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門陣 據清代【太平府志】和【繁昌縣誌】記載,從宋朝至清朝,安徽繁昌出了36名進士,但僅有兩位高中狀元,焦蹈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壯志未酬。關於焦蹈中狀元還有一段佳話,在民間被傳為美談。
焦蹈,北宋時期廬州無為(今安徽無為)人,字悅道。他還在鄉校讀書時就有『神童』之稱,小小年紀便通覽了經史百家。在鄉試中,焦蹈獲得第一,可在禮部主持的會試中,卻每每不利。他並不灰心,仍然刻苦學習,繼續備考。
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焦蹈又打點行裝,帶着書童前往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參加禮部主持的考試。當他匆匆趕到京城時,會試已經開始,他又錯過了時間。他心裏沮喪極了,正準備收拾行囊返回家鄉時,禮部官員傳下話來,說南宮失火,將另選考試場地,考期順延。聽此消息,焦蹈喜出望外。幾天後,他在考場上發揮極佳,一舉奪魁。
焦蹈進士及第那年,宋神宗趙頊病逝,年僅9歲的趙煦繼位。皇帝在殿試時要面對天下俊彥,還要出題考問諸生,這對9歲的趙煦來說,顯然是做不到,所以當年殿試特別賜權給禮部,讓禮部按照460名進士的會試成績進行排名,焦蹈名列第一,成為當之無愧的狀元。
哲宗皇帝接見狀元焦蹈並賜宴,宰相手持試卷,高聲唱名:『殿試第一焦蹈。』階下的衛士們皆應聲傳呼:『殿試第一焦蹈!』這便是臚唱,被唱名者十分榮耀,且終身難忘,曾有詩吟此光景,『臚唱曾叼殿上傳,末班遙望御爐煙』。接着,皇帝派侍衛清道引從,狀元換上新官服,掛上鮮紅的綵帶,騎着高頭大馬,在京城遊街,道路兩旁站滿了人,爭先恐後地一睹狀元風采。
焦蹈衣錦還鄉,父老鄉親們更是早早地守候在路邊。他騎着馬,由知縣牽馬導引,穿過五彩絢爛的彩門,嗩吶聲、鞭炮聲和鑼鼓聲不絕於耳。正所謂樂極生悲,焦蹈或許是沿途鞍馬勞頓,精力和體力過度透支,回到家後6日便得急病而亡。朝廷此時正準備授其官銜,聞其去世消息,既為失去英才而痛惜,又憐憫他的刻苦勤勉,特撥發一筆喪葬費。
焦蹈的命運可謂詭異,參加進士考試誤了考期,本已無緣及第,可考場突然的一場大火,又改變了他的命運。關於焦蹈赴會試遲到之事,南宋著名學者洪邁在【夷堅志】中有詳盡記述。焦蹈趕考路過金陵,走到一條小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珠江路西端)時,突然從一間閣樓上倒下一盆水,水濺街面,鏗然有聲,透過晨曦,只見濕地上有一個黃燦燦的物件,焦蹈的書童俯身拾起物件,揣入懷中。
回到驛館,書童拿出一看,竟是一隻沉甸甸的金指環。書童瞞着焦蹈,一直到第三日才拿出指環,告訴他事情經過。焦蹈聽罷焦急地說:『這可是童婢的過失呀!主人丟了金指環,還不知怎麼鞭打童婢呢?性命攸關,我們要趕快還回去。』書童苦苦相勸:『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怎麼罰我都認。但考期已臨近,我們萬萬不能耽誤了行程。』焦蹈卻說:『功名事小,性命事大。』他不由分說,拉着書童返回金陵,將金指環歸還失主。這家人深受感動。
焦蹈離開金陵趕到京城,果然延誤了考期,可沒想考場一場大火,朝廷又把考期推遲了。正可謂好心有好報。【夷堅志】中寫道:『及到京,已遲二日,場屋正值火災,時為之語曰:「不得場屋燒,那(哪)得狀元焦。」』
當焦蹈以狀元的身份途經金陵時,金指環的失主一眼就認出了焦蹈,焦狀元拾金不昧、金榜題名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金陵城。時間久了,這條巷道也就被稱為狀元巷。1992年,狀元巷還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只過了兩年,此巷便在轟轟烈烈的城市改造建設中被拆除了。
來源:龍門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