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爲什麼有代溝
『君子務本』,『本』是根。修學既有行門的根,也有解門的根。解門的根重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要因爲外在的名利受影響,而在枝末上用功。 民國時期,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七十歲時才出名。印光大師的出名並不是自己有意地宣傳,而是一些知識分子去普陀山拜山,無意中遇到印光大師。他們向印光大師請教問題,印光大師都回答得很好。後來,他們再遇到問題時,都寫信給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一回信來解答。當這些知識分子把書信發表在報紙、刊物上時,人們才知道有這樣一位有智慧的人。 印光大師三十多年都在藏經樓里讀書,他沒有急於成名,但是他的教化所產生的影響無比深遠,可以說是民國以後很多高僧不能比的。這都是人們值得學習的對象。不要急著求名,因爲那都是虛名,要實至名歸。不用去求,自然會有機緣,如果所學的東西對國家、人民有貢獻,不想出名也會出名。所以,解門的根重在『一門深入』。 行門的根是『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孝悌』是爲仁之本,『先能事父兄,然後仁可成』。一個人能夠侍奉父母兄長,才能培養起仁德、仁愛之心。『本立而道生』,『道』是什麼?就是『仁道』,是聖賢之道。也就是說,做人要有資格才行。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那麼這個人做人都不夠資格,更何況成聖成賢。所以,成聖成賢的根在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爲君子、聖賢。 『孝』,古人解釋爲『善事父母爲孝』;『悌』,『善事兄長爲悌』。關鍵在『善』字,怎樣做才稱得上是『善』?試想,父母是怎樣關愛兒女的?兒女小的時候,不會說話,也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做父母的要在孩子的身上非常用心,才能體會到孩子的需要。所以,善事父母首先在心上,要全心全力地關心父母。父母關愛兒女做得面面俱到,孩子吃的要好,也不能餓著;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每件事都要照顧得很周到。冬天,孩子把被子踢開,母親半夜醒來給兒女蓋被子;孩子的褥子尿濕了,母親寧願睡在濕的地方,把兒女放在干的地方,這就是『回干就濕恩』。所以,父母關愛兒女無論在事上還是在心上,都做得十全十美。那兒女怎樣善事父母、兄長呢?那就要學著父母關愛兒女的心去體會父母的需要,這才叫做『善』。 『仁』,『從人從二』,是兩個人相處之道,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對方。也就是說,自己與他是兩個人,當兩個人合爲一體,就不是兩個人了。所以,怎樣愛自己就怎樣去愛別人,這才是『仁』。推己及人是行仁之方,也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捫心自問,自己不希望別人以這種方式對待自己,那就不可以用這種心來對待別人。說到根本處,推己及人其實還是兩個人,和『仁』還差一層。『仁』是兩個人合成一個人。真正的仁心是沒有我與他的對立,因爲有我、有他就是二,並不是真正的仁心。所以,推己及人是接近『仁』,而真正的『仁』是我與萬物一體。 仁愛之心怎樣培養?從孝悌開始培養。所以,能夠善事父母、兄長,才能夠體會到自己和他是一體,而不是兩個人,有『兩個』就有界限了。像現在的一些人說父母和兒女之間有代溝,有代溝孝就不存在了。所以『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字,告訴人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的觀念,孝就不存在了。兒女和父母有代溝,什麼原因?因爲做兒女的沒有全心全力地與父母溝通、交流。 舜王就給人們做了這樣的典範。舜的後母和弟弟三番五次要置舜於死地,舜並沒有懷恨在心,沒有想著打擊報復,而是反省自己做孝子做得不好,沒有做到自己與父母是一體。所以,舜總是反省自己,最後舜的德行、孝心終於感化了後母和弟弟。即使是三番五次想置自己於死地的人都能被感化,那我們一般人還與父母有代溝,什麼原因?就是因爲現在的人越來越自私自利,心裡已經裝不下父母。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妻子、孩子,自己的生活看得很重要,而對於父母的生活沒有仁愛的表現,也沒有一體的感受,這就離『仁』越來越遠了。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