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
禮的作用,是達到和的目的。所以古人特別重視『以禮治國』,強調『禮主刑輔』。在【漢書】中就有這樣一段闡述:『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如果以禮義道德治理國家,積累的就是禮義道德;如果以刑罰來治理國家積累起來的就是刑罰。刑罰積累得多了,人們就會怨聲載道,離心離德;禮義積累得多了,人們之間就能夠和睦相處,相親相愛。 下面它又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世間的君主、領導,想使人們向善的目的,是共同的,但是採取的使人們向善的方法卻是不一樣的。『……導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藍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有的是通過倫理道德的教育,禮義的教化來引導,有的人是通過法律、法令來驅使。 用倫理道德來引導,德教和諧融洽的時候,民風就是一團和氣,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風氣很好;用法令刑罰來驅使,法令過於嚴苛的時候,民風就出現了哀怨。 在【漢書】上,我們看到董仲舒向皇帝建議的時候,他說:『古代的國土也是今日的國土,既然同樣是一片國土,古代能夠使天下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沒有奸詐邪惡,囹圄空虛,監獄都沒有囚犯,恩德潤及草木,德澤廣被四海。以古觀今,為什麼相差得這麼遠呢?是什麼地方出現了差錯,以致道德風氣衰敗成這樣呢?』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同樣是一片國土,為什麼古人治理的時候,像成康盛世,四十年監獄沒有死刑犯,而現在道德風氣卻頹敗,出現了這樣的不良風氣呢? 後面他就給予回答了。『想來大概是比之古時,治國之道有所差失,或者是與天理有所違背呀!上天對待萬物也是有分別的。比如說給予了很鋒利的牙齒的,就去掉它的抵角;讓它長翅膀,就讓它只長着兩隻腳。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而不能同時再獲得小的好處。』 同樣的道理,古代凡是接受俸祿的人,就是官員,不以體力勞動謀生,就不得從事商貿事業。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得再謀取小利。如果已經接受了大的好處,又要謀取小利,連上天都不能夠滿足,更何況是人呢?這就是人民所以怨恨憂愁、苦其不足的原因。 『自身受寵而居於高位,家人溫飽而享受厚祿,憑着雄厚的財力和天下人民爭利,人民怎麼能比得上他們呢?富有的人擴大他們的產業,儲藏他們的積累,還致力於此,沒完沒了,欲望沒有止境,並且壓迫踐踏人民,人民漸漸因此而十分窮困。富有的人奢侈美滿,貧窮的人艱難愁苦。因為什麼呢? 因為居上位的人,就是領導者不給予救助,人民都活不下去了,既然人們都不樂意活着,連死都不逃避,又怎麼能逃避犯罪呢?這就是刑罰之所以繁多,但是奸邪卻制服不了的原因。所以享受俸祿之家,以俸祿為生就夠了,不能夠再與民爭奪產業,這樣利益才可以普遍地分布,而人民才能夠家給人足。這是上天的公理,也是古代的治國之道,上古的治國之道!』所以他建議皇帝,應該以這樣的方法作為制度,大夫應該遵循它,並成為自己的行為。 古代的賢人君子、身居爵位的人都是這樣的。他還舉了公儀休的例子做例證。公儀休身居宰相之位,非常地廉潔,要求屬下不要與民爭利,自己率先垂範。他們家的織女織的布質量上乘,種的菜非常好吃,結果怎麼樣呢?他就把菜給拔掉,把織機給毀壞,把這些織女都打發走了。 他說如果我們家自己種的菜這麼好吃,我們自己織的布質量這麼好,那誰還去買農夫種的菜,去買織女織的布呢?他不與民爭利,嚴格要求自己,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他說古代的賢人君子、身居爵位的人,都能夠這樣做,所以下面尊敬他們的品行,而聽從他們的教誨,人民被他們的廉潔所感化,而不貪婪鄙陋。 由此看來,天子、大夫,也就是我們說的高級領導者,是百姓所效仿的榜樣,怎麼能夠自己居於賢人之位,卻像平民那樣所作所為呢?後邊他說了兩句話非常好!他說:『皇皇求財利,常恐匱乏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也就是說經常惶惶不安地謀取財利,並且擔心財用匱乏,那是平民的意識,平民所應該想的事;惶惶不安地求取仁義,並且經常擔心不能教化百姓,這是大夫的意識,這是領導者應該考慮的事。 他還引用【易經】上的一句話,『【易】曰:「負且乘,致寇至。」』就是背着東西又乘着車,就會招致賊寇來到。為什麼呢?乘車是君子的位分,但是背負肩挑是平民所幹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你身處君子之位,但是所作所為卻是平民之事,這樣的人就會給自身招致災禍。 所以我們看了這些論述,再對比一下,我們目前很多官員之所以出現問題,就是沒有依據古聖先賢的教誨,當官的人還想去經商。 用我們國家領導人的話來說,就是當公務員的人就不要再想着去發財致富,因為已經選擇了公務員這一個職位。這一個職位考慮的要務,應該是治理人民,給人民做表率,而不是想方設法地去賺錢,如果想去賺錢的話,那可以去經商。 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國家之所以治理不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按着禮來治理,這個禮是什麼呢?就是接受俸祿的人,就不能再從事商貿事業。把這個禮給違背了,所以社會才出現了苦樂不均,然後還有很多上訪的事情,都是和這個相關。所以古代的聖賢人治理國家,他們都是能夠明了這些道理,所以把這個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之中。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