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梦得说,小乙子也,名武丁,梦得贤相,其名曰说也。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于外野,得之于傅岩之溪也。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高宗,是盘庚的弟弟小乙的儿子。《尚书·正义》:“《世本》云:‘盘庚崩,弟小辛立。崩,弟小乙立。崩,子武丁立。’是武丁为‘盘庚弟小乙子’也。”盘庚把都城迁到殷,过世之后,盘庚的弟弟小辛被立为王。小辛驾崩后,盘庚的弟弟小乙又被立为王。小乙驾崩后,小乙的儿子武丁被立为王。 为什么叫高宗?《丧服四制》云:“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高宗”指武丁,是殷商的贤王。在当时,殷商衰败而后复兴,礼义废弃而后重新兴起。高宗就是“中而高之”,他是中兴之主,又使殷朝达到一个高峰,所以称之为高宗。
哪些人可以作为人师?
高宗梦得说,小乙子也,名武丁,梦得贤相,其名曰说也。 说,指傅说,高宗时的贤相。小乙子也,名武丁,梦得贤相,其名曰说也。高宗,商王小乙的儿子,名武丁,在梦中得到一位贤相,名叫说。 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于外野,得之于傅岩之溪也。 营,经营,有往来。百工,百官。高宗便让百官到野外寻找,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于外野,得之于傅岩之溪也。让百官去野外来回寻找,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傅说。 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 蔡沈《书集传》:“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纳,进奉。高宗说:“请您时刻进献您的教诲,以辅助我的德行。”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说的是应当进奉谏言、教诲,以直言来辅助我。 古代贤君都是思贤若渴,把贤才视为国家的宝,一心求得贤才。古人都知道“为政之要,首在得人”,能否得到贤才,对国家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 《群书治要·说苑》中说:“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将怀远而致近也。”君主要想平治天下并留名青史,就必须尊敬贤德之人和礼待士人。……如果明智的君王能够布施恩德,并且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地位卑微的人,就能使远方的人得以安抚,近处的人得以亲附。反之,“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如果朝中没有贤德之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想翱翔千里,但最终也达不到目的。 “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如果想横渡江海,要依托于舟船;想行远路,要依赖于马车;想称霸天下兴起王业,必须依托贤德之人。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如果所任用的不是合适的人而想成就功业,就如同在夏至那一天,却期望夜晚的时间长;向天射箭还求得能射到鱼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对于虞舜、大禹这种人都很困难,更何况是一般君主。所以,凡是想成就一番作为的君主,都会主动访求贤人,主动求谏。 求得贤才的目的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德行。古人明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道理,天子的修身更为重要,但也知道自己智慧不足,约束自己的能力有限,为了达到严以修身的目的,君王主动求得贤才协助自己提升德行。 上等的君主亲近什么样的人才?《群书治要·韩诗外传》中,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智如原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檠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 “智如原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原”和“源”相通,指有源之水。他的智慧就像有源头的水一样,源源不断、不枯竭,行为可以作为表率、仪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人被称为人师。像孔子、周公这种人,就可以被称为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檠者,人友也。”他的智慧可以砥砺人,行为可以辅助、矫正人。檠是矫正弓弩的器具。也就是说,自己有过失,他可以帮助自己改正,这种人被称为“人之友”,人的朋友。 “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不敢做触犯法律的事,敬畏法律,心存敬畏,这种人被称为人之吏,也就是官吏。 “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在人面前一味地投合人的心意,别人叫他,他连声应诺,这种人被称为人之奴隶。 “故上主以师为佐”,上等的明君,以师作为自己的辅佐。“中主以友为佐”,中等的君主,以友作为自己的辅佐。“下主以吏为佐”,下等的君主,以官吏作为自己的辅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导致国家危亡的君主,以奴隶作为自己的辅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一个国家是否会灭亡,只要看君王使用的人才就可以知道。 “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因此,有同样明锐眼光的人,才能互相发现;有同样聪慧听力的人,能够互相倾听;志同道合的人,才会相互跟从。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聚在一起也不会长久,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非贤者莫能用贤”,如果做君主的不是一个贤人,也不可能识别任用贤德的人。即使贤德的人来到他的身边,也不能被重用。 “故辅佐左右所任使,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机”是关键,“要”也有关键的意思。所以,君主所任用的左右辅佐大臣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存亡得失的关键,怎么能不谨慎。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很多,人才很多,但是能真正识得千里马的人才却并不多。所以,好领导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能识人、认人。比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时,听从管仲的建议,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强盛,成为五霸之首。但是管仲过世之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而是任用易牙、竖刁、开方等这样的人,结果齐桓公被奸佞之人害死后,很多天都没有人来收尸。齐桓公之所以落得这种结果,就是这里所说的,对左右辅佐自己大臣的任用,关系到自己是存是亡、是得是失,这不能不谨慎。 上等的君主以老师作为自己的辅佐。哪些人可以作为人师?他的智慧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没有枯竭之日,他的行为可以做社会大众的表率,这种人才是历代圣王所尊重、任用的。古代君王、明君对于这种人,要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来协助自己,就像刘备对诸葛亮一样。 这也告诉人们,这一类人有德行、学问,出来做官并不是为自己的私利,他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是选拔不到这一类人才的。现在很多地方选拔领导都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这就很容易把人师或上等的人才遗漏。请他们出来都很难,又怎么会主动出来与人竞争?有德行的人都是让,把所有都让给别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君子没有需要与别人竞争的地方。所以,要想选拔这一等人才,就要“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非常恭敬地以礼相待,对方看你非常诚恳,又有识人之明,才会出来辅佐。 如果身边有这种贤人作为自己的辅佐,国君对贤人就像老师一样尊敬,时时虚心请教,听取建议,这对国君的帮助会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