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1|回复: 0

[儒家学说] 杜恕《体论》卷4政体诗解德为政大而礼次之其下正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正己正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12 2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恕《体论》卷4政体诗解德为政大而礼次之其下正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正己正人
题文诗:
孔子曰: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然则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
德礼者其,导民之具.太上养化,使民日迁,
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其次使民,
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
使民利赏,欢善畏刑,不敢为非,此治之下.
善御民者,其犹御马,正其衔勒,齐其辔策,
马力,和马,故能不劳,而极千里.
善御民者,一其德礼,正其百官,民力,
和民,是故令不,再而民从,刑不用而,
天下化治.所贵圣人,非贵其随,罪而作刑,
贵其随乱,之所生故,至人为治,民有小罪,
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
以仁辅化,所以是故,上下亲而,不离道化,
流而不蕴.君子欲政,速行莫如,以道御之.
皋繇痦而,为大理有,不贵乎言.师旷盲而,
为太宰有,不贵乎见.唯神化之,为贵是故,
圣王也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鞋纩充耳,
所以掩聪.观夫弊俗,偷薄之政,安插耳目,
以效聪明,设倚伏以,探民情是,为以军政,
虏其民也,而望民之,信向之可,谓不识分.
难哉为君.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
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国亡,爱之国存,
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临官,不敢以其,
富贵骄人.有诸中而,能图外也;取诸身而,
能畅;物而,贯乎万者,以身为本.
夫欲知天,之终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万,
之情一人,情是也,故为政者,不可以不,
知民之情,知民然后,民乃从令,己所不欲,
不施于人,安不从令.故善政者,简而易行,
则民不变;法存,而民象之,则民不怨;
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后达则,群臣自污.
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也,左右正则,
人主正矣,人主正则,是故号令,安得曲耶.

卷四政体

题解

这部分作者论述了怎样为政的问题,他指出治理国家首先要运用仁德,其次是礼义。他还指出君主想要上令下达,最好是用仁道,并且指出为君者要以身作则修习德行,要慎重选择身边跟随的人。
《原文》

