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8|回复: 0

[儒家文化] 君子对父母,在世之时恭敬赡养,去世之后虔敬祭祀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接着来学习“追远”。“追远者,祭尽其敬”,也就是说在丧葬之后,需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的“远”字有两种含义。第一,就是父母过世已经久远。第二,就是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需追祭以时,祭祀的时候毕诚毕敬。因此孔安国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视为不忘本。

《礼记·祭统》对祭礼的来源做出的阐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那么这就是告诉我们,祭祀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要求人这样做的,而是来源于内在,也就是说由内心发出的对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这个祭礼既然是从内心所产生的,就要有诚敬之心。

所以在这里它讲到了“追远”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在《礼记·祭义》上也有明确的要求:“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古人告诉我们,祭祀不能搞得太频繁,如果频频地祭祀,人们就会感觉到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同时祭祀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就会使人感觉到怠慢,怠慢就会使人淡忘。

故而中国古人是顺着天时季节的变化来举行祭祀。春天的时候举行“禘祭”,秋天的时候以新下来的谷子举行“尝祭”,所以一年有两次春秋祭祀。

在秋天的时候,霜露覆盖了大地,君子踏霜而行,自然有一种悲凉之感。这种悲凉之感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思念着故去的亲人。

到春天雨露滋润大地之时,君子踏露而行,自然会有一种惊醒的感觉,思念故去的亲人,似乎他们也像春天一样重新回到了人间。在祭祀的时候,用快乐的心情把亲人迎回来,再用悲伤的心情将他们送走。所以在古代的祭礼中,对如何祭祀、什么时候祭祀,以及祭祀的次数、频繁程度都有明确的记载。

除了要依时依礼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表示出内心的诚敬之心,就是毕诚毕敬,孔子在《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的时候如果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好像父母祖先在面前一样恭敬;如果祭祀神明,就像神明在面前一样,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都是“祭尽其敬”的表现。

《礼记·祭义》对于祭祀之前、之中、之后应该如何做,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在祭祀之前,就要进行斋戒,对内要调摄内心,使内心清净,把心从外物上收回来;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等等的活动。斋戒时把心思要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饮食习惯、志趣、爱好,这样专心斋戒三天,就能将要祭祀的先人活现在心中。

所以古人看一个人斋戒的时候那种恭敬的程度,就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了。像现在我们见人都行礼、都鞠躬,我们看一个人鞠躬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恭敬了。虽然同样都是鞠躬,但是从鞠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是应付了事,还是有内心的恭敬。古人从一个人斋戒时候的表现,就能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是如何了。

那么祭祀时,就是祭祀的当天,进入宗庙之后,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在牌位前礼拜之后,行不周旋,敬奉贡品;走出门来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侧耳倾听,仿佛能够听到亲人深深的叹息声。

所以对亲人的孝敬之情,是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也就是说,他所思、所想、所听、所看的,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爱好情趣、饮食习惯等等。这样又怎么能有丝毫的不恭敬呢?所以君子对父母在世的时候是恭敬地赡养,去世之后虔敬地祭祀。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