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6|回覆: 1

[儒家文化] 謙虛好問讓自己變得寬裕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6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王日新其德,萬國都會歸往

君王日新其德,萬國都會歸往

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葛伯遊行,見農民之餉于田者,殺其人,奪其餉,故謂之仇餉。仇,怨也。曰:「奚獨後予」。怨者辭也。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後,後來其蘇。」湯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君來其可蘇息也。」右賢輔德,顯忠進良。賢則助之,德則輔之,忠則顯之,良則進之,明王之道。推亡固存,邦乃其昌。有亡道則推而亡之,有存道則輔而固之。王者如此,國乃昌盛也。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日新,不懈怠也。自滿,志盈溢也。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於民。率義奉禮,垂優足之道示後世也。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求聖賢而事之。謂人莫己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也。不問專固,所以小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葛伯遊行,見農民之餉于田者,殺其人,奪其餉,故謂之仇餉。仇,怨也。曰:「奚獨後予」。怨者辭也。

『乃』,從前。孔穎達疏:『此言乃者,卻說已過之事。』葛伯,葛國的君主。【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問之,曰:「無以供犧牲。」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湯又使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餉,殺而奪之。湯遂征之。

湯居亳這個地方,與葛國為鄰。當時葛國的國君不祭祀祖宗,湯就派使臣問他為什麼?他說:『沒有東西可以作為犧牲,來進行祭祀。』湯聽後就派人饋贈牛羊。結果葛伯還是沒有用來祭祀,把牛羊都吃了。湯又問他為什麼不祭祀?他說:『沒有供奉的黍稷等糧食。』於是,湯又派亳地的民眾幫助葛國的國君耕田,讓老人、兒童、弱者給耕田的人送食物。結果,葛國的國君率領民眾把食物都奪走,不給他的人就會被殺掉。有一個童子給耕田的人送食物,葛伯把他殺掉,奪走食物。在這種情況下,湯才開始征討他。所以,『葛伯仇餉』的『餉』是饋送食物的人。

當初,征討是從葛伯開始的。君王往東征伐,西夷的人民就會埋怨;君王往南征伐,北狄之人就會埋怨。人們都說:『為什麼偏偏把我們放在後面了呢?』埋怨湯王沒有先去救度他們。

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後,後來其蘇。」湯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君來其可蘇息也。」』

『攸』,所。『徂』,往。『徯』,等待。所征伐地方的人民,家家戶戶互相慶賀,說:『等候我們的君王吧,君王到來,我們就有活路了。』湯所到之處人們都歡喜地說:『等着君王來吧,我們就要復活了。』

右賢輔德,顯忠進良。賢則助之,德則輔之,忠則顯之,良則進之,明王之道。推亡固存,邦乃其昌。有亡道則推而亡之,有存道則輔而固之。王者如此,國乃昌盛也。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日新,不懈怠也。自滿,志盈溢也。

佑護賢能的諸侯,輔助有德的諸侯,顯揚忠誠的諸侯,舉薦善良的諸侯,這是明王之道。行敗亡之道的就推一把讓它滅亡,有生存之道的就輔助它,讓它鞏固,這樣國家就昌盛了。君王日新其德,萬國都會歸往;心志驕滿,九族親人也將離心離德。日新,就是不懈怠。自滿,就是內心驕滿。

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於民。率義奉禮,垂優足之道示後世也。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求聖賢而事之。謂人莫己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也。不問專固,所以小也。

君王努力昭明大德,在人民中建立中正的標準,以道義來行事,以禮法來規範人心,將優裕充足的大道傳給後世。希望湯王能夠自我勉勵,彰明大德,在人民中建立大中之道。遵循道義,奉行禮法,將優裕充足之道垂示後代。我聽說:『能自己尋得老師的人稱王,求聖賢之人來事之為師。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的人滅亡。自大而滿足,人們沒有辦法幫助他,這是自取滅亡之道。謙虛好問讓自己變得寬裕,剛愎自用則讓自己變得狹小。』問就有收穫,所以更加寬裕富足;不問又固執己見,所以就狹小。

馮臼 發表於 2025-3-30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群書治要】所錄【尚書】章句,實為殷商政治智慧的凝萃。葛伯仇餉一事,乃湯武革命之肇端。考其史事,葛伯不修德政,暴虐無道,掠殺饋餉農人,終致"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之局。此非獨言征伐之事,更深具政治哲學意涵。

"右賢輔德,顯忠進良"八字,實為三代王道之綱紀。賢者非僅指才具,更重在德性修養;忠良非惟事君,要在安民利眾。湯武征伐之際,能令"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正因其以"建中於民"為旨歸。所謂"中",非折中之謂,乃【洪範】"皇極"之道,以仁義為樞機,以禮法為經緯。

"德日新"之訓尤值深味。孔穎達疏"日新"為"不懈怠",實點明德性修為的動態本質。商湯"自勉明大德"非止於個人修身,更在於建構"垂裕後昆"的制度體系。觀其"以義制事,以禮制心"的治理智慧,實開後世"內聖外王"思想之先河。

末段"能自得師者王"的辯證,尤見政治哲學精微。所謂"求聖賢而事之",非簡單效法古人,乃在建立開放的政治認知系統。商周鼎革之際的"奚獨後予"之怨與"後來其蘇"之盼,恰成明君暗主之鏡鑒。今日觀之,"好問則裕"的智慧,於現代治理仍具深刻啟示:領導者的認知格局,決定政治共同體的興衰軌跡。

此段經文層層遞進,由具體史事升華為治國大道,再凝練為修德箴言,展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中史論相參、知行合一的特質。讀經至此,當思"滿招損,謙受益"非僅個人修養,實乃政治共同體存續發展的根本法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