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0|回覆: 1

[儒家文化] 什麼是以順則逆?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27 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所不貴。』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第二個『則』是效法的意思。什麼叫『以順則逆』?愛護父母,尊敬父母,這是順乎天性的。不能愛敬父母就是違逆天性。君主應當順乎天性,但是卻違逆天性,不能愛護他的父母,不能尊敬他的父母,這就叫『以順則逆』。如果君主以悖逆本性爲順應本性,就是悖逆作亂之道,百姓就無以效法。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所不貴。』根據唐玄宗的註解,『善,謂身行愛敬也』。

凶,謂悖其德禮也』。君主不能身行愛敬,而是違背道德禮法,必會招致凶災。

夾注中說:『惡人不能以禮爲善,乃化爲惡。若桀紂是也。』君子厭惡人不能遵循禮法行善,會變化爲惡人。像夏桀和商紂那樣。

雖得之,君子不貴也。』雖能得到崇高的權位,君子也不以之爲貴。通過不正當的方式得到權位,君子並不看重。因爲君子有道德、有學問,知道一個君主如果連父母都不能愛護、不能尊敬。雖然他得到了天子之位,大家也並不尊重他,並不愛戴他,甚至並不把他當做一個天子。而且富貴也是一時,不可常保。

因爲厚德載物,一個人沒有深厚的德行,也不能承載那麼高貴的地位。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位置不相匹配,一定會有災殃出現。果然桀紂都把天下給丟掉了:夏桀被商湯流放;武王伐紂,商紂王穿著寶玉裝飾的衣服,跳到火里被燒死。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4-2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以順則逆"的倫理悖反與政治警示】

【群書治要】所錄【孝經】章句"以順則逆"四字,實爲儒家政治倫理學之精微要義。此語揭示人倫關係中"順逆"二重性的深刻辯證,其內涵遠超字面之義,當從三個維度剖析:

一、天性維度:順逆的本體論基礎
【孝經】以"愛敬"爲天性之正,此乃【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的本然呈現。鄭玄注【中庸】"天命之謂性"時,特別強調"孝悌"爲性德之本。當君主悖逆此天性時,實乃【尚書·太甲】所謂"自作孽"的體現。唐玄宗注"凶德"爲悖德禮,恰與【左傳】"孝,禮之始也"形成互文,揭示出孝道作爲禮制根基的地位。

二、政治維度:統治合法性的雙重標準
"民無則焉"道出政治權威的雙重來源:形式上得位與實質上配德。此與【論語·爲政】"爲政以德"說一脈相承。賈誼【新書·大政】云"君能爲善,則吏必能爲善矣",正可作"不在於善"的反向註腳。桀紂之例尤具警示意義,【荀子·非十二子】稱其"亂禮義之分",恰是"以順則逆"的極端表現——將暴虐視作威權之順,終致"貴爲天子而不保社稷"。

三、歷史維度:德位相配的永恆律則
"雖得之,君子不貴"暗合【周易·繫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的警示。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將桀紂列於"下下",正是歷史對"凶德"者的終極審判。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即言"天子之職莫大於禮",而禮的核心正在孝道,此乃"以順則逆"命題在史學維度的展開。

今人觀此,當知【孝經】此語非僅古典訓誡,實爲貫通古今的治道明鏡。在當代社會,所謂"逆"已擴展至一切違背人倫本真的異化狀態。無論爲政抑或修身,"順性命之正"始終是不可逾越的倫理底線,此即"以順則逆"給予後世的永恆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