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4|回覆: 1

[儒家文化] 讒言止於智者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讒言止於智者

讒言止於智者

十曰以讒嫉廢賢能。』因爲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也是一般領導者常遇到的問題。

【戰國策】中,記載『三人成虎』的故事。魏國大臣龐蔥,很受魏王的器重。有一次,魏國的一位世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魏王就派龐蔥陪他一起去。說明魏王對龐蔥的能力非常認可,而且對他信任有加。龐蔥非常有智慧,他知道國君很容易受左右人的影響。如果左右的人進奉讒言,久而久之,國君可能就不信任他了,所以在臨行前,他特意向魏王講述一則寓言。

他說:『大王,如果有人對您講,大街上有一隻老虎在逛,您會相信嗎?』魏王想都沒想,哈哈一笑說:『寡人當然不信,老虎招搖過市,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呢?』龐蔥接著問道:『如果又有一個人從街市上回來,告訴大王說,街上有一隻老虎,這回大王相信了嗎?』魏王猶豫了一下,說:『這就難說了,得考慮一下才行。』龐蔥繼續問:『如果第三個人也這樣說,大王會信嗎?』這一次魏王肯定地點了一下頭,說:『如果三個人都跑來這樣講,那肯定是真的了。』

這時龐蔥就說:『街上怎麼可能有老虎啊?街上沒有老虎是事實,那些說街上有老虎的人,只是在互相傳謠。可是大王您爲什麼會相信?就是因爲說的人太多了,所以大王才相信。而我現在和世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趙國遠離魏國,比從這裡到大街的距離不知道遠多少倍。大王對我們在那裡的情況肯定不清楚,而假如這時候有人進讒言、誹謗我們的人又不止三個人,大王可能就會懷疑我們。希望大王能夠明察。』魏王聽了之後說:『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龐蔥告辭,陪著世子到趙國去做人質。但是他走之後,誹謗的聲音很快傳到魏王那裡。結果當世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回到魏國的時候,龐蔥再也見不到魏王了。魏王已經不信任他,也不想任用他了。可見,讒言的力量多麼可怕,即使魏王已經提前受到提醒,做過預防,但仍然抵不過讒言的泛濫。

古人說:『讒言止於智者』。作爲領導者,要明智,要知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希望團隊和諧的人,是絕對不會故意製造矛盾、影響人際和諧的。所以人要不聽信讒言,臣子才能不受災殃。當然,父子、夫婦之間也要不聽信讒言,才能夠相保如初。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6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讒言之蔽與智者之鑑】

"讒言止於智者"一語,道破人主失察之要害。【群書治要】引【六韜】"十曰以讒嫉廢賢能",實爲古今政道之殷鑑。戰國龐蔥"三人成虎"之喻,尤顯讒言之可畏。

考【戰國策】所載,龐蔥之智在於洞悉人性弱點:一則明君心易移,如【荀子·解蔽】言"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二則知讒言積毀之效,所謂"眾口鑠金"(【尚書·太甲】)。其以"市虎"設問,實暗合【韓非子·內儲說】"眾讒誤國"之理。魏王由"不信"至"難說"終至"必信"之態度轉變,恰證【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之訓。

然則何以破此困局?【論語】載"浸潤之譖,膚受之愬"爲明君所當察,子夏更申"信而後諫"之要。龐蔥之智非僅寓言警醒,更在臨行前以"預止讒"之策,類【管子·九守】"一聽"之法。惜後世多昧此道,如屈原見疏於鄭袖,岳飛罹禍於秦檜,皆坐"讒人罔極"(【詩經·青蠅】)之弊。

故爲政者當師龐蔥之智,明【帝范】"去讒佞,用忠良"之誡。誠如【貞觀政要】所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此實治國用人之樞機也。

(全文498字)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4-19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讒譖之害與智者之鑑】

"讒言止於智者"一語,實爲千古治國齊家之要義。觀【戰國策】"三人成虎"之典,龐蔥之智、魏王之惑,恰成鮮明對照,其中深蘊的君臣相處之道,足爲後世鏡鑒。

考讒言之害,其毒有三:一曰惑主聽。如龐蔥所喻,市本無虎,然三人傳之則成真,此即【論語】所謂"浸潤之譖"也。二曰傷賢能。魏王初雖明曉其理,終不免墮入讒網,使股肱之臣不得見用,恰應【荀子】"讒夫似賢,美言似信"之誡。三曰敗邦本。【尚書·秦誓】云:"如有容,若己有之;如有技,若己出之",而讒嫉者反是,終致"一國之事見斷於數口"。

細究魏王失察之由,蓋因未能持守"四毋"之道:其一,未達"毋意"之境。受讒之初,不考事實本末,先存疑貳之心。其二,未行"毋必"之察。既已許龐蔥"明察"之諾,臨事卻必信讒者之言。其三,未守"毋固"之戒。固執先入之見,不復思臨別警示。其四,未臻"毋我"之域。以私意度臣節,終失"兼聽則明"之智。

智者拒讒,當循三重境界:首在辨言。【中論·核辯】謂:"君子之辯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凡言過其實、攻人陰私者,多屬譖言。次在察心。【反經·忠疑】有言:"士有忠而見疑者,不可不察。"當觀進言者之用心,是否出於至公。終在驗行。【韓非子·顯學】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當核其言行是否相副,政績是否可征。

今之治事者,尤當深體"讒言止於智者"之訓。昔范仲淹立朝,凡聞謗言必察其實;司馬光執政,遇人進譖則令書於冊。此皆得"不蔽於讒"之要。故【資治通鑑】有言:"人主聽讒,則忠臣杜口;大臣挾讒,則君子解體。"

一家一國,其理相通。父子夫婦之間,倘容讒慝之口,則孝慈乖離,家道衰敗。故【顏氏家訓】特誡"家中不可容讒諂之人"。唯有主事者持心如鏡,察物若衡,使"讒說殄行",方能"俊乂在官",此即【周易】"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微旨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