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7|回覆: 1

[其他]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6祈報篇16詩解3祈報不廢貴賤之儀不同祈報之心則一祭馬祀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8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6祈報16詩解3祈報不廢貴賤之儀不同祈報之心則一祭馬祀牛
題文詩:
今取其尤,關於農事,言之:社稷之神,
自天子至,下及,庶人.在國:
大社國社,王社侯社;在官:官社官稷;
在民民社.自漢以來,厯代之祭,雖粗不同,
而春秋二,仲之祈報,皆不廢也.又育蠶者,
亦有祈禳,報謝之禮.皇后祭,先蠶至於,
庶人之婦,亦皆有祭,此后妃與,庶人之祭,
貴賤,之儀不同,祈報,之心則一.
古者養馬,一節其祭,春祭馬祖,夏祭先牧,
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此馬祈謝,歲時惟謹.
至於牛最,農事所資,反闕祭禮,至於蜡祭,
迎貓迎虎,豈牛之功,不如貓虎?蓋古者未,
有耕牛故,祭有闕典;至春秋間,始教牛耕,
後世田野,開闢谷實,滋盛皆出,其力雖知,
有愛重之,心而曽無,愛重之實.近年耕牛,
疫癘損傷,甚多亦盍,禳禱祓除,祛禍祈福,
以報其功,豈爲過哉!故於此篇,祭馬之後,
以牛之說,繼之庶幾,不忘乎谷,之所自農,
之所本也.牛也功高,愛之護之,無使過勞.
祈報真情,天人合一,報本返始,敬畏天地.
【原文】3
今取其尤關於農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縣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國曰大社國社王社侯社在官曰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漢以來厯代之祭雖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報不廢也

又育蠶者亦有祈禳報謝之禮皇后祭先蠶【淮南子云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即爲先蠶考之後漢禮儀志祭菀窳婦人與寓氏公主】至庶人之婦亦皆有祭【秦觀書雲庶人冡婦以下再拜詰旦升香各齎設醴而祭】此后妃與庶人之祭雖貴賤之儀不同而祈報之心則一
古者養馬一節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此馬之祈謝歲時惟謹至於牛最農事之所資反闕祭禮至於蜡祭迎貓迎虎豈牛之功不如貓虎哉蓋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闕典至春秋之間始教牛耕後世田野開闢谷實滋盛皆出其力雖知有愛重之心而曽無愛重之實近年耕牛疫癘損傷甚多亦盍禳禱祓除祛禍祈福以報其功力豈爲過哉故於此篇祭馬之後以牛之說繼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農之所本也
【譯文】
現在擷取那些與農事特別有關的來說一下。社、稷之神,自關子以至郡縣各級官吏,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不祭祀的。在國家稱太社、國社、王社、侯祉,在官府稱官社、官稷,在民間稱民社。從漢代以來,歷代的祭典,雖然稍有不同, 而二月、八月春祈秋報的條推,都是不廢棄的。
又,養蠶人也有祈梅報謝的祭禮。皇后祭先蠶(【誰南王蠶經】說;黃帝元妃西陵氏創給養蠶.她就是先蠶,考立【後漢書.禮儀志】[鹽引(漢用儀】].祭的是菀窳婦人和氏公主①)。平民的主婦,也都祭蠶神。秦觀【蠶書】②說:平民主婦以下,再跪拜:次日清晨粘香。供設酒餚敬祭.這后妃和平民的祭祀,雖然貴賤的禮儀不同,但新報的心願是一樣的。
古代養馬的祭馬神,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國。對馬神的折謝,四季設祭,畢恭畢敬。
至於牛,是從事農業最重要的依靠,反而不給祭祀。而蜡祭卻是迎猶迎虎而祭,難道牛的功勞,還不如貓虎嗎?大概是古代的牛還沒有用於耕地,所以條禮有缺典。到春秋之間,才開始有牛耕田。後世田野開闢,糧食生產目盛,都有牛出的力。可是人們對中雖有愛護重視的心,卻沒有愛護重視的實際行動。近年耕牛瘟疫流行,死傷很多,何不也祈禱被除,消災求福, 以報牛的功德?這難道是過分的嗎?所以在本篇祭馬之後,繼以祭牛之說,庶幾不忘穀物的來源,農業的根本都與牛攸關。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4-7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祈報篇】釋讀:農耕祭祀體系中的禮制與精神內核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之【祈報篇】系統梳理了傳統農業社會的祭祀文化,其核心在於『報本反始』的農耕倫理。本篇以社稷祭祀、蠶神崇拜、馬牛禱謝爲經緯,揭示了祭祀儀軌背後『貴賤異儀,同心祈報』的文化邏輯,尤以牛祭之缺典爲焦點,折射出農耕文明演進中的制度調適需求。

一、社稷祭祀:國家與民間的禮制統合
社稷作爲『國土—民生』的象徵,其祭祀體系呈現鮮明的層級性:天子有大社、國社,諸侯立王社、侯社,官府設官社、官稷,民間則行民社之禮。自漢代以降,雖典制細節因朝代更迭略有損益,然『春秋二仲』的祈年報賽之禮始終未輟。這種『自上而下』的禮制貫通,實爲『以農立國』政治倫理的儀式化表達——社稷之祀既強化國家權威對農業生產的象徵性掌控,亦爲基層社會提供集體認同的精神紐帶。

二、蠶馬祭祀:性別與階層的儀式分化
蠶桑經濟催生出獨特的祭祀文化:皇后主祭先蠶(西陵氏),而庶民婦女亦行『設醴再拜』之禮。王禎特別指出『貴賤之儀不同,祈報之心則一』,揭示出禮制差異下共同的精神訴求。馬祭體系更爲精密:春祭馬祖(天駟星)、夏祭先牧(馴馬始祖)、秋祭馬社(廄神)、冬祭馬步(驅疫之神),四時之祭構成完整的生產周期閉環。這種對畜力的儀式化感恩,實爲古代資源稀缺條件下『物盡其用』倫理的投射。

三、牛祭缺典:農耕轉型中的禮制滯後
王禎敏銳察覺祭祀體系的悖論:牛爲『農事之本』,卻無專祀;蜡祭中貓虎受迎而牛缺席。其根源在於『古者未有耕牛』的制度慣性——牛耕遲至春秋方漸普及,祭祀體系未能同步調整。作者以『近年牛疫損傷甚多』的現實困境爲切入點,主張通過禳禱祓除彌補禮制缺位,其說實含雙重深意:
1. 功能層面:牛力取代人力是農業革命的標誌,祭祀缺位反映禮制對技術進步的響應遲滯;
2. 象徵層面:將牛納入祭祀體系,是對『畜力資本』價值的文化確認,暗合宋元時期精耕農業對畜力依賴加深的歷史趨勢。

結語:祈報之禮的現代啟示
【祈報篇】所構建的『儀式-生產』互動模型,彰顯出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態智慧:祭祀不僅是祈福手段,更是調節人與自然、技術與社會關係的文化裝置。王禎對牛祭的特別強調,本質上是對農耕文明『動態傳統』的詮釋——當生產技術變革突破舊有禮制框架時,文化系統的自我更新便成爲必然。此種『報本反始而不泥古』的思想,於今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仍具鏡鑒意義。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王禎農書】元刻本爲底本,參校【四庫全書】本。關鍵概念如『先蠶』『馬祖』等釋義,綜合【周禮】【淮南子】及秦觀【蠶書】互證,以還原元代農祭禮制之原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