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4|回覆: 1

[其他] 【天工開物】卷9舟車詩解1舟車便利人民任重致遠通無化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5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9舟車詩解1舟車便利人民任重致遠通無化有
題文詩:
宋子:人群分居,而物異產,來往懋遷,
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
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賤而必須,
坐窮負販.四海之內,南資舟而,資車.
梯航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何其始造,
舟車者不,食尸祝報?浮海長年,視萬頃波,
平地,此與列子,所謂御泠,風者無異.
傳所稱,奚仲之流,所謂神人,者非耶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
海鰍江鯿,山梭之類,或以量名,載物之數,
或以質名,各色木料,不可殫述.游海濱者,
得見洋船,居江湄者,得見漕舫.若局趣於,
山國之中,老死平原,地所見者,一葉扁舟,
截流亂筏,粗載數舟,制度其餘,可例推雲.
古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
番禺作舟,奚仲作車,便民之事.方圓曲直,
皆中規矩,牢利堅固,任重致遠,為用財少.
【原文】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異產,來往懋遷①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②;物有賤而必須,坐窮負販。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③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何其始造舟車者不食尸祝之報④也?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此與列子所謂御泠風⑤者無異。傳所稱奚仲⑥之流,倘所謂神人者非耶?

【注釋】
①懋(mào)遷:貿易,運輸。
②行畏周行:周行,四處旅行。古時旅行,艱於路途,故曰畏。
③梯航:梯指登山,航指航海。梯航泛指艱難之旅途。
④尸祝之報:後代祭祀紀念以報答。
⑤列子所謂御泠風:【莊子·逍遙遊】: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御泠風,即駕風而行。
⑥奚仲:古代傳說中的始造車者。見【淮南子·修務】。

【譯文】
宋先生說:人類分散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產也是各有不同,只有通過貿易交往才能構成整個世界。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來,還憑什麼來構成人類社會呢?有錢、有地位的人要出門到外地的時候,往往怕走遠路;有些物品雖然價錢低賤,卻也是生活所必需,因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販運。從全國來看,南方更多是用船運,北方更多是用車運。人們憑藉車和船,翻山渡海,溝通國內外物資貿易,從而使得京都繁榮起來。既然如此,為什麼最早發明並創造車、船的人,卻得不到後人的崇敬呢?人們駕駛船隻漂洋過海,長年在大海中航行,把萬頃波濤看成如同平地一樣,這和列子乘風飛行的故事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把歷史書上記載的車輛創造者奚仲等人稱為『神人』,難道不也是可以的嗎?

【原文】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鰍、江鯿、山梭之類),或以量名(載物之數),或以質名(各色木料),不可殫述①。游海濱者得見洋船,居江湄②者得見漕舫。若局趣③山國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見者一葉扁舟、截流亂筏而已。粗載數舟制度,其餘可例推雲。

【注釋】
①殫述:完全闡述。
②江湄:江邊。
③局趣:即侷促,局限。

【譯文】
船的名稱從古到今都有百千種之多了,有的根據船的形狀來命名(比如海鰍、江鯿、山梭之類的名字),有的按照船的載重量或者船載物的數量來命名,有的依據造船的木質(各種木料)來命名,名稱繁多難以一一述說殆盡。在海濱遊玩的人可以見到遠洋船,在江邊居住的人可以看到漕舫。如果老是局限在山區或平原之中,那就只能見到獨木舟或者截流而漂行的筏子罷了。這裡粗略記載幾種船的形制規格,其餘的大家可以自行類推。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14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舟車卷義疏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九論舟車之制,實寓經世濟民之深意。其開篇立論,直指"人群分居而物異產"之本質,闡發"懋遷有無"乃文明存續之理。今試為義解三則:

一、舟車之利合於天道
"來往懋遷以成宇宙"一語,暗合【周易】"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之旨。宋子以"梯航萬國"喻交通網絡,實本【尚書·禹貢】"達於河海"的貢賦體系。其嘆"始造舟車者不食尸祝",恰如【考工記】所言"智者創物,巧者述之",揭示器物發明者被歷史湮沒的普遍現象。

二、南北交通的哲學隱喻
"南資舟而北資車"非僅地理差異,實為陰陽互補之象。【周禮·考工記】早有"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的記載。宋子以"御泠風"喻航海,援引【莊子】典故,將實用技藝提升至"神人以和"的境界。奚仲造車的傳說,更與【墨子】"制器尚象"思想相通,體現"器以載道"的傳統。

三、器物文明的辯證觀
文中"任重致遠,為用財少"八字,深得【老子】"大巧若拙"之妙。宋子比較"洋船漕舫"與"一葉扁舟",既見器物演進之跡,又暗含"不以奢為貴"的價值觀。其批評"局趣山國"者眼界狹隘,正合【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的認知論。

要之,此篇以舟車為喻,闡發"通無化有"的經世思想。宋子熔鑄【易經】變通之理、【管子】通貨之論於器物考據中,其"牢利堅固"的標準,既是工藝準則,亦為文明存續之道。當今讀之,猶見先賢"開物成務"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