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4|回覆: 2

[其他] 【天工開物】卷5作咸詩解2池鹽井鹽末鹽崖鹽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9 21: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5作咸詩解2池鹽井鹽末鹽崖鹽
題文詩:池鹽宇內,一出寧夏,供食邊鎮;一出山西,
解池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乎,安邑猗氏,
臨晉之間,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
深聚,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旁耕,
地為畦壟,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摻,
入即淤淀,鹽脈,引水種鹽,春間為之,
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
則一宵結,成名顆鹽,即古志所,謂大鹽也.
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
其鹽凝結,之後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
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十文其,海豐深州,
引海水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
,解鹽同但,成鹽時日,不藉南風,
與則大異.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
形勢高上,其成脈即,蘊藏地中.蜀中石山,
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圍,
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
十丈以外,乃得鹵性,故造井,功費甚難.冶鐵錐器,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
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
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
初入丈許,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
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
長竹接引,懸鐵盞挖,而上大抵,深者半載,
淺者月余,一井成就.蓋井中,則鹵,
氣游散不,克結鹽故.井及泉後,擇美竹,
長丈者鑿,淨其中節,留底不去.其喉下安,
消息吸水,入筒,長縆系竹,沉下,
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
牛拽盤轉,轆轤絞緶,汲水而上.入於,
煎煉頃刻,然後結鹽,色成至白.西川有種,
火井事奇,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
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
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釜中.
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無半,
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
奇事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
地鹼煎鹽,除并州末,鹽外長蘆,分司地土,
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西省,州,等邑海井,交窮其岩,
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池鹽【原文】凡池鹽,宇內有二,一出寧夏,供食邊鎮;一出山西解池①,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安邑、猗氏、臨晉之間,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處,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旁耕地為畦壟,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摻入即淤淀鹽脈。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為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即古志所謂大鹽②也。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其鹽凝結之後,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十文而已。其海豐、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藉南風則大異也。

【注釋】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運城市之南。
②古志所謂大鹽:大鹽初見於眾【史記·貨殖列傳】之唐司馬貞『索隱』:『河東大鹽。』河東即山西。
③海豐、深州:海豐即今廣東海豐縣。深州疑指海豐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譯文】
我國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是在寧夏,出產的食鹽供邊遠地區食用;另一處是山西解池,出產的食鹽供山西、河南各郡縣食用。解池位於河南安邑、猗氏和臨晉之間,它的四周築有城牆用來防衛保護鹽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現為深綠色。當地製鹽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壟,把池內清水引入畦壟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濁水流入,否則就將造成泥沙淤積鹽脈。
每到春季就要開始引池水製鹽,時間太晚了水就會變成紅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風勁吹的時候,一夜之間就能凝結成鹽,這種鹽名叫『顆鹽』,也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大鹽』。因為海水煎煉的鹽細碎,而池鹽則成顆粒狀,所以得到了『大鹽』的稱號。池鹽一經凝結成形後就可掃起供人食用。製鹽的人,製成一石鹽上交給官府,也不過只得幾十文銅錢而已。在海豐和深州地區,把海水引入池內曬成的鹽,凝結後掃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煉加工,這一點和池鹽是一樣的。但成鹽的時間,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風吹這兩點,就跟池鹽大不相同了。
井鹽【原文】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成脈即蘊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圍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以外乃得鹵性①,故造井功費甚難。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上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蓋井中空,則鹵氣游散,不克結鹽故也。井及泉後,擇美竹長丈者,鑿淨其中節,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消息③,吸水入筒,用長縆④系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牛拽盤轉,轆轤絞緶,汲水而上。入於釜中煎煉(只用中釜⑤,不用牢盆),頃刻結鹽,色成至白。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
【注釋】
①鹵性:鹽層。
②留底不去:此長竹的最後一節不鑿透。
③其喉下安消息:在最後一節的上部,安裝閥門。
④長縆(ɡēnɡ):長繩。
⑤中釜:中號的鍋。牢盆則太大了。
⑥火井:即今之天然氣井。
【譯文】
雲南和四川兩省,離海濱距離很遠,交通也不便利,地勢又很高,因此那兩個省的鹽就蘊藏在當地的地下。在四川離河不遠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鑿井取鹽。鹽井的圓周不過幾寸,鹽井的上口用一個小盂便能蓋上,而鹽井的深度必須要達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鹽滷水層,因此鑿井的代價很大,要花費很長時間,也很艱難。
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鐵錐,鐵錐的形狀很像碓嘴,要把鐵錐的尖端做得非常堅固鋒利,才能用它在石上沖鑿成孔。鐵錐的錐身是用破開兩半的竹片夾住,再用繩纏緊做成的。每鑿進數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長。起初的這一丈多深,可以用腳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樣。再深一些就用兩手將鐵錐舉高然後再用力夯下去,這可能把石頭舂得粉碎,隨後把長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鐵勺,把碎石挖出來。打一眼深井大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打一眼淺井一個多月就能夠成功了。
如果井眼鑿的過大,鹵氣就會游散,以致不能凝結成鹽。當鹽井鑿到滷水層能打出水後,挑選一根長約一丈的好竹子,將竹內的節都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節,並在竹節的下端安一個吸水的單向閥門以便汲取鹽水入筒。用長繩拴上這根竹筒,將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內就會汲滿了鹽水。井上安裝桔槔或轆轤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動轉盤而帶動轆轤絞繩把鹽水汲上來。然後將滷水倒進鍋里煎煉(只用中等大小的鍋,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結成雪白的鹽了。
四川西部地區有一種火井,非常奇妙,火井裡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沒有一點熱氣。但是,把長長的竹子劈開去掉竹節,再拼合起來用漆布纏緊,將一頭插入井底,另一頭用曲管對準鍋臍,把滷水接到鍋里,只見熱烘烘的,滷水很快就沸騰起來了。可是打開竹筒一看,卻沒有一點燒焦的痕跡。看不見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作用,這真是人世間的一大奇事啊!
四川、雲南兩省的鹽井,很容易逃避官稅,難以追查。

