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2|回复: 0

[儒家文化] “仁”要从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1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要从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仁”要从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

《群书治要·傅子》中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上位者喜欢德行,下边的人一定会随之响应,把修身作为最重要的;如果上位者喜欢言谈,下边的人就会在言辞上极尽修饰。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德行,天下就会兴起仁义之风。如果人人都修饰自己的言辞,比如很多人学演讲、口才,自己没有实际的德行,而学习很多演讲之术,社会就会兴起虚伪、伪诈的风气,这是必然的道理。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德行的成就很难,也很难显现。古人说:“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十年苦读圣贤书,有修身的基础才去参加科举考试,治国平天下。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古代读书都是圣贤书,三日不读书私心就会生起,按照自己的意思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德行很难修成,也很难显现,但是空论很容易撰写,容易讨人喜欢。特别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领导喜欢什么就说什么,说出的话讨得领导喜欢就被加以重用,如果是这样,社会就会兴起诡诈之风。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知道美言好语多数人都爱听,喜欢赞叹、不喜欢批评。《弟子规》中说,如果只喜欢听赞叹的言语,就会有很多谄媚巴结的人来到面前;如果喜欢听劝谏的言语,别人看到你有过失就会直言相劝,敢于犯颜直谏的人就来到身边。一般人没有学过圣贤教诲,喜欢别人赞叹、表扬自己,而不喜欢别人指正自己的过失,别人也会投其所好,专门说自己爱听的话。古圣先贤知道好听的言语容易说,而且多数人爱听,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鲜矣。”如果不崇尚美德、倡导善行,而是因为使自己高兴的一句话就选拔人,则天下抛弃道德、粉饰巧辩,并以此要求君主封赏的人不会少。为什么?“德难为而言易饰也”,提高道德修养很难,但是巧言伪饰很容易。

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贪求荣誉、看重财利,这是一般人的通性。“上之所好,荣利存焉”,上级领导、君主的喜好,其中就有荣誉和财利。“故上好之,下必趣之,趣之不已,虽死不避也”,君主的喜好中有荣誉、财利,所以对于君主喜好的,百姓就会屈从,而且不停地追求,即使是死也不避开。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古圣先贤治理国家,都是顺着人的性情来引导。人性中有“好善尚德之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都有孝悌之心,喜欢美好的德行、善行,即使自己做不到,别人做了善行也会觉得好。但同时从情上来说,又“贪荣而重利”,喜欢荣誉、看重利益。因此,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重视人们崇尚的、看重的,同时又抑制人们贪求的。“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因为君主重视人们崇尚的、看重的,所以要引导人们向善好德,礼让之风就兴起了;又要抑制人们贪荣重利的性情,所以廉耻之心才能够保全。

夫荣利者,可抑而不可绝也,故明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追求荣誉、财利可以抑制,却不能断绝,因为这是人的性情所在。怎样顺着人的性情来引导、治理国家?于是就公开定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让天下人追求且羡慕。怎样既让人们追求高名厚利,又能抑制贪心、保持廉耻之心?“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德行、好的修养,就不会获得好名声。像现在评道德模范,一个人没有孝亲的品行、诚信的品德,他就评不上道德模范。这样人们就会追求德行,因为不修自己的德行,就不能获得好名声。“不居此位,不食此禄”,如果没有居官位,就拿不到这样的俸禄,也不能获得这样的赏赐。怎样才能居于官位?还是要修行崇德。这就是古圣先王树立教化的大纲。

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修养德行是很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真正的德行,不积累实际的德行,成就不了好的名声。“夫言撰之易,合所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故君子不贵也。言论的撰述很容易,符合君主所喜欢的就可重用,但是因为言论修得不够恒久,君主所喜欢的也时常有改变,所以君子并不看重。

所以,古人教导人们是顺着人的性情来引导。人们喜欢高名厚利,就让人们修养真实的德行才能获取,如果没有真才实德,就不给予高名厚利。这种引导使人们都追求德行,而不是看重财富。像现在人们在机场登机时,就听到“请头等舱和公务舱的乘客先行登机”,这是引导人们看重财富,只要有钱就事事占先,就有特权。

《群书治要·韩诗外传》中讲,古代圣王治理天下都有“命民”,即皇帝亲自下诏书封立爵位的平民百姓。为什么会被封为“命民”?因为他孝敬父母、做事尽职尽责、讲诚信、有德行。被封为“命民”后,可以坐着装饰很好的两匹马并排拉的马车出行。而其他人即使再富有,但是没有这种德行,也不可以乘坐这样的车。这种制度就引导人们都愿意追求德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财富,看重财富。

“仁”是一颗仁心。既然是仁心就要从心地上用功,而不是追求形式。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也是如此,九十度的鞠躬礼注重的是从内心表达出的对对方的恭敬,如果一味地行鞠躬礼,但是内心没有对人尊敬,礼也是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修仁、修德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想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首先从正心开始,正自己的心。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诚意、正心、修身,怎么去正别人呢?

古人知道言语很容易巧媚地巴结人,所以强调领导者要“远离佞人”。领导者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就能够兴盛;亲近小人、远离君子,就会逐渐衰亡。什么样的人是奸臣、小人?

《韩非子》中说:“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是奸臣、小人都愿意顺着君主的心思去做,以取得君主的宠幸和信任。因此,领导者、君主认为好的事,他一定会跟着赞叹;领导者、君主认为不好的事、所憎恶的事,他一定会跟着诋毁,这就是奸臣、小人最大的特点。

古人对于臣子的行为也分为几个方面。《说苑》中指出“六正六邪”。观察臣子有六种邪曲不正的行为,其中四种都和言语有关。

第一种,“谀臣”。什么是“谀臣”?君主所说的话,他都说好,君主所做的他都认可,还暗地里探求君主的喜好,并进奉君主喜好的东西,以愉悦君主的耳目,一味苟且地投合君主的意思,以求荣身,与君主寻欢作乐,也不顾忌他的后患,这种人就是阿谀奉承的臣子。

第二种,“奸臣”。外表上谨小慎微、巧言令色,内心险诈邪僻,嫉贤妒能,对于要举荐的人就极力宣扬他的美德、隐匿他的过恶,对于要罢退的人就宣扬他的过恶、隐匿他的美德,使君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能施行,这种人就是“奸臣”。

第三种,“谗臣”。他的智慧足以文过饰非,口才足以到处游说,在宫内可以离间君主的骨肉亲情,在宫外因为他的妒忌也使朝廷混乱,这种人称为“谗臣”。

第四种,“亡国之臣”。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谄媚、巴结君主,陷君主于不义,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蒙蔽君主的视线,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恶名传布于国内,闻于四邻,这种人被称为“亡国之臣”。

看到这些论述,也要反省、对照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行为。能够这样学习,才能避免巧言令色,而从心地上去求仁,这才是实学。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