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6|回覆: 1

[儒家文化] 物因人而貴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8 15: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寶賢任能,則近人安

寶賢任能,則近人安

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德之所致,謂遠夷之貢也,以分賜異姓諸侯,使無廢其職也。分珤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以寶玉分同姓之國,是用誠信其親親之道也。人弗易物,惟德其物。言物貴由人也。有德則物貴,無德則物賤,所貴在德也。德盛弗狎侮。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以虛受人,則人盡其心矣。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以悅使民,民忘其勞,則盡力矣。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以人為戲弄,則喪其德矣。以器物為戲弄,則喪其志矣。弗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游觀為無益,奇巧為異物。言明王之道,以德義為益,器用為貴,所比化俗生民。犬馬非其土生弗畜。非此土所生不畜,以不習其用。珍禽奇獸,弗育於國。皆非所用,有所損害故也。弗珤遠物,則遠人格;不侵奪其利,則來服。所珤惟賢,則邇人安。寶賢任能,則近人安。近人安,則遠人安矣。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昭,蔡沈【書集傳】:『昭,示也。』德之所致,指遠方四夷進獻的貢品。無替厥服,張居正【尚書直解】:『替,是廢。服,是職。』珤,指古代的『寶』,同現在的『寶』。時,通『是』,這、此。庸,用。易,輕。

聖明的君王以遠方四夷的貢品分賜給異姓諸侯,使他們不要荒廢了職事。德之所致,謂遠夷之貢也,以分賜異姓諸侯,使無廢其職也。德行所致,說的就是遠方少數民族的貢物。把它們分賜給異姓諸侯,使他們不要荒廢了職責。又將寶玉分賜給同姓的諸侯國,以展示對骨肉親情的重視。以寶玉分同姓之國,是用誠信其親親之道也。將寶玉分賞給同姓之國,是自己用真誠,使他們更加相信親親之道。受賜的諸侯不敢輕看這些物品,因為它們為君王所賜,代表着君王的聖德。言物貴由人也。有德則物貴,無德則物賤,所貴在德也。說的是物因人而貴。人有德則所施之物也因而貴重,人無德則所施之物也因而低賤,所貴的在於德行。

德盛弗狎侮。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以虛受人,則人盡其心矣。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以悅使民,民忘其勞,則盡力矣。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以人為戲弄,則喪其德矣。以器物為戲弄,則喪其志矣。弗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游觀為無益,奇巧為異物。言明王之道,以德義為益,器用為貴,所比化俗生民。

君王有盛德就不會輕視、侮慢他人。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有盛德的人必定以恭敬自持,怎麼會有輕視、侮慢他人的心呢?如果輕視、侮慢了君子,就不能使他們盡心。以虛受人,則人盡其心矣。以謙虛的態度接受別人,別人就會對你盡其心意。若輕視、侮慢了百姓,就不能使他們盡力。以悅使民,民忘其勞,則盡力矣。讓百姓歡悅地去做事,人民忘記勞累,他們就會竭盡全力。玩弄人會喪德,玩弄物會喪志。以人為戲弄,則喪其德矣。以器物為戲弄,則喪其志矣。把別人當作玩弄的對象,就會喪失道德;把物當作玩弄的對象,就會喪失其志向。不要做無益的事妨害有益的事,這樣就能成功;不看重奇異之物而輕視實用之物,人民就會富足。游觀為無益,奇巧為異物。言明王之道,以德義為益,器用為貴,所比化俗生民。遊覽泛觀為無益,奇異機巧為異物。這裡說的是明王之道,就是以道德仁義為有益,以器用為貴,一切都是為了敦化風俗、生養人民。

犬馬非其土生弗畜。非此土所生不畜,以不習其用。珍禽奇獸,弗育於國。皆非所用,有所損害故也。弗珤遠物,則遠人格;不侵奪其利,則來服。所珤惟賢,則邇人安。寶賢任能,則近人安。近人安,則遠人安矣。

格,來、至。犬馬不是土生土長的不畜養。非此土所生不畜,以不習其用。不是本地所生的不飼養,因為不便於使用。珍貴的禽鳥,奇異的野獸,不在國內繁育。皆非所用,有所損害故也。因為都沒有用處,只會有損害。不以遠方之物為寶貴,那麼遠方的人就會歸服。不侵奪其利,則來服。不會侵占奪取他們的利益,遠人自然來歸順。所寶貴的惟是賢德之人,近處的人就安心。寶賢任能,則近人安。近人安,則遠人安矣。尊重賢德之人,重用有能之士,身邊的人就會安定。近人能安定,那麼遠人也就安定了。

