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5|回覆: 2

[其他] 【天工開物】卷10錘鍛詩解3錨針治銅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6 21: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10錘鍛詩解3錨針治銅
題文詩:
舟行而,遇風難泊,全身,系命於錨.
戰船海船,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
以次逐節,接身三百,斤內者用,徑尺闊砧,
安頓爐旁,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
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則,架木為棚,
多人立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末皆帶巨,
鐵圈鏈套,提起捩轉,成力錘合.合藥不用,
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接口,
之中渾合,方無微罅.蓋爐錘中,此物最巨.
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
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銼其末,
成穎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復銼其外.
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
火矢豆豉,三物掩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
口插其外,以試火候.外針入手,捻成粉碎,
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
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
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
水火健法.凡紅銅之,升黃而後,熔化造器,
用砒升者,為白銅器,工費倍難,侈者事之.
凡黃銅原,從爐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錘;
從倭鉛升,者出爐退,火性以受,冷錘響銅,
入錫摻和,成樂器必,圓成無焊.其餘方圓,
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為小焊,
用響銅末,者為大焊,碎銅為末,飯粘合打,
入水去飯,銅末具存.若焊銀器,用紅銅末,凡錘樂器,錘鉦俗鑼,不事先鑄,熔團即錘.
錘鐲銅鼓,與丁寧先,鑄成圓片,然後受錘.
凡錘鉦鐲,皆鋪團於,地面巨者,眾共揮力,
由小闊開,就身弦聲,俱從冷錘,點發,
銅鼓中間,突起隆炮,而後冷錘,開聲,
分雌與雄,則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數錘者,
其聲為雄.凡銅經錘,之後色成,啞白受銼,
復現黃光.經錘折耗,鐵損其十,銅只去一.
氣腥色美,故錘工,貴重鐵工,一等雲.


