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四重,其中『行重則有德。』就是我們行為很莊重,就顯得很有德行,特別是我們在【論語】上看到孔子教導顏回,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我們的視、聽、言、動都要符合於禮的節度,不符合禮的行為,堅決不要去做。如果我們做事不符合禮,像很多領導幹部做了違反禮的行為,被人家拍下來,把這些不雅的視頻都傳到網絡上,一日之間就讓自己身敗名裂,甚至還受到盤查,鋃鐺入獄。這都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謹慎。 『貌重則有威』,就是我們的容貌莊重,讓人看到有威嚴。在容貌上孔子也教導我們說:『色思溫,貌思恭。』表情要很溫和,雖然很溫和但是很恭敬,這樣的話讓人覺得你很好接近,但是又不敢造次,對你非常地敬畏,他既想親近你,又不敢造次,因為你有威儀,這樣就是恰到好處了。 『好重則有觀』,『好』是愛好,像古人從小學習的是琴棋書畫,這些愛好都很高雅,則有可觀,這是教導我們在言、行、貌、好,都要學其莊重。古人也告訴我們『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這是告訴我們莊重對人是很重要的,『事勿忙,忙多錯』,都是導致出差錯的原因。 【禮記·玉藻】也說:『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足容』,就是我們行走的時候一定要穩重,像大象那樣四平八穩,非常地緩慢。所以曾國藩教導弟子說要:『走路慢,說話慢,吃飯慢。』這都是教導孩子培養一種穩重的作風。我們在黨校裏工作,經常看到有很多的領導出來散步,我們看到這些領導散步的時候都是非常地緩慢,踱着方步,四平八穩,這樣就讓人感覺到很莊重而且值得信賴。所以古人說:『泰山崩於前面色不變。』一個人有定力、有這種穩重,發生了什麼樣的意外事件,他都知道如何應對,不至於慌裏慌張的。 『手容恭』,在坐的時候,我們上次講了要手斂,『起腳斂手』,走路的時候也不能夠甩着胳膊,手容要恭敬。 『目容端』,『端』就是端平的意思。平視,我們說一碗水端平,那就是不要向上向下,或者顯得很輕視傲慢,或者顯得很不屑等等,這都是告訴我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眼神呢?是因為我們的心裏有傲慢,或者有刻薄,這些表現在眼睛上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跟你說話的時候,眼睛就咕嚕咕嚕地亂轉,說明這個人的心思很複雜,心眼也很多,在不停地動。 『口容止』,『止』就是話不要說太多,要適可而止,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個字都不要說。孔子也說言語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一定不要說。 『聲容靜』,『聲』就是我們說話的聲音。不要大聲喧譁,像噪音一樣。我們中國人說話的時候聲音很大,比如說坐在飛機上第一排的人的聲音都可以讓最後一排的人聽到。到一個中餐館彼此交談的聲音是亂嚷嚷的一片,但是我們去西餐館的時候,就沒有發現這一種現象。 很多人出國的時候就是因為失禮,所以不受外國人的尊重,這是我們作為禮儀之邦的人們特別值得深思的。比如說有人到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結果發現在聖母院上就有一個用漢字寫的標語:『請勿大聲喧譁。』告訴我們中國人說話聲音太大了,所以特意用漢語寫了一個標語,專門給中國的遊人看的。而我們想一想,能夠到巴黎聖母院去參觀的人在我們中國是屬於哪一個等級的人呢?那都是有錢、有權的人,或者是有學問的人,一般的底層的老百姓還去不了巴黎聖母院參觀。但是這樣的人出國門之後都受到提醒,說明我們禮儀之邦的禮已經喪失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中國在歷史上之所以被譽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那可不是我們自己封給自己的,是因為我們這些鄰邦的人到中國來訪問,看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特別得和諧,他們很羨慕,所以回去之後就向自己的國君報告,這些國君就特別喜歡派使臣前來學習。最後就把中國的皇帝尊稱為『天可汗』,叫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把中國稱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說明我們特別有禮貌。但是這個禮被批判得體無完膚,說是吃人的禮教,人們對它生不起信心了,結果現在我們行為沒有規範,受到外國人的嘲笑,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頭容直』,『直』就是不要歪斜,要端正。像我們在跟人說話交流的時候,不要把頭側在一邊,這就是沒有做到頭容直。『氣容肅』,就是我們喘氣的聲音不要太重,要給人一種肅靜的感受。『立容德』,站立的時候不要倚在一邊,一定要端正,這樣給人一種有德行的感受。『色容莊』,就是色容要莊重,『色思溫,貌思恭』。這些做到了,就會給人一種有威儀的感受,別人就不敢輕慢你。那麼這是我們講『君子不重則不威』。 【群書治要·春秋左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大臣叫趙盾,他的君主晉靈公非常不守禮,過着很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非常地過分,趙盾作為臣子非常忠心,屢次犯顏直諫,但是晉靈公都不聽,而且他還覺得很煩,結果就生起了一個惡念,想派一個殺手把趙盾給殺了。殺手在一天凌晨的時候到了趙盾的家裏,看到他臥室的門已經打開了,趙盾已經準備好要去上早朝。因為時間還尚早,所以他就穿着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裏閉目養神,結果他這種恭敬的態度深深地感動了這個殺手。 他想:一個大臣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獨處的時候,還能對國君表示這樣的恭敬,這個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如果我把國家的棟樑給殺了,那我是一個不義之人,但是我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要殺這個大臣,如果我不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對君主也是不信;如果我真把這個國家的棟樑殺掉了,也是對整個國家人民不義。所以他想來想去最後就自己觸槐自殺了。我們看到一個人他有恭敬的態度,居然可以起到這樣的感化作用,而且也確實保全了生命。 所以這些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從言語、行為、容貌、嗜好等方面都要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