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4|回覆: 1

[儒家文化] 中國古人的戰爭觀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8 1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人的戰爭觀

中國古人的戰爭觀

『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曰:明王之徵也,猶時雨之降也,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聖明君王所征伐的國家,必定是道義廢棄的國家,所以才誅殺其國君,改變其混亂的政治,安撫民眾而不奪取他們的財物。聖明君王的征伐就像天降及時雨,一到達,民眾就喜悅。因而施惠的範圍越來越廣博,得到的親附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說的征伐也能穩操勝券,安享太平。

像歷史上武王伐紂,湯王伐夏桀,都是解民於倒懸,為民除害,因此稱為『弔民伐罪』,安撫人民,討伐有罪之人。目的達到之後就止息兵戈,幫助民眾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擁戴和信任。歷史上聖明的君主在對待戰爭的問題,始終是堅持不戰、慎戰,只有一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武力,是以行仁義為前提,這樣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習總書記對於中國傳統的慎戰思想也有深刻的把握。

2017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2017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議上的主旨演講中又強調:『回顧歷史,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是根植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我們認為世界各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4-4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古典戰爭觀中的王道精神與當代價值】

【孔子家語】所載"明王之所征"章句,實為中華文明戰爭哲學之精髓。此中蘊含三重王道要義:其一,征伐必以"道廢"為前提,此即【孟子】"誅一夫"說的政治倫理基礎;其二,軍事行動須恪守"不奪其財"的經濟倫理,與【司馬法】"入罪人之地,無暴神祇"的訓誡一脈相承;其三,以"時雨"為喻,揭示軍事暴力必須轉化為建設性力量,此即【周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現代詮釋。

考諸史實,武王克商後"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史記·周本紀】),正實踐了"弔民不奪財"的戰爭倫理。班固【漢書·刑法志】稱"文德者,帝王之利器",這種將軍事納入道德框架的思維,構成中國戰略文化的深層結構。值得注意的是,【群書治要】作為貞觀之治的治國寶典,其選錄此章恰反映唐代"雖遠必誅"與"懷柔遠人"的辯證統一。

習總書記引述【孫子兵法】"慎戰"思想,實為對古典戰爭觀的創造性轉化。當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強調"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其中"止戈為武"的古老智慧已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考【左傳】"武有七德"之說,今人當悟:古典戰爭觀的價值不在其具體戰例,而在其將暴力行為納入文明框架的哲學努力。這種以戰止戰、以武載道的思想傳統,正是中華文明為世界提供的寶貴精神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