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恕【體論】卷1君體詩解2設官分職委任責成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君之體也 題文詩:
且夫術家,說又雲明,主之道當,外御群臣, 內疑妻子.而其引證,連類非不,辯且悅也, 然不免於,利口覆國.何以言之,夫善進則, 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善無由入.是故湯舉, 伊尹而不,仁者遠何,畏乎歡兜?何遷有苗? 況夫奸臣,賊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 未嘗不有.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 是為比肩.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食也. 噎者雖少,餓者必多,未知奸賊,處之云何? 且令人主,魁然獨立,是無臣子.又誰為君. 父乎是猶,髡其枝而,欲根之蔭,掩其目而, 欲視之明,襲獨立跡,願其扶疏.徇名好術, 之主又有,惑焉皆日:為君之道,凡事當密. 人主苟密,則群臣無,所容其巧,不敢怠職, 此即趙高,之教二世,不當聽朝,之類是好, 乘高履危,笑先僵者;易曰機事,不密害成. 易稱機事,不謂凡事,不謂宜共,而獨之也, 不謂釋公,行私人主,欲以之匿,病飾非而, 人臣反以,竊寵擅權,疑似之間,可不察歟. 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 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 含垢藏疾,君之體也;不動如山,君之體也 難知如淵,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 畏而愛之,此文王所,以戒百辟,夫何法術, 之有乎哉?隆禮重法,抱法處勢,法不可廢. 德以揚善,法以止奸,奸佞不除,國無寧日. 原文】 且夫術家[21] 說又云:『明主之道, 當外御群臣,內疑妻子[22] 。』其引證連類,非不辯且悅也,然不免於利口之覆國家也。何以言之,夫善進,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善亦無由入。故湯舉伊尹[23]而不仁者遠,何畏乎歡兜?何遷乎有苗[24] ?夫奸臣賊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未嘗不有也。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是為比肩[25] 。而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食也。噎者雖少,餓者必多,未知奸臣賊子處之云何?且令人主魁然[26] 獨立,是無臣子也。又誰為君父乎,是猶髡[27] 其枝而欲根之蔭,掩其目而欲視之明,襲獨立之跡,而願其扶疏[28] 也。[23]湯舉伊尹:湯,亦稱成湯、商湯、武湯等。商王朝的開國君主,子姓。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一, 當時夏桀在位。夏桀荒淫無度,國勢漸衰,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成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成湯而後作【湯誓】伐夏,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逃至南巢(今安徽巢湖),湯放桀而歸於亳(今河南境內)。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當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於是湯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伊尹,商初大臣,自湯至太甲時一-直輔佐商王。尹是官名,右相之意。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24] 何畏乎歡兜,何遷乎有苗:歡兜,又作歡頭,相傳為上古唐堯時人,是古代傳說中的三苗族首領,傳說因為與共工、三苗、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今湖南張家界市)。有苗,堯、舜、禹時代我國南方較強大的部族,傳說舜時被遷到三危(今甘肅敦煌)。有,詞頭。
[25] 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是為比肩:比,挨着;踵,腳跟。肩挨着肩,腳跟着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26] 魁然:高大,壯偉。 [27] 髡:音昆,古代剃去頭髮的刑罰。
[28] 扶疏:迴旋貌;飄散貌。
【譯文】 那些精通權謀學說的人又提出:『 賢明的君主應當對外防備大臣,對內懷疑妻兒』。他們引用例證,聯繫推論,不是沒有巧辯之才,也不是話說得不動聽悅耳,但最終免不了因為其能言善辯而導致國家覆滅的結局。為什麼這麼說呢?善人被重用了,不善之人就不能被重用;不善之人被重用了,善人也就無法得到重用。所以成湯選用伊尹後,不仁之人就被隔得遠遠的,還怕歡兜作亂嗎?還需放逐有苗嗎?奸臣賊子、愚昧而不知悔改的人自古至今從來都有。百年出現-人,就以為是接踵而至:千裏遇上一人,就認為是並肩而行。把這些例子作為警戒,這就好比因為一個人被噎就禁止大家吃東西一一樣。被噎的人雖然不多,但飢餓的人就多了,不知道對于禁絕奸臣賊子又真正起到了多少作用呢?況且使君主獨立不群,那就等於沒有臣子,那還給誰當君主呢?這就好比砍光樹的枝葉而望樹幹成蔭,遮住眼睛卻想要看得清楚,兩腳重合在一起而想舞姿婆娑一樣,是不可能的。
【原文】
夫徇名好術之主,又有惑焉。皆日:『為君之道, 凡事當密。』人主苟密,則群臣無所容其巧,而不敢怠於職,此即趙高[29]之教二世[30]不當聽朝之類也,是好乘高履危,而笑先僵者也。【易】 日:『機事不密則害成 [31] 。』【易】稱機事,不謂凡事也,不謂宜共而獨之也,不謂釋公而行私也。人主欲以之匿病飾非,而人臣反以之竊寵擅權,疑似之間,可不察歟。夫設官分職,君之體[32] 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不動如山,君之體也;難知如淵,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文王所以戒百辟[33] 也,夫何法術之有哉? [29] 趙高: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秦始皇死後與李斯合謀篡改詔書,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逼死始皇長子扶蘇。秦二二世即位後設計陷害李斯,並成為丞相。後派人殺死秦二二世,不久後被秦王子嬰所殺。
[30]二世:即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07年),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早年曾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出巡死於沙丘,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為太子,並承襲帝位,稱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慘無人道的統治,終於在公元前209年激起了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二世胡亥於公元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二十四歲。
[31] 機事不密則害成:語出【易●繫辭上】。[32]體:事物的主要部分。[33]百辟:指諸侯和百官。 【譯文】 那些極好虛名、熱衷謀術的君主又有迷惑了。都說:『君主的最高準則,就是凡事要機密謹慎。君主如果凡事機密謹慎,那群臣投機取巧的想法就無處可容,對待本職事務就不敢懈怠了。』趙高教給秦二世君主不適宜在朝堂上與群臣公開討論政事的謬論就屬於此類。這就好比是喜歡登臨高處,身居險境卻嘲笑之前和自己採取同樣舉動而導致覆敗的人啊。【易經】說:『機事不密則害成。 』【 易經】說的機事,不是指所有的事,不是說應當與臣子共同商議處理的事也只能君主一個人知道,不是說放棄公開討論而私自去做事情。君主想用【易經】上的這句話隱匿弊病、掩飾過錯,而臣子反而用這句話來竊取寵愛、獨攬大權。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能不辨別清楚嗎?設立官職、劃分職權,是為君的根本;委任官員,責求其成功,是為君的根本;擅長謀劃而從不倦怠,是為君的根本;以寬容取得眾人擁戴,是為君的根本;容忍羞辱、埋藏痛苦,是為君的根本;像大山一樣毫不動搖,是為君的根本;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 是為君的根本。君主有了統領人民的根本,其臣子就會既懼怕又敬愛。這是周文王用以告誡諸侯百官的話,又有什麼法術可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