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9|回覆: 2

[儒家文化] 為什麼有禮制?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7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什麼有禮制?

為什麼有禮制?

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沒有禮儀就無法區別君臣、上下、長幼的秩序。比如君臣,君南面,臣北面,這是君臣之間的位次。『上』是指公卿大夫,『下』是指『士』,公卿大夫列於上,士列位於下。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有『禮』才能夠實現。比如父母要慈愛教導兒女,兒女要孝敬父母。所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都是對父母的恭敬。

兄弟姐妹之間也有一種倫常秩序,這要求兄長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所以『友』在古代,寫作兩隻手互相攙扶。意思是說弟弟妹妹有困難,做兄長的要去幫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要再講條件。弟弟妹妹即使是高官,即使有財富,但對於兄長依然要恭敬,要聽從。所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如果沒有『禮』就沒有辦法確定他們的名位和本分。

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的禮制還沒有確定。很多大臣都是出身草莽,有的時候喝醉酒,就在皇帝面前爭功,甚至大喊大叫,劍拔弩張,還破壞宮殿的建築。這不僅使皇帝的威嚴掃地,官員之間的凝聚力也大打折扣。於是,叔孫通就建議漢高祖議定禮儀制度,並且在整個朝廷加以推行,以正君臣之位。讓這些臣子知道見到皇帝,應該用什麼樣的禮儀來行事。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操練,這些王公大臣都學會了朝堂之禮,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鬆散邋遢了。漢高祖非常高興,讚嘆地說:『我到了今天,才知道作為天子的尊貴。』

可見,治理國家如果沒有『禮』,臣子就會懈怠,君主也沒有威嚴。君主沒有威嚴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說的話,大臣都不當回事,政令也很難執行,就缺少執行力。所以【弟子規】,它是最簡單的『禮』。但是最簡單的『禮』能夠做到,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比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無論吃飯還是走路,都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後。這個次序規定下來,就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起孩子的恭敬心、感恩心。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已經忙碌了一天,做飯、收拾屋子、洗衣服等等。但是這個孩子,對家庭的貢獻最少,付出最小,他怎麼有資格先動筷子?所以,禮規定下來了,他就有對長輩的恭敬心和感恩心,長幼之間也是有次序的倫理關係。這些通過『禮』規定下來,大家都很明確,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就不會把孩子培養成小公主、小皇帝。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12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制本源與社會秩序芻議】

禮制之設,實為華夏文明維繫人倫綱紀之根本大法。【禮記·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此一語道破禮制存在之精義。今就禮制本源與社會功能略陳管見。

一、禮制之本體論依據
禮非徒具形式之虛文,實為天道人倫之外顯。【周易·序卦】言:"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此自然秩序必待禮以明之。鄭玄注【周禮】謂"禮者,體也,履也",既為文明之體魄,亦為實踐之軌則。君臣南面北面之位,父子慈孝之倫,兄弟友悌之序,皆本於陰陽之道而顯於禮文之制。

二、禮制之社會功能
觀叔孫通為漢制禮之事,最得禮制精要。當漢初"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之時,非禮制不足以"正君臣之位"(【史記·叔孫通列傳】)。此正印證【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之論。禮制通過"辨位"(【禮記·樂記】)功能,使尊卑有等、長幼有序,最終實現"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禮記·禮運】)的治理境界。

三、禮制之教化意義
【弟子規】所載飲食坐走之節,實為禮制"下學上達"之具體表現。朱子【小學】強調:"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此日常禮儀之訓練,非為束縛人性,實乃通過"外鑠"而達"內化"之功。當孩童習得"長者先,幼者後"之禮時,即已在踐行"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此正禮教"潤物細無聲"之妙用。

四、禮制之現代啟示
今人常誤將禮制等同於繁文縟節,實則禮之精神在於"因人情而為之節文"(【禮記·坊記】)。觀當代社會人倫失序之象,愈顯"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之價值。重建適合現代生活的禮義規範,當取法古義而不泥古形,使禮製成為維繫社會和諧的"無形之綱"。

結語:
禮制實為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的"社會基因",其核心在於通過明確位分來實現"各正性命"(【周易·乾卦】)的和諧狀態。明乎此,則知【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非虛言,而禮制之於文明社會,猶規矩之於方圓,不可須臾離也。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4-17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制本源與社會秩序芻議】

禮制之設,實為華夏文明維繫人倫綱紀之根本大法。【禮記·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此語道破禮制實為道德之器用、人倫之準繩。細究其理,禮制之設蓋有三重深意:

其一,辨位定分以立人極。禮制通過"君南面,臣北面"的空間方位,將抽象的社會關係具象化為可視的儀式規範。漢代叔孫通制禮,非為繁文縟節,實乃以"進退有度,尊卑有差"的儀式程序,重塑草莽功臣的秩序認知。這種空間政治學使"君臣有位,長幼有序"的綱常倫理獲得物質載體,恰如【周禮】所載"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其二,養德成性以正人心。禮制之妙,在於將道德要求轉化為日常踐履。【弟子規】所載飲食坐走之節,實為"克己復禮"的修身工夫。朱熹【小學集注】謂:"童蒙養正,聖功也",正是通過"長者先,幼者後"的生活禮儀,培養"恭敬之心"這一德性根基。禮制猶如道德之模具,使抽象倫理在具體行為中得以塑形。

其三,明分止爭以和人倫。觀漢初群臣"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之亂,實因禮缺而分不明。荀子【禮論】精闢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禮制通過確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的差序格局,構建起"和而不同"的社會生態。

今人常誤將禮制等同於繁文縟節,殊不知【禮記】早有"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的訓誡。真正的禮制精神,在於通過"稱情而立文"的規範設計,達成"自卑而尊人"的文明境界。司馬光【書儀】云:"禮之興也,始諸飲食",說明禮制本源於對人性弱點的制度性矯正。當代社會雖不必拘泥古禮形式,然"明分止爭"的禮制智慧,仍可為構建現代文明秩序提供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