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6|回覆: 1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6寒熱詩解時令寒熱實由地氣非以日輪遠近山河大地之形不齊二氣布異故氣候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5 20: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6寒熱詩解時令寒熱實由地氣以日輪遠近山河大地之形不齊二氣布異故氣候  
題文詩:
水火神氣,均停參和,長育人物,於塵埃中.
是氣氤氳,布濩百仞,而止其上,則清虛境.
時令寒熱,實由地氣.前此臆說,而以日輪,
遠近,燕越二境,之分此其,知識宥於,
為方萬里,中而不知,大漠以北,仍有炎方,
占城以南,尚多冰室.又問:寒熱無與,
日輪胡為,日之方中,夏則酷暑,臨冬則寒?
對曰解此,非方中與,我親而出,沒與人疏,
故一日中,首尾殊異?陽精,德也
.塵埃百仞,而下參和,二氣冬至,水氣居七,
而火居三,夏至水三,而火居七,二分均平.
日麗中天,則水氣為,妃之從夫,脫離火氣,
直騰而上,以相瞻望.時也,郁烘凡火,
暫辭滋潤,低壓下燃.大君當陽,其臣俯伏,
之象故夏,則熾肌膚,冬溫毛髮.時當巳午,
人身在亢,陽之中而,黃昏日沒,水氣霏微,
而下復還,初配是則,寒熱與日,相關不在,
照輪遠近,已昭昭矣.且夫盛夏,日中之候,
蘊隆獨蒸,於地面而,百仞上有,淒清徹骨,
之寒此人,所不見也.六月之望,身在衡岳,
巔去日差,近於夢澤,而挾纊不,能御襟顫.
高此逾倍,形骸有不,立銷者哉?松潘華夷,
之界名為,雪山盛夏,積雪而不,消者豈惟,
峨眉而已?午日有靈,何不鑠之?即謂赤縣,
之內大勢,北寒南暑,雲南,交趾何嘗,
不南耶哉?四季若二,分然葛裳,無所用之.
總之地氣,參差至哉,坤元不知,其以然爾!
或又:南嶽盛夏,而寒庶幾,漸邇清虛,
之義華陰,相埒也其,氣候不同,則何也?
二氣之,布濩而上,或高或圩,或平衍其,
非若大圓,之一概也.其此方高,騰數十仞,
則清虛讓,界而上也,或彼方卑,衍數十仞,
則清虛蹈,沉而下也.天上有人,俯以察之,
一如山河,大地之形,之不齊也.夫惟超乎,
形者乃能,乘虛見氣.噫亦微矣!地氣寒熱,
水火有情,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寒熱適情.
【原文】
寒熱水火神氣,均停參和,長育人物於塵埃之中。是氣氤氳布濩百仞而止,其上則清虛之境矣。時令寒熱,實由地氣。而前此臆說,以日輪遠近,為燕、越二景之分,此其知識宥於為方萬里之中,而不知大漠以北仍有炎方,占城以南尚多冰室也。或曰:寒熱無與於日輪,胡為日之方中,夏則酷暑,臨冬則嚴寒?解此,非方中與我親而出沒與人疏,故一日之中而首尾殊異耶?嗚呼!日,陽精也,君德也。塵埃百仞而下,參和二氣,冬至則水氣居七而火居三,夏至則水氣居三而火居七,二分而均平。日麗中天,則水氣為妃之從夫,脫離火氣,直騰而上,以相瞻望。斯時也,郁烘凡火,暫辭滋潤,低壓而下燃。蓋大君當陽,其臣俯伏之象也。是故夏則熾肌膚,冬則溫毛髮。時當巳午,人身在亢陽之中;而黃昏日沒,則水氣霏微而下復還初配。是則寒熱與日相關,不在照輪之遠近已昭昭矣。且夫盛夏日中之候,蘊隆獨蒸於地面,而百仞之上,有淒清徹骨之寒,此人所不見也。六月之望,身在衡岳之巔,去日差近於夢澤,而挾纊不能御襟顫。高此逾倍,形骸有不立銷者哉?松潘華夷之界,名為雪山。盛夏積雪而不消者,豈惟峨眉而已?午日有靈,何不鑠之?即謂赤縣之內,大勢北寒而南暑,然雲南、交趾何嘗不南耶?四季若二分然,葛裳且無所用之。總之,地氣參差,至哉坤元,不知其以然爾!或又曰:南嶽盛夏而寒,庶幾漸邇清虛之義,華陰相埒也,其氣候不相同,則何也?夫二氣之布濩而上也,或高或圩或平衍,非若大圓之一概也。其此方高騰數十仞,則清虛讓界而上,或彼方卑衍數十仞,則清虛蹈沉而下。天上有人焉,俯以察之,一如山河大地之形之不齊也。夫惟超乎形者,乃能乘虛而見氣。噫,亦微矣!
【注釋】
寒熱   
  水火神氣,均停參和、長育(釋:一直養育,使之長大)人物於塵埃之中,是氣氤yin氬ya(釋:1濕熱飄蕩的雲氣2混沌之氣,輕者化為『天』,重者變為『地』3海邊的鹽氣4颱風)布(釋:分散到各處,遍布)灌(註:遍布霧氣為布灌)百仞而止,其上則清虛之境矣。時令寒熱,實由地氣。而前臆說(釋:臆說1毫無根據的敘述2個人想象的說法),以日輪(釋:1日形如車輪,古代稱日輪2喻帝王車架)遠近,以燕、越二境之分,此其知識宥youu於(釋:宥通『囿』,局限在)為方萬里之中,而不知大漠(釋:無邊際的沙漠為大漠)以北仍有炎方(釋:1炎方指炎熱地區2南方炎熱地區),占城(釋:1佛教梵語中的占婆國、瞻波、占婆2古代的國名,今越南中南部)以南尚多冰室(釋:藏冰的女所)也。   
  或曰:寒熱無與日輪,胡為日之方中,夏則酷暑,臨冬則寒?解此非方與我親而出沒入疏,故一日之中而首尾殊異耶?嗚呼!日陽精也(釋:日者,太陽之精華也。),君德(釋:天子、國君的德行或恩德)也。塵埃百仞而下,參和二氣,冬至則水氣居上,二分而均平。日麗中天,則水氣為妃從夫,脫離火氣,直騰而上,以相矚望。斯時止,郁烘風火,暫辭滋潤,低壓而下燃。蓋大君當陽,其臣俯之象也。是則寒熱與日相關,不在照輪之遠近,已昭昭矣。
     且盛夏日中之候,蘊隆(釋:暑氣鬱結隆盛)獨蒸於地面,而百仞之上,有淒清徹骨之寒,此人所不見也。六月之望,身在衡岳(釋:湖南省衡陽市的衡山稱南嶽)之巔,去日差近於夢澤(釋:楚地江北為雲澤,江南為夢澤。今湖北省洞庭湖一帶),而挾xie纊kuang(釋:披着綿衣)不能御襟顫(釋:抵禦不了寒冷,即冷的發抖)。高此逾倍,形骸(釋:人的形體或身體)有立銷(釋:刑容身體非常消瘦)者哉?松潘(釋:1傳說唐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相會之處2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華夷(釋:1漢族和少數民族2中國和外國)之界,名為雪山。盛夏積雪而不消者,豈惟峨眉而已?午日有靈何不爍之?即謂赤縣(釋:搞中國)之內,大勢北寒而南暑,然雲南、交趾(釋: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西漢武帝公元並111年為中國的交趾郡,後稱交州,【禮記】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何嘗不南耶?四季若工分然,葛裳且無用之。總之,地勢參差,至哉坤元(註:神奇的自然然),不知其以然爾!
  或又曰:南嶽盛夏而熱,庶幾漸邇er(釋:可能、或許、差不多逐漸二接近)清虛之義,華陰(釋:陝西渭南西嶽華山的北面稱華陰)相垺lei(釋:相等)也,其氣候不相同,則何也?夫二氣之布濩hu(釋:遍布、散布)而上也。或高或圩wei(釋:防水護田的堤岸)或平衍(釋:平坦寬廣,一望無際),非若大圓之一概也。其此方高騰(註:高入雲端)數十仞,則清虛讓界而上,或彼方卑衍數十仞,則清虛蹈沉而下。  
天上有人焉,俯以察之,一如山河大地之形之不齊也。夫惟超乎形者,乃能乘虛而見氣,噫,亦微矣!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4-14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寒熱】闡微:地氣參差與陰陽二運之理