【原文】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系命於錨。戰船、海船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安頓爐旁,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轉,成力①錘合。合藥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接口之中,渾合方無微罅②。蓋爐錘之中,此物其最巨者。【注釋】
①成力:全力,合力。
②罅:空隙。
【譯文】
每當船隻航行遇到大風難以靠岸停泊的時候,它的安全就完全依靠錨了。戰船或者海船的錨,有的重量達到上萬斤。它的鍛造方法是先錘成四個鐵爪子,然後才將鐵爪子逐一接在錨身上。三百斤以內的鐵錨,可以先在爐旁安一塊直徑一尺的砧,當鍛件的接口兩端都已燒紅了,便掀去爐炭,用包着鐵皮的木棍的一端把它們夾到砧上錘接。如果是一千斤左右的鐵錨,則要先搭建一個木棚,讓許多人都站在棚上,一齊握住鐵鏈,鐵鏈的另一端套住錨身兩端的大鐵環,把錨吊起來並按需要使它轉動,眾人合力把錨的四個鐵爪逐個錘合上去。接鐵用的『合藥』不是黃泥,而用篩過的舊牆泥粉,由一個人將它不斷地撒在接口上,一起與鐵質錘合,這樣,接口就不會有微隙了。在爐錘工作中,錨算是最大的鍛造物件了。
【原文】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銼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復銼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①、豆豉三物掩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②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
【注釋】
①松木火矢:松木炭粉。
②馬尾刺工:福建馬尾那裏的刺繡工。
【譯文】
製造針的具體步驟大體上是:先將鐵片錘成細條,另外在一根鐵尺上鑽出小孔作為針眼,然後將細鐵條從線眼中抽過便成鐵線,再將鐵線逐寸剪斷成為針坯。然後把針坯的一端銼尖,而另一端錘扁,用硬錐鑽出針鼻(穿針眼),再把針的周圍銼平整。這時再放入鍋裏,用慢火炒。炒過之後,就用泥粉、松木炭和豆豉這三種混合物掩蓋,下面再用火蒸。留兩三根針插在混合物外面作為觀察火候之用。當外面的針已經完全氧化到能用手捻成粉末時,表明混合物蓋住的針已經達到火候了。然後開封,經過淬水,便成為針了。凡是縫衣服和刺繡所用的針都比較硬,只有福建附近的馬尾鎮的工人縫帽子所用的針才比較軟,因而又叫『柳條針』。針與針之間的軟硬差別的訣竅就在於淬火方法的不同。
治銅【原文】凡紅銅升黃①而後熔化造器,用砒升②者為白銅器,工費倍難,侈者事之。凡黃銅原從爐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錘;從倭鉛升者出爐退火性,以受冷錘。凡響銅③入錫摻和(法具【五金】卷)成樂器者,必圓成無焊。其餘方圓用器,走焊④、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為小焊,用響銅末者為大焊(碎銅為末,用飯粘合打,入水洗去飯。銅末具存,不然則撒散)。若焊銀器,則用紅銅末。凡錘樂器,錘鉦(俗名鑼)不事先鑄,熔團即錘。錘鐲(俗名銅鼓)與丁寧⑤,則先鑄成圓片,然後受錘。凡錘鉦、鐲皆鋪團於地面。巨者眾共揮力,由小闊開,就身起弦聲⑥,俱從冷錘點發。其銅鼓中間突起隆炮,而後冷錘開聲。聲分雌與雄⑦,則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數錘者,其聲為雄。凡銅經錘之後,色成啞白,受銼復現黃光。經錘折耗,鐵損其十者,銅只去其一。氣腥而色美,故錘工亦貴重鐵工一等雲。
【注釋】倭鉛古代『鋅』的總稱
①升黃:冶煉為黃銅。
②砒(pī)升:加砒霜冶煉。
③響銅:制樂器用的銅。
④走焊:鍛焊。
⑤丁寧:古時行軍用的銅鉦,鉦即帶柄之鐘。
⑥就身起弦聲:就被鍛之器自身發出樂音。
⑦聲分雌與雄:高音為雌,低音為雄。
【譯文】
紅銅要加鋅才能冶煉成黃銅,再熔化以後才能製造成各種器物。如果加上砒霜等配料冶煉,可以得到白銅。白銅加工困難,成本也很高,只有闊氣的人家才用到它。由爐甘石升煉而成的黃銅,熔化後要趁熱敲打。如果是其中加入鋅而錘鍊成的,則要在熔化後經過冷錘。銅和錫的合金(製法詳見本書第十四卷【五金】)叫做響銅,可以用來做樂器,製造時要用完整的一塊加工而不能只是由幾部分焊接而成。至於其他的方形或者圓形的銅器,就可以進行走焊或者加溫黏合。小件的焊接是用錫粉做焊料,大件的焊接則要用響銅做焊料(把銅打碎加工成粉末,要用米飯黏合再進行舂打,最後把飯渣洗掉便能得到銅粉了。如果不用米飯黏合的話,舂打時銅粉就會四處飛散)。焊接銀器則要用紅銅粉作焊料。
關於部分樂器的製造方法:鑼不必經過鑄造,是在金屬熔成一團之後再精心敲打而成;銅鼓和丁寧,就要先鑄成圓片,然後再進行敲打而成。無論是錘鑼還是錘銅鼓,都要把銅塊或銅片鋪在地上進行敲打。其中大的銅塊或者銅片還要眾人齊心合力敲打才行。銅塊或銅片由小逐漸展闊,冷件敲打會從物體本身發出類似於弦樂的聲音。在銅鼓中心要打出一個突起的圓泡,然後再用冷錘敲定音色。聲音分為高低兩種,關鍵在於圓泡的厚薄及深淺的細微差別:一般而言,重打數錘的聲調比較低,而輕打數錘的聲調比較高。銅質經過敲打以後,表層會變成啞白色而無光澤,但是經過銼工加工之後又呈現黃色而恢復光澤了。敲打時銅的損耗量,只是鐵器損耗量的十分之一。銅有腥味而色澤美觀,所以說銅匠要比鐵匠高出一等。
付巧 發表於 2025-4-8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錘鍛】錨針治銅工藝考釋

【天工開物】卷十所載錘鍛之術,實為明代手工業技術之集大成。今就錨、針、銅器三物之製作工藝,作專業考釋如下:

一、錨之鍛造工藝
舟楫遇風泊系全賴錨力,其鍛造之法尤重結構力學。考其工序:先鍛四爪,次第接續錨身。三百斤以內者,以徑尺闊砧為基,兩端燒紅後夾持鍛合;千斤以上則需架木為棚,多人共持鐵鏈協同作業。值得注意的是,其接合工藝不用傳統黃泥,而取陳年壁土篩細,使接口"渾合無微罅"。此工藝突破在於:其一,採用模塊化分段鍛造技術;其二,利用壁土中碳酸鈣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防止氧化;其三,通過鐵圈鏈套的旋轉鍛壓實現金屬晶格重組。宋應星特別指出"此物其最巨者",實因海錨鍛造代表了當時鍛鐵工藝的巔峯水平。

