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3|回復: 1

[儒家文化] 做人:别忘恩 别失信 别伤人心

[複製鏈接]
国学精典文化 發表於 2023-8-6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人别忘恩别失信别伤人心

做人别忘恩别失信别伤人心

人,由简单的一撇一捺构成,而做人,则包含了千罗万象。

人这一生,想要活出精彩,就要认真书写好这两笔。

什么叫做人?做人便是不忘初心,不失本心,不丢良心。

人活一世,可以不完美,但不能忘恩;可以不富有,但不能没有诚信;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伤人心。

做人,别忘恩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做人,要心怀感恩,不可忘恩,对于别人的善意不可辜负,别人的恩惠要时刻记挂。

生活困难时,别忘了雪中送炭之人;风光无限时,别忘了一起打拼的伙伴。

要知道能伸出援手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不可辜负他们的信任。

能在落魄时候,陪着你的人,都是爱你的人,不可让他们寒心。

做人,贵人指导之恩不能忘,陌生人滴水之恩不能忘,父母养育之恩更不能忘。

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身处何境地,都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人活一世,不可做忘恩负义的小人,要做人品端正,知恩图报的君子!

做人,别失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若是不讲信用,根本无法行走。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信任,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做人,不能失信,不能将自己的良心丢弃,诚信是为人之本,无信之人如同路边草一样,随风飘摇。

做人,若是失信,失去的并不是一次信任,而是终生的信任。

失信之人,无人敢信;失信之人,无人敢用;失信之人,无人敢处。

做人,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言而有信,他人自然敬重;说话算数,自然得人心。

时刻谨记:人品重如山,良心比金贵。做人,无论何时何地人品第一,切莫辜负别人的信任。

对朋友诚信,方能得人心;对爱人诚信,方能甜蜜如初;对家人诚信,方能幸福美满。

做人,别伤人心

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做人,千万别伤人心,暖一颗心,往往需要很多年,而一颗心走向冷却,只需要一瞬间。

有时是一句出口的恶言,有时是敷衍的态度,有时是冰冷的眼神。

世上最柔软的便是人心,最坚硬的也是人心。

正因最柔软,也最容易受伤;正因最坚硬,所以也最难挽回。

被伤掉的心,即使能够复原,也有了伤痕;

被伤害的人,即使能够重归于好,也不复往日。

永远铭记,能被你所伤到的人,都是在乎你的人,不要辜负他们。

余生,要学会珍惜,善待每一个对你好的人,珍惜每一颗真挚的心。

做人,别忘恩,别失信,别伤人心。

人心一旦失去,很难挽回;信任一旦崩塌,很难建立;真情一旦没了,很难找回。

人生在世,要懂得知恩图报,言而有信,有情有义。

知恩图报,是善者,言而有信,是君子,懂得珍惜,是智者!

做人如此,方能得天下,赢人心!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4-7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立身三戒:论为人处世之根本要义》

人生立世,当以"不忘恩、不失信、不伤人心"为根本。此三者实乃修身立德之基石,处世为人之圭臬。纵观古今圣贤教诲,莫不以此为重,今试析其要义。

一、知恩报本乃立身之基
《礼记》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滴水之恩,当思源泉;寸草之心,难忘春晖。昔韩信报漂母一饭之恩,范式不负鸡黍之约,皆显古人重恩之义。今人处世,当效法先贤:于父母则恪守孝道,于师长则谨遵教诲,于朋友则患难与共。尤当谨记《菜根谭》"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之戒,切莫效中山狼故事,徒留忘恩负义之讥。

二、信义为本乃处世之道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鞅立木建信,季布一诺千金,皆彰明信义之重。今之世道,契约精神尤为要务:言出必践,诺重千钧;事无大小,必诚必信。观《袁氏世范》有言:"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失信于人,犹如覆水难收;背信弃义,终将自食其果。故君子当以信立身,以诚待人。

三、仁厚存心乃待人之本
《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人心脆弱,伤之易而愈之难。张良圯下纳履,显黄石公度量;管鲍分金,见交友之道。处世当怀恻隐之心:言语不可尖刻,行事不可绝情。须知《围炉夜话》所云:"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伤人一语,痛如刀割;暖人一言,润似春霖。

综观三者,实为人生三昧。不忘恩者能得道多助,不失信者可立足社会,不伤人者必福泽绵长。愿世人皆能以此为镜,正己修身,则社会必臻于至善。切记《格言联璧》箴言:"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如此,方不负此生为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