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父母之身,讓父母衣食無憂,經濟有保障,這僅僅是孝養父母最起碼的要求。有一個弟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的人認為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除了養父母之身外,還要養父母之心。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僅為兒女的疾病擔憂,完全沒必要為兒女其他事情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孝子。 比如,一個孩子在小學時,功課不好,父母會擔憂,這就是不孝;初中開始上網吧、打遊戲,不好好學習耽誤功課,也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高中,每天與不好的朋友交往,不務正業,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走上工作崗位,不專心工作,不珍惜工作的機會,對領導不盡忠,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還有現在社會中出現的『啃老族』,年紀已經不小了,還和父母要錢,讓父母有很大的負擔,這都是不孝。 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中國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孝子幾乎在德行上沒有欠缺,父母對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非常放心,這是養父母之心。 孔子又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父母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嗎?意思是說,這遠遠不是孝,那怎樣才是孝呢?【禮記】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時,一定是和顏悅色,而且愉色婉容,面容很柔和,說話聲音也溫柔,這才是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的自然表現。 還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培養兒女,都對兒女有期望,希望兒女能夠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孝經】中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兒女能夠立身行道,自己修養得很好,處處走在道上,甚至能夠揚名於後世。後世的人提起他,都對他非常尊敬、佩服,這才會讓父母感到非常自豪。所以,這種孝才盡到了完美。 除了養父母之志,還要養父母之慧。父母年紀大了,一般年紀大的人對財看得比較重,所以要經常勸導他們:『人生七十古來稀,要那麼多錢有什麼意義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年紀這麼大了,不要再操心兒女,自己能夠身心健康,有積極的思維、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女要給父母講道理。 父母有過失時,【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並不是說父母所作所為都正確,如果父母所作所為有違大道,兒女就要委婉地勸諫,讓父母更改。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不能因為自己是正確的就對父母厲聲戾氣,很不耐煩。所以,要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讓他們也學習聖賢教誨,能夠求聖求賢,這一生才沒有白過。所以,善事父母實際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孝很重要,怎樣才能在全國推行孝道?【大學】中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領導者能夠尊敬老年人,國家才會興起孝養之風;領導者能夠尊敬尊長,國家才能興起友悌的風氣;領導者能夠體恤孤兒,照顧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人們才不會產生背離之心。所以,領導者要率先垂範,做出孝的榜樣。 歷史上,漢文帝之所以能夠開創『文景之治』,使社會太平,因為漢文帝是一個孝子。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母親身旁,困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睡覺時衣服都沒有解開。每次給母親進奉湯藥時,漢文帝一定要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才給母親進奉。漢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僕非常多,只要他說一聲,哪一個人不會盡心盡力地伺候薄太后呢?但是,漢文帝作為孝子,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關愛,事必躬親,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興起孝悌之風,實現天下大治。 所以,領導者率先垂範,能夠力行孝道並進而提倡孝道,這才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