古人特別強調按照自然天道生產生活是最健康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是這方水土所養的動植物,也不會滋養一方的人。【禮記·月令】中強調,吃什麼樣的農作物最健康?吃當地當季的蔬菜水果農作物最健康。怎麼看是當地當季的呢?就是市場上最多、最便宜的時令蔬菜水果。所以,遠方而來的蔬菜水果,包括犬馬等,都是適應那一方水土,也對那一方的人有利益。因此,人們明白了養生之道,就不會花冤枉錢買進口的蔬菜水果農作物。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物因人而貴"章句闡微

【群書治要】所錄【尚書】此章,實為治國安邦之要義。其核心在於闡明"德"與"物"之辯證關係,揭示"物貴由人"的政治哲學。

"德之致於異姓之邦"一節,蔡沈【書集傳】解"昭"為"示",張居正釋"服"為"職",正合經義。王者以德化遠,非以力服人。遠方貢物分賜諸侯,非為示富,實為彰德。此中深意,在於建立以德為本的朝貢體系。

"分珤玉"二句,尤見聖王治術。寶玉分賜同姓,非徒物質分配,實為"展親"之道。鄭玄注"時"為"是",得其真詮。王者以玉器為媒介,維繫宗法親情,此即"德"在禮制中的具體呈現。

"人弗易物"至"玩物喪志"諸句,構成完整的德物觀。孔穎達疏解"易"為"輕",最得精要。物之貴賤繫於人之德行,此乃三代政治智慧之精髓。狎侮之戒,實為"敬德"思想的延伸,與【周易】"敬慎不敗"之說相通。

末段"犬馬非其土生"諸戒,體現"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蔡沈謂"珤遠物"當解為"不貪遠方珍奇",與"寶賢任能"形成鮮明對比。這種"重人輕物"的思想,正是儒家"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

要之,此章通過德物之辨,構建了"德—人—物"的政治倫理體系。王者以德化民,以賢治國,方能使"近者悅,遠者來"。此中深意,足為後世治國者鑒。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4-2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物因人而貴"義疏

【群書治要】所錄【尚書】此章,實為治國之要義,其核心在於闡釋"德本物末"的政治哲學。今試為疏解,以明聖王之道。

一、分賜之制的德政內涵
"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者,非徒物質分配,實為德政之外化。蔡沈【書集傳】以"昭"為"示",深得其旨。王者以四夷貢物分賜諸侯,其要在"無替厥服"四字。張居正解"替"為廢,"服"為職,可謂確詁。此制非為利祿,乃使諸侯睹物思德,常懷職守。至若"分珤玉於伯叔之國",尤見周禮"親親"之義。【白虎通】云:"同姓有弗畔之義",寶玉之賜,實為宗法倫理之物質載體。

二、德物關係的辯證觀
"人弗易物,惟德其物"八字,乃全章樞要。鄭玄注【禮記】有"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之說,與此相通。物之貴賤不在材質,而在所承之德。昔楚王失弓,左右請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此正可證"有德則物貴,無德則物賤"之理。三代青銅器銘文常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辭,非寶其器,實寶其所載之德。

三、敬德慎行的為政之道
"德盛弗狎侮"以下,皆申明敬德之要。【周易·繫辭】云:"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與此處"盛德必自敬"相發明。其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尤具深意。【孟子】言"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正可解"以悅使民,民忘其勞"之旨。至若"弗作無益害有益",實為【尚書】"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之重申,與【墨子·非樂】所斥"虧奪民衣食之財"者形成鮮明對比。

四、寶賢安民的治國智慧
末段"弗珤遠物"三句,揭示外交內政之要。不貴遠物則遠人服,此即【論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之意。"所珤惟賢"四字,尤為精要。【貞觀政要】載太宗語:"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與此一脈相承。古人以玉比德,然真玉乃在賢才,此所以【大學】言"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結語:
此章雖簡,涵攝治道精華。其以"物因人貴"發端,以"所珤惟賢"作結,首尾呼應,自成體系。今日讀之,猶見三代遺風。昔孔子嘆"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正可為此文註腳。物之為用,終在彰德,此千古不易之政道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