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2|回覆: 1

[其他] 【六韜·文韜9上賢】詩解2禁止七害能怒能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7 21: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文韜9上賢詩解2禁止七害能怒能殺
題文詩:
四曰其人,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
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
此奸人也,王慎勿寵;五曰其人,讒佞苟得,
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
得利而動,高談虛論,人主,王慎勿使;
六曰其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
王必禁之;七曰其人,偽方異伎,巫蠱左道,
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必止之.民不盡力,
非吾民也;士不誠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諫,
非吾臣也;吏不公正,平潔愛人,非吾吏也;
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安萬乘主,
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
非吾相也.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遠望,
深視審聽,示形隱情,若天之,高不可極,
若淵之,深不可測.可怒不怒,奸臣乃作;
可殺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原文
  四曰,奇其冠帶⑥,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
  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偽方異伎⑦,巫蠱左道⑧,不祥之言,幻惑良民,
  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盡力,非吾民也;士不誠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諫,非吾臣也;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主⑨,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龍首⑩,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文王曰:『善哉!』
注釋
  ⑥冠帶:穿着打扮。
  ⑦偽方異伎:用以騙人沒有實效的方術。方,指方士。伎,同『技』,指醫卜星相與養生煉丹之類的技術。
  ⑧巫蠱:使用巫術加害他人。蠱(gǔ),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用來害人,人不能知。左道,歪門邪道。
  ⑨萬乘之主: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君主,意指大國君主,乘 shèng,,車一輛為一乘。
  ⑩王者之道如龍首:龍首,龍頭。全句意為作君主的,要像龍頭一樣,高居圩九天之上,隱約於雲霧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測。
譯文
  四、冠帶奇特,衣着華麗,博聞善辯,高談空論,以此為自己裝點門面,身居偏僻簡陋之處,專門誹謗時俗,這是奸詐之人,君主切匆寵用;
  五、讒言諂媚,不擇手段,以求官爵;魯莽輕率不惜性命,以貪圖俸祿。不顧大局,見利妄動,高談闊論取悅君主,這種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從事雕文刻鏤,技巧華飾一類奢侈工藝,因而妨害農業生產的,君主必須加以禁止;
七、用騙人的方術,奇特的技藝,巫蠱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騙善良民眾的,君主必須加以制止。
『所以民眾不盡力從事耕作,就不是好民眾,士人不忠誠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進諫,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潔愛護民眾,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各種矛盾,處理各項問題,確保君主地位穩固,整飭綱紀,核查名實,嚴明賞罰,使民眾安屆樂業,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發同龍頭,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深刻觀察問題,審慎聽取意見,表現莊嚴肅穆,隱藏內心真情。使人感覺象天那樣高而不可窮極,象淵那樣深而不可測量。因此,君主當怒而不怒,奸臣就會興風作浪;當殺而不殺,大亂就會隨之發生;當興兵討伐而不討伐,敵國就會強大起來。』文王說:『說得對啊!
董車 發表於 2025-4-12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文韜·上賢】"七害"辨微與為君之道芻議

【六韜】所載太公答文王問"上賢"之要,其"七害"之辨尤見治道精微。今就第四至第七害及為君之道試作闡發,以明古聖王禁絕奸邪、總攬全局之要義。

一、四害五害:察偽辨奸之術
"奇冠偉服"者,乃以華飾掩其奸心。太公指此類人"博聞辯辭"實為"虛論高議",其"窮居誹俗"恰似【論語】所謂"言不及義"之小人。戰國策士之流多類此,如公孫衍輩"一怒而諸侯懼",然終無益於社稷。王者當效漢文帝黜退鄧通,使"容美"之徒不得亂真。

"讒佞苟得"者更甚,其"果敢輕死"非為忠義,實乃"貪祿秩"之險詐。史載李斯妒殺韓非,即此類"得利而動"之實證。太公誡以"慎勿使",猶范仲淹【選任賢能論】所云:"佞人似忠,詐言似信",明君當以齊威王烹阿大夫之決斷待之。

二、六害七害:固本禁邪之道
"雕文傷農"之禁,直指【尚書·旅獒】"不貴異物"之訓。考西周青銅器銘文,凡"技巧華飾"過甚者,多伴隨"農事不修",如周厲王"專利"終致國人暴動。太公此誡,實為"重本抑末"經濟思想之先聲。

"偽方異伎"之害,在惑亂民心。觀漢武帝時巫蠱之禍,江充以左道構陷太子,致骨肉相殘。太公謂"必止之",與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同契,皆見聖人防微杜漸之智。

三、君臣分職:綱舉目張之要
太公連用五個"非吾X也"排比,構建理想政治倫理:民盡其力如【孟子】"深耕易耨",士守誠信若季布"一諾千金",吏愛民似召公"甘棠遺愛",相國調和陰陽如丙吉問牛。此中尤重丞相之職,需兼具管仲"通貨積財"之能與蕭何"明具法令"之才,方稱"富國強兵"之相。

四、君道如龍:剛柔並濟之妙
"龍首"之喻最得治道三昧。【易經】乾卦"飛龍在天"而"雲行雨施",正合"示形隱情"之旨。漢宣帝"霸王道雜之",能誅霍氏而不怒於未發;唐太宗納魏徵諫而止刑於將濫,皆得"可怒而怒,可殺而殺"之要。若宋襄公"不鼓不成列",反成"兵勢不行"之戒。

文王"善哉"之嘆,非獨贊太公之言,實為周室八百年基業立規。今觀此章,其"七害"之辨猶利劍懸頂,"龍首"之喻若明鏡照形。治道雖古今異宜,然明察秋毫、執兩用中之理,未嘗不如日月之恆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