末鹽【原文】凡地鹼煎鹽,除并州①末鹽外,長蘆分司②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注釋】
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帶。有土鹽。
②長蘆分司:明代在長蘆(今河北境內)設鹽運使,並於滄州、青州設二分司。
【譯文】
用地鹼煎熬的鹽,除了并州的粉末鹽之外,家住河北沿渤海灣一帶的人們,也經常刮取地鹼熬鹽,但是這種鹽含有雜質,顏色比較黑,味道也不太好。崖鹽【原文】凡西省階、鳳①等州邑,海井交窮②。其岩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注釋】

①階、鳳:階州,今甘肅武都;鳳州,今陝西鳳縣。
②海井交窮:海鹽、井鹽都沒有。

【譯文】
陝西省的階州、鳳縣等地區,既沒有海鹽又沒有井鹽,但是當地的岩洞裡卻出產食鹽,看上去很像紅土塊兒,任憑人們刮取食用,而不必通過煎煉。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30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卷五【作咸】篇所載鹽法,乃華夏先民取咸之智術總匯,今就池鹽、井鹽、末鹽、崖鹽諸法略作疏解,以明其道。

解池池鹽,其法最得天時地利之妙。池周城堞環衛,綠水深泓,春引清水入畦,避濁防淤。待南風驟起,一夕結晶如星,謂之"大鹽",實為陰陽和合之徵。此法以自然之力成鹽,不假煎煉,粒粗味淳,古稱"不藉南風不成鹽",足見先民察天候、順四時之智。然海豐深州引海曬鹽,雖同屬池鹽,卻無待南風,乃因地勢近海,日照風燥自成其功,可見同法異用之理。

蜀中井鹽,尤顯人力之巧。鐵錐鑿石如碓,竹索懸引十丈,破岩取鹵,實開深井工程之先河。其井口僅盂大,而深探地脈,非力學精算不可為。鑿井時足踏碓梢、竹接錐身之法,暗合槓桿遞進之理,足證匠作之精微。此術突破"海濱限鹽"之錮,使內陸得享鹹味,誠為地理困局之破局良方。

末鹽崖鹽,雖載籍稍略,然可推其要。末鹽或指散碎之煎鹽,崖鹽當為岩層析出之礦鹽,二者皆需人力煎煉提純,與池鹽井鹽自然結晶有別。此中差異,正顯古人因地制宜之變通:近海者曬煮並用,山陬者鑿岩取礦,平陸者引池成畦。

綜而論之,四鹽之法非獨制咸之術,實為天人相參之範本。解池候南風以成粒,遵天道也;蜀井破堅岩以取鹵,盡人力也;海鹽借日曝以省工,用物性也。宋應星述此,非止錄技,更寓"天工開物"之深意:萬物皆藏其用,惟智者能因時、因地、因材以啟之。今觀古法,其技或已陳,然格物致知之理,歷久彌新。
~幽魂~ 發表於 2025-4-8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作咸】池鹽考釋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五【作咸】篇詳載池鹽之制,其文雖簡而理法俱備。今就解池鹽法考釋如次:

一、地理形制
解池橫亙安邑、猗氏、臨晉三邑,周垣環護如城堞,此非僅為防盜,實乃護鹽脈之要術。池水色作綠沉,蓋因滷水濃度使然。按【河東鹽法志】載:"池廣五十里,袤七里,周百十六里",其規模之巨,實為天然結晶畦。

二、畦鹽古法
其法有三要:
(1)畦田建制:耕池旁地為畦壟,形似稻田而淺。每畦闊丈余,長十丈,畦埂高尺許,此制猶存【齊民要術】"種鹽如種稻"之遺意。
(2)引水訣要:獨取清水,濁水則淤鹽脈。春分後引水入畦,經日曝則水色漸赤,此乃滷水蒸發、鐵鹽氧化之徵。
(3)南風結鹽:夏秋之交,待南風起,一夕成鹽,此正合【周易】"巽為風"、"兌為澤"相感之理。蓋南風燥烈,加速水分蒸發,使氯化鈉過飽和結晶。

三、比較鹽法
文中所舉海豐、深州海鹽曬法,與解池異者有三:
(1)不擇風候:海鹽恃日曝而非南風
(2)人力有別:池鹽需耕畦引水,海鹽則自然潮汐
(3)結晶形態:解鹽顆粒粗大如"顆鹽",海鹽細碎如雪

四、鹽政管窺
"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十文"句,可窺明代鹽課之制。【明史·食貨志】載解池歲辦鹽課六十二萬引,每引四百斤,而鹽戶所得不過什一。此"種鹽人"實為灶戶,其制沿唐宋舊章而稍變。

五、科學機理
今以化學析之:解池滷水含硫酸鈉、氯化鈉等,春引清水入畦,經蒸發濃縮,南風急吹則氯化鈉先析出為粒狀結晶,其色白是因排除鎂鈣雜質。所謂"忌濁水",實恐泥沙降低鹽純度和結晶效率。

解池鹽法實為人工調控之天然結晶系統,較之煎煮省卻柴薪,較之純曬制又得風力之助,誠古人巧用自然之智。然此技今已不傳,唯存文獻,讀之令人慨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