二、針之冷鍛技術
針具製作體現微件冷鍛精髓。其工藝流程可分為:抽線(鐵尺錐眼牽引)→裁切→銼穎→鍛本→穿鼻→熱處理。最精妙處在於"火矢豆豉"覆燒法:松木炭提供還原氣氛,豆豉中的碳氮化合物形成滲碳層,土末則起均熱作用。通過"試針驗火"之法控制火候,使針體達到剛柔相濟之態。值得注意的是,馬尾繡針與柳條軟針的差異化處理,展現了淬火工藝的精準控制——前者用鹽水淬火得剛性,後者以油脂淬火獲韌性。

三、銅器加工要訣
銅器製作分三大體系:
1. 成色工藝:紅銅經砒霜升煉得白銅(實為砷白銅),其"工費倍難"道出了古代冶煉技術的局限性。
2. 鍛造特性:爐甘石所煉黃銅(鋅銅合金)可熱鍛,倭鉛所煉需退火冷鍛。其中"響銅"(含錫青銅)的樂器鍛造要求"圓成無焊",體現了古代聲學器物的精密鑄造要求。
3. 焊接技術:分大小焊法——錫焊(低溫焊)用於日常器皿,銅焊(高溫焊)用於重要構件。尤值得注意的是"飯粘合"工藝,利用澱粉的粘合與水解特性完成銅粉定位,此法至今仍見於傳統工藝。

錘鍛之術,最見工匠智慧。銅器經錘"色成啞白"乃加工硬化現象,"鐵損十而銅去一"道出延展性差異。宋氏謂"錘工貴重鐵工",實因鍛冶結合方能成就良器。此卷所載工藝,非但存續古代技術真貌,更為今日傳統工藝復興提供重要參照。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12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錘鍛】錨針治銅工藝考釋

宋應星【天工開物】錘鍛卷所載錨、針、銅器製作工藝,實為明代手工業技術之精粹。今就卷十所述,分項考釋如次:

一、錨鍛造法
舟錨之制,尤重火候與接合之術。其工藝要點有三:
1. 分段鍛造:先成四爪,次第接續錨身。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以鐵包木棍夾持;千斤以上則需架木為棚,多人共持鐵鏈協同操作。
2. 接口處理:取陳年壁土篩細,實時撒於接口。此法較黃泥更具粘合性,可使"渾合無罅"。考【考工記】"冶氏為殺矢"鄭註:"凡金多隙",而明匠以陳壁土彌縫,實為技術進步。
3. 力學應用:錨末設巨鐵圈鏈套,利用槓桿原理"提起捩轉",與現代金屬加工中的扭矩原理暗合。

二、針製作術
針雖微物,其工不簡,具體流程如下:
1. 拉絲成線:以鐵尺錐眼抽條,此法與今日拉絲模具原理相通。
2. 火候控制:採用松木火矢與豆豉覆燒,通過外針測試火候。按【本草綱目】載,豆豉含硝酸鉀,可調節燃燒溫度,足見匠人深諳化學之道。
3. 淬火工藝:"入水健之"即淬火處理,使針體剛柔相濟。馬尾刺工用柳條軟針之別,正在於此道。

三、銅器冶鑄
銅器製作分黃銅、白銅二法:
1. 原料處理:爐甘石所煉黃銅可直接鍛打,倭鉛所制需退火處理。此與【本草圖經】"爐甘石可點銅為黃"之說相印證。
2. 焊接工藝:分大小焊法。小焊用錫末,大焊用響銅末,飯粘法尤具匠心。考【物理小識】載"銅末合飯錘擊",即為此技。
3. 樂器鍛造:銅鼓"隆炮冷錘"之法,通過錘擊次數控制音色雌雄。此中分寸拿捏,全憑匠人經驗,正所謂"分厘起伏之妙"。

要而論之,明代金屬加工已形成完整體系:錨重結構力學,針精微觀控制,銅器講求材料配比。宋氏所記,非惟技術實錄,更暗含"工巧近乎道"的哲學意蘊。錘鍛之間,火候之中,實有天機存焉。讀者若能於此細究,則不僅得匠藝之真,亦可窺先民格物之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