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1|回覆: 0

[儒家文化] 【群書治要】之理論方法都是古今通用的道理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9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達於禮,是為蔽塞不通

不達於禮,是為蔽塞不通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第二句說:『學則不固。』焦循認為『不達於禮,是為蔽塞不通』,因為你對禮不通達,對道理不明了,所以你才會蔽塞不通,不能夠融會貫通,所以一定要去求學。為什麼呢?因為古人所學的都是聖賢教誨,都是聖人對於天道、自然的規律,社會人倫關係的道理,這些經驗教訓的體會,記載在經典之中。如果一個人常常學習經典,就會融會貫通,並且理上明了了,心才能夠安寧,所以中國古人說『理得心安』,所以特別要重視學習歷史經驗。

在這一方面【群書治要】給我們做了一個歷史經驗的總結。唐太宗也給我們做出了一個能夠善於借鑑歷史經驗的、好學的榜樣。唐太宗十六歲就開始從軍打仗,從軍十多年沒有時間學習聖賢經典,對於如何治國這些道理都不是很明了,二十七歲做了皇帝,他知道創業很艱難,但是要守業更加艱難,所以就派魏徵、蕭德言、褚亮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的經、史、子中的治國理念概括出來,編輯了這一本書。唐太宗非常地好學,讀【群書治要】手不釋卷。他說:『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看了魏徵【群書治要】之後,認為編得太好了,取材廣博,但是道理非常地精要,是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些經史子之中的治國理念,教訓方法確實他是沒有聽說過。這本書呢,使他能夠借鑑歷史的經驗,遇到事情不迷惑,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所以他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讚譽,也正是這一本書幫助他奠定了『貞觀之治』的理論基礎。

而這一本書後來到唐玄宗的時候受到了重視,它幫助唐玄宗也是創造了一代盛世。後來這本書傳到日本,日本兩代盛世的創建也是靠這一部書。這就是告訴我們能夠學習總結歷史經驗,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而【群書治要】中所記載的這些理論方法都是通用的道理。

在唐太宗對【群書治要】的評論中,他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可見他學習非常有收穫,是每一天津津有味地手不釋捲地讀,都不忍心把這個書放下了。從這本書中他知道了社會風俗教化的根本,也知道了治國理政的源頭,知道治國理政到底應該從哪裏入手了,換句話說治國理政,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都被總結在【群書治要】這本書了。

所以我們領導者只要把這一本書讀透了,經、史、子的智慧經驗也就全部了解了。所以好學很重要,可以給我們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少走了很多的彎路。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