,都是『為人之學』,把所講的內容編成書,著作等身。別人介紹自己看過很多著作,說起來很好聽,但是自己卻沒有開悟。這就是現在人做學問都追求名聞利養,而沒有追求真實的學問、修為。

中國古人特別強調實修,特別是儒釋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學。心性之學是通過潛移默化地學習薰陶,使自己的心性有提升。心性得到提升,心也就清淨,自然會有悟處。聖人的經典都是聖人心性的流露,自己的心與聖人的心是相通的,怎麼會看不懂?而現在人的障礙就是要求多,比如要求名聞利養,就把悟門堵住了。所以,現在為什麼培養不出人才?現在的研究生叫做『碩士研究生』。『研究生』,說明在研究,用的是心意識。而古人是離心意識,用的是參究,也就是離文字相,不去研究。研究就落在分別、意識之中了。

現在的博士生,要求廣學多聞。雖然學到很多知識,但是沒有智慧,遇到問題不能解決,這就叫做『博士』。所以中國古人告訴人們,有知就會有所不知。無論知道得多麼廣博,只要有知,就會有不知道的。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古人教導人們要求『無知』,就像鏡子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做『無知』。『無知』起作用才能無所不知,所以『胡來現胡,漢來現漢』。為什麼鏡子有這種功能?因為它本身一塵不染。

有知,就等於自己在鏡子上畫了一幅畫,鏡子就被蒙蔽了,漢人來了照不清楚,胡人來了也照不清楚。所以,中國古人做學問、求真理的方式是先求『無知』,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種境界就像湖水,波瀾不興,非常平靜,這時就能把外界的環境、樹木、山等映照得清清楚楚。如果水起了波紋,它對外界的映照就歪曲了;如果水起了大風大浪,泥沙俱下,外界的事情就完全映照不清楚。

水面猶如人心。比如,人心生起大悲、大怒、大喜時,就像驚濤駭浪,對外界的人、事、物都看不清楚。例如,人在盛怒時所說的話經常是過分的,不能如實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如果人心生起小的波紋,比如看誰都不順眼、不滿意,對別人有嫉妒心,即使別人是做好事、善事,自己看到也會挑三揀四,這都是因為心不平靜。所以,修學的過程就是回歸本性的過程,讓自己的心波瀾不驚,非常平穩。

鄧帛 發表於 2025-4-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專精之道——從〖學而篇〗"君子務本"說開去】

【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之訓,實為千古學問真諦。有若所謂"本立而道生",非僅言孝悌為仁之本,更深蘊為學須專精之要義。今人治學多務廣博而少專精,恰如【周易·繫辭】所言"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終難入聖賢堂奧。

考諸典籍,專精之道有三重境界:其一為"擇一而篤",如法達法師十年專攻【法華】,無盡藏比丘尼終身持誦【涅槃】,皆得六祖點化而開悟。此即【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謂。其二為"守經達權",劉寶楠父子七十載注【論語】,焦循兩代釋【孟子】,皆以專精為本而通貫群經,恰合荀子"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之教。其三為"由博返約",江味農注【金剛】、周止庵釋【心經】,看似專守一經,實已融會三藏,此即程子"涵泳玩索,久之當自有見"之境。

然今之學者,多陷"五失"之弊:一失於好高騖遠,未通章句而妄談義理;二失於見異思遷,方治【論語】又慕【周易】;三失於逐外務名,以涉獵為博雅;四失於急功近利,求速成而棄積累;五失於眩惑新奇,棄根本而逐枝葉。此正【近思錄】所戒"學者大患,在於好為人師"者也。

專精之道,當以"主敬窮理"為樞要。朱子云:"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觀歷代大儒,無不是"一書未終,不讀他書"(張履祥語)。【群書治要】節選【學而】九章而非全篇,正是示人須由約入博。故學者當效王念孫"一書不完,不治他業"之規,遵顧炎武"每年用功止限一書"之法。

【孟子】言"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陸九淵更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可知專精非固守一隅,乃是由精微致廣大之通衢。今人若能以十年之功專治一經,如古人"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則"本立道生"之效,自當不期而至。
oppyz 發表於 2025-4-10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專一之道】

【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之訓,實為千古學問樞機。有子所謂"本立而道生",非僅言孝悌為仁之本,更深層揭示治學須得根本之法。今就"專一"二字,申論為學之要。

一、專一乃入道之基
朱子解"務本"曰:"專力於此而不遷也。"此正與【中庸】"擇善固執"相發明。觀歷代大儒治經,皆取"一經通而百經通"之法。劉寶楠父子七十載注【論語】,焦循兩世疏【孟子】,非特見其功力,實彰專精之道。程子謂:"治經者,守一經足矣。"此非隘也,蓋深知"惟精惟一"乃見道之要途。

二、專一可破習氣之障
今人治學之弊,正在"務廣而荒"。陽明先生【傳習錄】云:"如樹有根本,方有枝葉。"學者若不能專守一經,譬如種樹頻移其根,安望其枝葉茂乎?【禮記】言"敬業樂群","敬"字最宜玩味。敬者,心不旁騖之謂也。觀法達禪師十年專攻【法華】,終得六祖印可,可知專一之功,實能破散亂之障。

三、專一方能見性明道
【易經】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看似矛盾,實指功夫須專一,而悟處可貫通。江味農居士畢生研【金剛經】,終得般若真諦,此即"由定生慧"之理。張載曰:"心既虛則公平,公平則是非較然易見。"虛者,專一之極也。故專一非拘泥,實為通達之本。

結語:
【學而】首章言"學而時習之",其要在"時"字——持續不斷也。專一之道,貴在持之以恆。今人慾求聖賢學問,當效古人"十年磨一劍"精神,擇定根本,鍥而不捨。如此,方不負有子"本立道生"之訓,亦可達致"一以貫之"之境。學者其慎思而篤行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