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三策董仲舒】詩解4倫常教正-化偽復真
題文詩: 至道至情,真情心正,正心至教,至教自教, 自教知止,至教至化,至化自化,化真去偽. 教化不立,萬民不正.萬民從利,如水走下, 不教堤防,不能知止.教立邪止,教廢奸出, 壞其堤防,刑罰不勝.古王至明,教化為務. 大學教國,癢序化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節民以禮,刑罰甚輕,禁不犯者,教行俗美. 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五百未敗. 至周末世,大為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 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 棄捐禮誼,先王道滅,自恣苟治,十四歲亡. 漢繼秦俗,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捍, 法出奸生,令下詐起,常欲善治,至今不可, 失之於當,至當適時,適時更化,不更不化. 更化適宜,適宜民情,宜民宜人,復其天性, 天性情真,仁誼禮信,五常之道,王當修飭; 五者修飭,受天之祐,德施方外,延及群生. 正文: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1)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2),又有能致之資(3),行高而恩厚,知(智)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義)主矣(4)。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 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癢序以化於邑(5),漸民以仁(6),摩民以誼(義)(7),節民以禮(8),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卓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非義不取,是非,)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到,'河圖」不出現,我恐怕要完了吧!』這是他悲傷自己的德行可以招致這些祥瑞,卻因為自己地位卑賤而不能招來。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處在可以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了可以招致祥瑞的形勢,又有能招致祥瑞的資質,行為高尚而恩德廣厚,才智聰明而意向美好,愛護人民而喜歡文士,可以說是有道義的君主了。然而天地沒有感應,美好的祥瑞沒有到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大概是教化沒有建立,沒有把人民納入正道吧。萬民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下流一樣,不拿教化作他們的堤防,就不能制止。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是因為它的堤防完好;教化廢止而奸邪並出,用刑罰也不能制止,這是它的堤防壞了。古代的王者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坐朝治理天下,沒有不把教化當作主要任務的。在國都設立太學進行教育,在縣邑設立縣學、鄉學實施教化,用仁來教育人民,用義來感化人民,用禮來節制人民,所以,雖然刑罰很輕,卻沒人違犯禁令,這是教化施行,習俗美好的緣故啊。 (1)『鳳鳥不至』等句:見【論語·子罕篇】。此意謂孔子自嘆有王者之德而無王者之位,故無祥瑞(鳳鳥至,河出圖,皆王者之瑞)相應。(2)操:執持。(3)資:材質。(4)義主:有道之君。(5)庠序:古代學校名。(6)漸:謂感染之。(7)摩:謂勉勵之。(8)節:節制。 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1),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義)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而顓(專)為自恣苟簡之治(2),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3),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4),抵冒殊捍(5),孰(熟)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6)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7),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祿於天。』(8)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譯文:聖明的君王承繼亂世,他把亂世所遺留的一切痕跡都掃除掉,恢復教化,並且給以特別推崇。到了教化已經明了,習俗已經養成,子孫遵循推行下去,遇五、六百年仍然不會衰敗。到周朝末世,君主非常無道,以致失去了天下。秦朝承繼周朝以後,不但沒有更改,反而比周朝末年更加無道,嚴禁文學,不許私自藏書,摒棄禮義,甚至厭惡聽到禮義的話,他想把先王的道義完全毀滅掉,專門用自己放肆、苟且、簡陋的一套辦法來治理國家,所以做天子才十四年,國家就滅亡了。自古以來,還沒有像秦朝這樣用亂救亂,嚴重危害天下人民的。秦朝遺留下來的毒素像殘餘的火焰,到現在還沒有熄滅,它使習俗薄惡,人民欺詐頑劣,牴觸抗拒,犯法亂德,腐敗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孔子說: 『腐朽的木頭,不能雕飾啊;泥糊的牆,不能粉飾啊。』現在漢朝繼承秦朝之後,社會狀況就像朽木和泥牆,雖然想很好地治理它,卻沒有好辦法。法令一頒佈,奸邪接着就發生,命令一下達,欺騙跟着就興起,好像用熱水去制止沸騰,抱着木柴去救火,衹會越來越糟,沒有任何益處。譬如琴瑟的音不協調,嚴重的必須把弦折下來重新安裝,才能彈奏;處理政事不行,壞得厲害的,必須破舊立新,才能治理。應當重新張設琴弦而不改弦更張的,雖然有優秀技工也不能調理好;應當改革而不改革的,雖然有大賢人也不能整治好。所以漢朝得天下以來,常想好好治理,可是到現在還沒治理好,問題就在於應當改革而沒有改革。古人證過: 『站在潭邊羨慕別人捕到了魚,不如自己回去編織魚網。』漢朝臨政並且想把政事治理好,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了,不如回頭來進行改革,改革了就能好好治理,國家治理好了,災害就會一天天消除,福祿也就會一天天到來。【詩經】上說:『適合於民,適合於人,接受天給予的福祿。』執政能適合人民,自然會得到天給予的福祿。仁、義、禮、智、信是五種恆久不變的道,這是王者應培養整飭的。這五種道能培養整飭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來贊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就會普及到國外,擴大到一切生命。 (1)循之:謂順而行之。(2)恣:放縱。苟簡:苟且簡略。(3)濟:益也。(4)嚚(yín)頑:奸詐,惡劣。(5)抵冒殊捍:謂觸犯拒絕。抵:牴觸。冒:冒犯。殊:絕也。捍:拒也。(6)孔子曰等句:引語見【論語·公冶長篇】。此意謂內質敗壞,不可修治。圬(wū):以泥飾牆。(7)七十餘歲:指自漢初至董仲舒對策之時。(8)【詩】云等句:引詩見【詩經·大雅·假樂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