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謹慎治喪』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就是要以哀戚爲本。另一層含義,是不可以厚葬。【呂氏春秋】上給我們講了這個道理。它說:『慎終,就是以生者的心爲死者去考慮,沒有比不要讓死者不被驚動、墳墓被挖掘更重要的了。』就是說爲死者考慮,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死者的墓被人挖掘,而要死者不被驚動、墳墓不被挖掘,最重要的就是使掘墓者無利可獲。 下邊它做了這樣一個比喻,說如果有人在墓前安放一個石碑,上面寫著:『墓中有珠玉、玩物,財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挖,挖了一定大富。』人們一定會譏笑他,覺得他很愚蠢。但是世間人實行厚葬,其實這種做法和這個人的做法是一樣的,自古至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也就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 從歷史上看,滅亡的國家數不勝數,所以古代的大墓沒有不被挖掘的,但是世人還爭相營造大墓,豈不是很可悲嗎?在堯舜禹古聖先賢那裡,都以節儉的方式被安葬,並不僅僅是吝惜費用,也不僅僅是厭煩辛勞,更重要的是爲死者考慮。 古聖先王所憎惡的是讓死者受辱,而有人挖掘墳墓就必定會使死者受辱。如果實行儉葬,他的墳墓就不會被挖掘,所以先王的安葬一定會從儉。 口說敬愛、憐惜死者的人很多,但是真懂得敬愛、憐惜死者的人卻很少。所以宋國沒有滅亡,而宋文公的東冢就已經被挖掘了;齊國沒有滅亡,而莊公的莊公冢也被挖掘了。在國家安寧的時候尚且如此,又何況百世之後、國家滅亡了呢?所以孝子、忠臣,不可不明察此理。『愛之反而害之,欲使其安穩,反而使其危及』,不就是說的這種厚葬的行爲嗎?所以【呂氏春秋】就告訴我們,謹慎治喪就不可厚葬,因爲如果實行厚葬,裡面埋了很多的金銀珠寶,這些很值錢的東西,就會被挖掘,使被葬的人受辱。 但是,爲什麼世間還有很多人願意實行厚葬,厚葬之風屢禁不止呢?【呂氏春秋】也給我們說出了原因。它說現在世俗大亂,安葬越來越奢侈,這不是安葬的本意,不是替死者考慮,而是生者以此相互誇耀。它說:『侈靡者以爲榮,儉節者以爲辱,不以便死爲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爲務,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也就是說,安葬得越奢侈,家人越以此爲榮,而安葬得很節儉,就會以此爲羞恥。 不以有利於死者爲適,而只把他人對生者的誹議和讚譽作爲要事,這不是慈親孝子的心意呀!這就是說葬禮本來應是對過世的人表示哀痛、表示紀念,但是反而因爲厚葬侮辱了死者,這就是愛之反而侮辱了他們。 歷代那些開明的皇帝、皇后熟讀歷史,所以在過世的時候都命令或者是立下遺詔要儉葬。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漢文帝,他過世的時候,特意頒發了詔書,這樣寫道:『我聽說天下萬物出生之後,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萬物的自然規律。如今世人都喜歡生,而不喜歡死,厚葬以致破產,長期服喪以致傷害身體,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 我很不賢德,沒有什麼可以幫助百姓的,現在過世了,又讓他們長期服喪痛哭,使百姓父子經過幾個寒冬酷暑依然哀傷,傷害老幼的心靈,減少了飲食、斷絕了祭祀,從而更加重了我的不德,怎麼對得起天下人呢? 我有幸承繼帝業,以渺小之軀依託於天下各諸侯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依賴於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祉,使得四境之內安定、寧靜,沒有戰爭。我因爲不夠聰敏,經常戰戰兢兢,害怕做錯事,而辱沒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年長月久之後,害怕不能始終保住地位。現在竟然有幸盡享天年,又得以被供奉在高廟之中,以我的不聖明,這樣我已經覺得很好了,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呢? 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詔令到後只哭到三天,就都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等等活動。還要通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儉葬的心願。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樣,不要有所改變。而後宮的妃嬪從夫人以下直到少史,都遣散回家。』 我們看漢文帝在世的時候生活就很簡樸,做事很恭敬,到過世之後還特地下詔書要實行儉葬,不要勞煩百姓,這都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一代賢君,在一個偉大的男人之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他的皇后長孫皇后就是這樣一位賢德的人,她多次勸諫唐太宗,讓他不要重用外戚。在臨終的時候,她還這樣地請求,也包括要儉葬。她說:『臣妾的本家,有幸因爲婚姻而成爲外戚,既然不是因爲有德行而被選應,就容易走到危險的地步。要想長久地保全,就千萬不要授予他們重要權力,只以外戚俸朝請就很慶幸了。妾活著既無益於時事,死後不可厚葬多費,而且埋葬就是隱藏,要讓人看不到。 自古以來的聖賢,都推崇節儉薄葬,只有無道之士才大建陵墓、勞費天下,被有見識的人所譏笑。只請求能夠依靠山勢而埋葬,不需要堆起墳頭,不需要用棺槨,所必須的器物用具都使用木、瓦的,節儉薄葬送終就是不忘記臣妾。』這是對唐太宗的囑託。 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這些聖明的君主、皇后,他們也是熟讀史書,知道要實行薄葬,不可以奢侈浪費,這也是謹慎治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要因爲面子的問題,把喪事搞得很隆重,結果埋了很多金銀珠寶、昂貴的東西,最後導致墳墓被盜,使亡者不得安寧。這是『慎終』。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