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與時俱進,還要掌握不變的規律
康濟小民。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汝為政,當安小民之業,循用大中之道,無敢為小聰明,作異辯,以變亂舊典文章也。詳乃視聽,罔以側言改厥度。則予一人汝嘉。詳審汝視聽,非禮義勿視聽也。無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斷之以義,則我一人善汝矣。小子胡,汝往哉!無荒棄朕命。汝往之國,無廢我命。欲其終身奉行之。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康,安。濟,成。率,循。詳,審。側言,張居正【尚書直解】:『側言,是一偏之言。』要安定、成全小民,讓他們過上康寧的日子。所作所為都要遵循中正之道,不要自作聰明變亂先王的典章。汝為政,當安小民之業,循用大中之道,無敢為小聰明,作異辯,以變亂舊典文章也。你為政應當讓人民安居樂業,遵循中正之道,不敢耍弄小聰明,用標新立異的詭辯之詞,來變亂先王的典章法規和禮樂制度。要審慎地對待自己的所見所聞,不要聽信偏頗之言而改變自己的法度。那麼,我一人會以你為嘉善。詳審汝視聽,非禮義勿視聽也。無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斷之以義,則我一人善汝矣。仔細審察你的視聽,凡是不符合禮義的都不要觀聽。不要因奸邪巧詐之言,更改自己的常度、常理、常法。凡事一定依據道義作決斷,那我必以你為嘉善。年輕的胡啊,你去吧!不要荒廢棄置我的這番話呀。汝往之國,無廢我命。欲其終身奉行之。你去往你的封國,不要廢置我的這番話。這樣說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夠終生奉行。 『康濟小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要讓人們過上幸福康寧的日子。【群書治要·魏志(下)】中說:『昔夏殷周,歷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則?』夏朝、商朝和周朝都歷經數十世才衰敗,而秦朝兩世就衰亡了,原因在哪裡? 『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也』,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和天下人民共享幸福,所以天下人民也和君主共同承擔憂慮。 『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莫救也』,秦始皇獨裁專制,壓迫人民,所以一旦傾覆、遇到危難,沒有人去拯救。 『夫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能和天下共享安樂的君主,人們也一定會與他共同承擔憂慮;能與天下共享幸福的人,人們也一定會竭盡全力地拯救他的危難。可見,君主、領導者對人民百姓的態度,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成敗。 『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為什麼不能變亂舊典文章?典,『典者,常也,言可為百代常行之道』,即恆常不變的道理。經典中的文章,也都是文以載道,所以不能隨意更改。 『遵循中正之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本來如此的真理。而『德』,『德者,得也』,即得道之人的品質特徵。人能悟道、得道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就是德。 【周易】中說,古聖先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觀察天地運行之道、社會人倫關係道理的基礎上,聖人才提出『化成天下』的道理。比如五倫關係,順應這種『道』能讓人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這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託。』這都說明,如果順着天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反之必然會敗亡。 而『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既然是常道、真理,必然是長久不變的,這種恆常不變的常理常法,就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通俗的講就是愛國、誠信等,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這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學習傳統文化時,要懂得掌握不變的『道』,而落實道、體現道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可以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變化。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不講創新。【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中的『易』字有三重含義:第一,不易,即不變。不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道』,是規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講創新?只有掌握不變的規律、不變之『道』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 第二,變易,即表現形式隨着時代變化而變化,但本體是不變的。 第三,簡易、簡單。比如,古人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每一個價值觀只有一個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所以容易記憶,也容易在生活中推行。 中國人把變和不變的辯證法講得非常透徹,既要講與時俱進,還要強調掌握不變的規律,不變的道。所以,並不是發明了新的東西就稱得上創新,如果發明的東西違背『道』,也是不提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