孔子曰:“为政以德。 ”又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然则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也。夫德礼也者,其导民之具欤。太上养化[101] ,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赏而欢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此治之下也。夫善御民者,其犹御马乎,正其衔勒[102] ,齐其辔策[103],均马力,和马心,故能不劳而极千里。善御民者,一[104] 其德礼,正其百官,齐民力,和民心,是故令不再而民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随乱之所生也,是以至人之为治也,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是故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105] 。
[101] 太上养化:太上,本意是修养最高的人,指圣人。养化,致力于人心、风俗的转变、教化。
[102]衔勒:马嚼口和马络头。
[103] 辔策:御马的缰绳和马鞭。
[104]一:统一。
[105] 蕴:古同“蕴”,聚积。
【译文】
孔子说:“ 治理政事应该德化天下。”又说:“用仁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义来统一百姓的言行, 百姓不仅有廉耻之心,而且也会情愿接受治理。”既然这样,那么说仁德对于治理国家是最重要的了,而礼义列居第二。德和礼,是引导教化百姓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推行仁德形成感化,使百姓日益向善靠近却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向善行靠近),这是治理的上策。其次是使百姓互相谦让,辛勤劳作而不埋怨,这是治理的中策。最末才是严明法令,用物质利益来激励百姓向善,使百姓畏惧刑法而不敢胡作非为,这是治理的下策。那些善于治理天下的,他们治理天下不就像驾驭车马么?安正衔口笼头,准备好缰绳马鞭,使马均匀用力,和马配合默契,所以能行达千里而不劳累;善于统治百姓的人,用道德礼义统一民心, 整治文武百官,使百姓齐心协力,民心平定,因此不需三令五申而百姓顺从,不必使用刑罚而天下太平。我们尊崇圣人的原因,不在于他能根据所犯罪行量刑处置,而在于他能事先防止祸害的产生。所以最高明的人这样治理国家:百姓如果犯有小罪,一定从中寻求善意之处来赦免他的过失;百姓如果犯有大罪,一定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用仁德来辅助教化他,因此上下亲和而不离散,道德教化顺畅而不郁结。
《原文》
夫君子欲政之速行,莫如以道御之也。皋繇[106] 痦[107] 而为大理[108] ,有不贵乎言也。师旷[109] 盲而为太宰[110] ,有不贵乎见也。唯神化之为贵,是故圣王冕而前旒[111] ,所以蔽明,鞋纩[112] 充耳,所以掩聪也。观夫弊俗偷薄[113] 之政,耳目以效聪明[114] ,设倚伏[115] 以探民情,是为以军政虏其民也,而望民之信向之,可谓不识乎分[116] 者矣。难哉!为君也。[106] 皋陶:亦作“皋繇”,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107] 痦:同“暗”,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108] 大理:掌刑法的官。
[109]师旷(公元前572年一公元前533年) :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暝臣。曾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110] 太宰: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
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
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
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
[111] 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音“流”。
[112] 鞋纩:鞋,音头,三声,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113] 弊俗偷薄:弊俗,指风气败坏的社会。偷薄,浇薄,浮薄。
[114] 聪明:特指君主的视听。
[115] 倚伏:依存隐伏,此指暗探。
[116] 分:原则;原理。
【译文】
君主想要政令迅速推行下达,最好的办法是用仁道来施行。皋陶喉咙嘶哑,不能说话,却能担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一职,因为有时并不看重言语:师旷两眼失明却能担任太宰一职, 因为有时并不看重视力,只有玄妙地潜移默化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圣明的君王所戴的冠冕前面悬垂玉串,是为了遮掩自己敏锐的视力;用黄绵塞住耳朵,是为了遮掩自己灵敏的听力。观察社会风气败坏、浇薄之风盛行之时的政事,为政者到处安插耳目来扩大视听,遍设暗探来探听民情,这是用军事手段来俘获他的百姓,却妄想百姓信任归顺他,这是连治国的基本原则都不明白啊。这样还想做好国君,实在很难啊!
《原文》
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则国亡,爱之则国存,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117] 而临官,不敢以其富贵骄人。有诸中而能图外,取诸身而能畅远,观物而贯乎万者,以身为本也。夫欲知天之终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万之情,一人情是也,故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然(然上恐脱情字)后民乃从令, 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故善政者,简而易行,则民不变;法存身而民象[118] 之,则民不怨;近臣便嬖[119] ,百官因之而后达,则群臣自污也。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人主正则夫号令安得曲耶。
[117]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118] 象:效法。
[119] 便嬖: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译文】
做君主的,尽管庄重严肃而威慑天下,但是却居高处远而充满危险;做百姓的,虽然地位卑下需恭敬有礼,愚昧软弱却有神奇的力量。君主厌恶百姓,国家就会灭亡;君主爱护百姓,国家就会生存发展。做君王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帝王坐北面南接受百官的朝拜,不敢因富贵就盛气凌人,能依据自己听到看到的东西考虑到其他事物,能凭借自身听到看到的东西推及到长远的事情,观察一事而能 贯通万事,都是以自身为根本。想要知道天的开始与终结吗?今天这一天就是。 今天是开始,也是终结。想要了解千千万万百姓的实情吗?了解一个人就了解了全部。自己喜好的,就是百姓所喜好的;自己憎恶的,就是百姓所憎恶的。所以治理政事的人不能不了解民情。了解民情然后百姓才会听从命令;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人,百姓怎么不会听从命令呢?所以善于治理政事的人,政令简明容易推行,百姓就不生变乱;以身作则遵守法规,百姓就会竞相模仿也就不会埋怨。近臣巧言取宠,百官凭借他们而飞黄腾达,那众臣就会自甘堕落。因此国君一定 要慎重选择身边跟随的人,身边的人正直国君就正直,如果国君正直。号令怎么会歪曲不畅达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