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73|回覆: 1

[儒家學說] 【傅子】卷1治體詩解賞公罰正善賞者賞一善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天下之惡皆懼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4 21: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卷1治體詩解賞公罰正善賞者賞一善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天下之惡皆懼
題文詩:
治國二柄,:賞也者,政之大德;
罰也者,政之大威.所以,畏天地者,
以其能生,而殺之也.為治,二柄能使,
殺生不妄,其威德與,天地並矣.信順,
天地正道;詐逆,天地邪路.民之所好,
莫甚於生,民之所惡,莫甚於死,善治民者,
開其正道,因所好而,賞之則民,樂其德也.
塞其邪路,因所惡而,罰之則民,畏其威矣.
善賞者賞,一善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
一惡天下,之惡皆懼,者何賞公,而罰不貳.
有善,疏賤必賞;有惡,貴近必誅.
可不謂公,而不貳乎?若賞一,無功,
天下飾詐;罰一無罪,天下懷疑.是以賢者,
明德慎賞,不肯輕之,明德慎罰,不肯忍之,
威德相須,而濟也故,獨任威刑,無德惠則,
民不樂生;獨任德惠,無威刑則,民不畏死.
民不樂生,不可得教,民不畏死,不可得制,
有國立政,能使其民,可教可制,唯威德足,
以相濟乎.恩威並施,陰陽調和,賞罰公正,
非偏非私.慎賞重罰,重其輕者,以刑去刑.
卷1治體
題解
本篇主要教導為政者要懂得運用治國的兩大權柄:賞與罰。
【原文】
治國有二柄[1] :一賞,二罰。賞者,政之大德也;罰者,政之大威也。人所以畏天地者,以其能生[2] 而殺[3] 之也。為治審[4] 持二柄,能使殺生不妄,則其威德[5] 與天地並[6] 矣。信順[7] 者,天地之正道也;詐逆[8]者,天地之邪路也。民之所好莫甚於生,所惡莫甚於死,善治民者,開其正道,因所好而賞之,則民樂其德也。塞其邪路,因所惡而罰之,則民畏其威矣。善賞者,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善罰者,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懼者何?賞公而罰不貳[9] 也。有善,雖疏賤[10] 必賞。有惡,雖貴近[11] 必誅[12] 。可不謂公而不貳乎?若賞一無功,則天下飾詐[13] 矣,罰一無罪,則天下懷疑矣。是以明德慎賞而不肯輕之,明德慎罰而不肯忍之,夫威德者,相須而濟者也。故獨任[14] 威刑[15] 而無德惠[16] ,則民不樂生;獨任德惠而無威刑,則民不畏死。民不樂生,不可得而教也,民不畏死,不可得而制也,有國立政,能使其民可教可制者,其唯威德足以相濟者乎。
【注釋】
[1]柄:根本。[2] 生:生育,養育。[3] 殺:誅殺。
[4] 審:慎重,小心謹慎。
[5] 威德:聲威與德行,刑罰與
[6]並:並行,並列。
[7]信順:忠信而順從。
[8] 詐逆:欺詐,叛逆。
[9] 不貳:一律,沒有差異。
[10] 疏賤:指關係疏遠、地位低下的人。
[11] 貴近:顯貴的近臣。
[12] 誅:責罰。
[13] 飾詐:作假騙人。
[14] 任:使用。
[15] 威刑:刑罰。
[16] 德惠:德澤恩惠。
【譯文】
治理國家有兩個根本手段:一是獎賞, 二是懲罰。獎賞是政治的恩德展示,懲罰是政治的威嚴所在。人們之所以懼怕天地,就是因為天地掌握着生殺大權。治理國家,如果能謹慎掌握以上兩個根本,能不亂用生殺之權,那麼其恩德與威嚴就會與天地並存。誠信順理是天地間的正道,欺詐背理是天地間的邪路。人所喜好的莫過於生存,最厭惡的莫過於死亡。善於治理百姓的人,開闢其正道,順其所好給予獎賞,則人們就喜歡其恩德;杜絕其邪路,對其所厭惡的施以刑罰,則百姓就畏懼其威嚴。善於獎賞的人,賞一個好人就會讓天下的善舉都受到鼓勵;善於使用刑罰的人,處罰一個壞人就會讓天下作惡的人都會恐懼。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獎賞公正不偏,處罰依照法制。對做好事的人,即使關係疏遠、出身卑微,也一定會獎賞;對幹壞事的人,即使出身高貴、關係親近,也一定會懲罰。這能不說是公正而堅持原則嗎?如果獎賞一個無功的人,天下人就會作偽欺詐;處罰-個無罪的人,天下人就會懷有疑慮。所以賢明者慎於獎賞,不肯輕易施行;賢明者慎於處罰,而不肯隱忍不用。威嚴與恩德必須相輔相成。只有威嚴、懲罰,而無恩德、仁愛,百姓就不能幸福地生活:只講恩德、仁愛,而沒有威嚴、懲罰,百姓就不懼怕死亡。百姓不能幸福地生活,就不可能聽從教化;百姓不懼怕死亡,就不能得以控制。擁有國家、制定政策,能使百姓易於教化、可以控制,這都是由於威嚴與恩德能夠相輔相成啊!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4-16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治體篇義疏:論賞罰二柄之要義

【傅子】首卷論治體,其樞要在於"賞罰二柄"之說。此論承法家刑名之緒,而參以儒家德刑之辨,誠為治國之圭臬。今試為疏解其義理,以明先賢治道之精微。

一、賞罰之本體論
賞之為德,罰之為威,實乃政教之一體兩面。天地以生殺為功,聖人以賞罰為用。傅玄謂"威德與天地並",實指政治秩序當效法自然法則。賞者,陽德之發用;罰者,陰威之顯化。二者猶陰陽之相濟,缺一則乾坤息矣。考【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正與此說相表里。

二、賞罰之施行準則
(一)公而不貳之道
所謂"賞一善而天下勸,罰一惡而天下懼",其要在"去私"二字。管子云:"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傅子特標"疏賤必賞,貴近必誅",實本商君"刑無等級"之說。昔諸葛武侯誅馬謖而賞王平,正是此道之實踐。

(二)慎罰明德之旨
"明德慎賞"四字最宜玩味。非謂賞之當吝,乃言賞必當功;非謂罰之可弛,實指罰必中罪。【論語】"赦小過"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二說,在此獲得辯證統一。傅玄強調"不肯輕之""不肯忍之",深得孔子"寬猛相濟"之遺意。

三、威德相濟之政治智慧
獨任威刑則民不堪命,專務德惠則民易玩法。傅子指出"民不樂生則不可教,不畏死則不可制",實窺見人性之幽微。韓非雖言"二柄",然偏重術勢;傅子則主張"相須而濟",更近於荀子"隆禮重法"之說。觀漢宣帝"霸王道雜之"之政,可知此理之實效。

要而論之,【傅子】此篇實熔鑄儒法,其說賞罰,非徒為御下之術,實乃參贊天地之大道。今之治政者,若能體認"賞公罰正"之精義,使德澤如春,霜威似秋,則治道可幾矣。然其要在存誠去偽,若徒具賞罰之文,而無至公之心,則猶緣木求魚,終不可得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