宋應星【論氣·寒熱】一卷,抉破千古寒熱成因之惑,直指地氣參差為時令變遷之本,其理甚精,其辨甚明。今試為申說,以彰其奧。

一、寒熱本源在於地氣參和
宋氏開宗明義,謂"水火神氣,均停參和"而生萬物。塵埃百仞之下,陰陽二氣氤氳交盪;百仞之上,則清虛寂寥。寒熱之變,非關日輪遠近,實由地氣升降。此論直斥舊說之謬——昔人以日輪遠近解燕越寒溫之差,實乃"知識宥於方萬里"之見。宋氏舉大漠以北有炎方、占城以南存冰室為證,揭示寒熱分布非循緯度線性遞變,破"北寒南暑"之窠臼。

二、日象君臣與二氣升降
或問:"日方中時夏暑冬寒,豈非日輪所致?"宋氏以"陽精君德"為喻,精闢指出:日麗中天時,陰陽二氣呈現"君臨臣從"之態。夏至火氣居七,水氣隨陽騰躍,地表鬱火獨燃;冬至水氣居七,火氣伏藏,此即"大君當陽,臣屬俯伏"之象。故午時酷暑非因日輪親近,實乃地氣中火性暫脫水性制約所致。此說以政治倫理喻自然法則,深得天人相應之旨。

三、地形不齊與氣運殊異
宋氏更舉實證:衡岳峰頂"去日差近"反需挾纊禦寒,松潘雪山盛夏不消,皆證"地氣布濩非若大圓一概"。清虛之氣隨地形起伏,"或高或圩,或平衍"而界分迥異,恰如"山河大地之形不齊"。尤具卓見者,是指出雲南、交趾等南方地域反有"四季若二分"之溫涼,再破地理決定論之簡單因果。此論暗合現代微氣候學原理,謂地氣分布實受地形、洋流、海拔等多維因素影響。

四、超越形器的氣化觀
末段"惟超乎形者乃能乘虛見氣"一語,道盡宋氏方法論精髓。其觀察不囿於感官經驗(如"人所不見"的高空徹寒),而是通過"水火有情"的有機論,把握陰陽二氣的動態平衡。這種將寒熱視為"二氣布異"之顯現的思維,既承張載氣學傳統,又啟後世"因地制宜"的生態智慧。

要之,宋應星以地氣參差解寒熱之變,既破日輪中心論的機械認知,亦超越簡單南北二分法。其說融匯實證精神與氣化哲學,在十七世紀自然科學史上獨樹一幟。今日觀之,其中"地氣—氣候"互動思想,尤可為當代環境研究提供傳統智慧之參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