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5|回复: 1

[其他] 《商君书》卷7开塞诗解2古德今刑立民所恶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22 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君书》卷7开塞诗解2古德今刑立民所恶
题文诗:
圣不法古,不脩.法古也者,则后于时;
脩循今者,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
三代异势,皆可以王.兴王有道,持之异理.
武王者也,逆取贵顺,争而上让.取之以力,
持之以义.今世强国,兼并,弱国力守,
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脩循,汤武之道.
汤武,万乘之国,故莫不战;千乘之国,
莫不守.道塞久,主莫能废,三代不四.
非明主,莫有能听.古民朴厚,今民巧伪.
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
此俗所惑.今所谓义,立民所好,废其所恶;
所谓不义,立民所恶,废其所乐.名贸实易.
立民所乐,民伤所恶;立民所恶,民安所乐.
何知其然?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
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无奸,
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
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
义之本也;世所谓义,暴之道也.夫正民者,
以其所恶,必终所好;以其所好,必败所恶.
《原文》2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脩汤、武。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  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  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译文】2
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民发展。周朝不效法商朝,夏朝不效法虞舜时代。三代统治方式不同,却都能够称王天下。所以建立王业有一定原则,而守住王业的办法却不相同。周武王靠叛逆的方法夺取政权,却又顺从君主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用武力夺取天下,又崇尚谦让的仁德思想;周武王夺取天下靠的是暴力,守业靠的却是礼制。现在强国致力于用武力兼并别国,弱国所做的事是尽力防守,从远古来说赶不上虞、夏两个时代,而近古时代不遵循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原则。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统一天的方法补被抛弃了,所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打仗的,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防守的。商汤、周武王统一天下的方法已经被塞堵很久了,可现在的君主没有谁能开启这些方法,因此,没有出现第四个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朝代。不是英明的君主不能听进去我的这番话,今天我愿意用实际效果来说明这个道理。

    古代的民众淳朴又宽厚,现在的民众乖巧而虚伪。所以在古代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用道德教化民众放在首位;现在治理国家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法治放在前面而使用刑罚。这个古今不同的治理方法世俗之人是不能理解的。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义,就是要确定民众所喜欢的,废除民众的所厌恶的;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不义,就是要确定民众所讨厌的,废除民众的所喜欢的。现在二者名实皆不同,不可以不弄明白。确立民众所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被他们所讨厌的东西伤害;确立民众所讨厌的,那民众就会享受他所喜欢的东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人忧虑就思考,思考了做事就能合乎法度;人快乐就放荡,放荡了就会产生喜欢安逸的懒惰思想。因此用刑罚治理民众就会畏惧,就不会有邪恶的事发生,没有邪恶的事发生,民众就可以享受他们的快乐了。用道义来教化就会放纵自己,民众放纵自己就会作乱,民众作乱就会被民众所讨厌的东西伤害。我所说的刑罚,就是实施道义的根本;而现在所说的义是暴乱的原因。治理民众的人,如果用他们所讨厌的东西去治理,最终民众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的;如果用他们所喜欢的来治理,民众一定受害于他们讨厌的东西。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4-1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开塞》刑德辩证发微

《商君书·开塞》篇所论"古德今刑"之说,实为法家政治哲学中极具辩证色彩的核心命题。其要旨非在简单否定德治,而在揭示不同历史情境下治国方略的必然转换,此中深意,值得细究。

一、时势异则治法异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之论,彰显法家"世事变而行道异"的历史观。商君指出三代圣王"夏不法虞,商不法夏,周不法商",然皆能王天下,关键在于"持之异理"。此与《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史观一脉相承。其深刻处在于认识到:汤武之"逆取贵顺"的辩证统一——以武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之,正是"道"随"势"转的典范。

二、民性变迁与治术更张
"古民朴厚,今民巧伪"的观察,实为法家对人性的动态认知。商君敏锐发现: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先德而治"已如刻舟求剑。其谓"立民所恶(刑)终致所好(安),立民所乐(纵)终致所恶(乱)",实为深刻的统治辩证法。这种"以刑去刑"的逻辑,与《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逆向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名义之辨与治道本真
篇中特别辨析"义"的名实问题:世俗所谓"义"(立民所好)实为纵民致乱之端,而"刑"(立民所恶)反成"义之本"。这种颠覆性认知,实则是将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义,转化为法家"智者善治"的工具义。商君看破"民忧则思度,乐则生佚"的人性弱点,故主张以刑威建立秩序基础,此即《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法治前提。

要而论之,《开塞》篇展现的法家智慧,在于挣脱"德刑对立"的简单二分,而进入"因时制刑,刑极生德"的辩证思维。其警示后世:治国之道不在固守某种理想模式,而在审时度势的务实调整。这种基于历史理性的政治哲学,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