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8|回復: 2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2杂事2诗解2三人言而成虎甘茂劝王不攻宜阳三人疑曾参杀人母惧疑臣三人王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8 21: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2杂事2诗解2三人言而成虎甘茂劝王不攻宜阳三人疑曾参杀人母惧疑臣三人王信
题文诗:
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临行,谓魏王曰:
今人来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曰二人言,王信之乎?疑矣.曰三人言,
王信之乎?曰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
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
议臣者过,三人者,愿王察之.魏王曰寡,
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谗口果至,
遂不得见.甘茂下蔡,人西入秦,数有功也,
至武王以.为左丞相,樗里子以,为右丞相.
樗里子及,公孙子皆,秦诸公子,其外家韩,
也数攻韩.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
至周室者,道乎,韩之宜阳.欲使甘茂,
伐韩,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
约魏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
甘茂还至,息壤谓于,向寿曰子,归言之王,
魏听臣然,愿王勿伐.向寿归以,告王王迎,
甘茂息壤,问故对曰:宜阳大县,名为县,
其实郡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乎哉.
昔者曾参,之处县,郑人有与,曾参同名,
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参杀人.母织自若.
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
有顷一人,又告其母,投杼下机,踰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然,三人疑之,
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
又不如曾,参之母之,信曾参也,疑臣者非,
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众口铄金.
【原文】魏庞共[322] 与太子质[323] 于邯郸[324] ,谓魏王日:『今- - 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日:『不信也。 』日:『二人言,王信之乎?』日:『寡人疑矣。』日:『三人言,王信之乎?』日:『寡人信之矣。』庞共日:『天市之无虎明[325] 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326] 魏远于市,议[327] 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日:『寡人知之矣。』及庞共自邯郸反,谗口[328] 果至矣,遂不得见。
【注释】
[322] 庞共:又作庞恭,人名,魏国大夫。
[323]质:以财物抵押或留人质担保。
[324]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十里。
[325]明:明白,清楚。[326]去:距离。[327]议:非议。
[328]谗口:说坏话的嘴;谗人。
【译文】
魏国的庞恭将陪同太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一一个人来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恭说:『两个人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信不信?』魏王说:『我有些疑惑了。』庞恭再说:『三个人来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有虎。 』庞恭说:『闹市没有老虎, 这是清清楚楚的事,然而听了三个人的话,您就相信会有老虎了。如今邯郸到魏国的距离,比这里到集市的距离要远得多,如果非议我的人又不止三个,我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等到庞恭从邯郸回来,谗言果然出现了,庞恭最终也没有被魏王召见。
【原文】  甘茂,下蔡人也。西入秦,数有功,至武王以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樗里子及公孙子,皆秦诸公子也,其外家韩也,数攻韩。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至周室者,其道乎韩之宜阳。』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译文】
甘茂是下蔡人,西行入秦国,多次立功,到秦武王时,任命他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樗里子和公孙子,都是秦国的王族公子,他们的母家都是韩国。秦国多次攻打韩国。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要坐车至周天子的王城洛邑,大概要取道韩国的宜阳吧。』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打韩国,取得宜阳以开辟通往王城洛邑的道路。甘茂对秦武王说:『请让我去与魏国定约,一起攻打韩国。』武王同意,让向寿协助甘茂,一道前往魏国,甘茂邀请魏国结盟,魏国答应了甘茂的邀请。回来的途中到达息壤,甘茂对向寿说:『先生先回去告诉大王,魏国答应我的请求,但是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向寿回去后把甘茂的话汇报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问他不攻打韩国的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是大县,名义上是县,实际上是郡。现在大王出兵冒着重重危险,行军千里,攻打韩国,难啊。
【原文】
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有顷,一人又来告,其母投杼下机,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也不若曾参,王之信臣也,又不如曾参之母之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也。【译文】
从前,曾参在费地居住,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听后神色自若照旧织布。一会儿,又有一人来告诉她这件事,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她,她赶紧扔了梭子下织布机,翻墙跑掉了。以曾参那样的贤人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也只要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他的母亲就害怕起来。现在我的贤德不如曾参,大王信任我,不如曾参母亲对曾参的信任,怀疑臣下的人远不止三个,我害怕大王会像曾参母亲那样扔掉梭子啊。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4-10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杂事》"三人成虎"章义疏

刘向《新序》卷二所载庞恭谏魏王事,实为战国策士"防谗"说理之典范。此章以"市虎"为喻,揭示人主偏听偏信之弊,其文约而义丰,可作三重解读:

一、譬喻之巧
庞恭设"市虎"之问,采用递进式诘问法。先以"一人言"探其疑,次以"二人言"观其惑,终以"三人言"证其信。此层层推进之法,与《韩非子·内储说》"滥竽充数"之喻异曲同工。市本无虎,然众口铄金,遂使虚妄成"实"。庞恭预判"邯郸去魏远于市",正见其深谙"距离滋生猜疑"之人性弱点。

二、典源之辨
此故事又见《战国策·魏策二》,文字稍异。考《韩非子·内储说上》亦载类似情节,唯主人公作"庞恭"。刘向整理时当参酌多源,将策士游说故事纳入"杂事"类,意在突显"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新序》特别强调"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的结果,较他书更具警示意味。

三、理趣之延
后文甘茂引曾参故事申说此理,构成互文关系。曾母"投杼逾墙"的戏剧性转变,与"三人成虎"形成双重印证。此中暗含认识论困境:人主对臣子的信任,往往不敌群体性认知的压迫。刘向将此二事并列,实为揭示"众口销骨"的深层政治逻辑——非特三人可畏,更在权力结构中信息传递的失真。

庞恭之智,在于未雨绸缪;其悲,在于终陷谗网。此章之警示,非独为君者戒,亦为士者鉴。司马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全录甘茂说辞,而刘向独取前段"市虎"故事,可见其编撰《新序》时尤重防微杜渐之义。读此章当思:谣言止于智者,而明君之智,正在于建立超越"三人之言"的察核机制。

(全文798字)
流星 發表於 2025-4-1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二《杂事》篇所载"三人成虎"典故,实为先秦政治智慧之精粹。庞恭以市虎之喻谏魏王,与甘茂"曾参杀人"之典相映成趣,皆揭示人主偏听之弊。今试析其要义:

一、寓言结构之对仗
庞恭设问层次分明:"一人言市虎"则王否之,"二人言"则疑之,"三人言"则信之。此与《战国策·秦策》载甘茂以"曾参杀人"说秦武王,形成互文。曾母初闻子杀人投杼逾墙,终因三人告而信之,恰如魏王听谗之心理轨迹。两典皆以"三"为认知转折点,暗合《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数理。

二、政治隐喻之深意
庞恭之谏实预判"去国则谤兴"的君臣困境。其以"市本无虎"喻忠臣本无二心,而"众口铄金"(《国语·周语》)终致真相湮没。甘茂更直指"臣恐王投杼"——人主之疑犹如慈母失智。此二者皆本于《韩非子·内储说》"众谗移骨"之论,揭示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权力者的认知脆弱性。

三、历史语境之呼应
考《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甘茂攻宜阳前作此谏,正与庞恭质赵前的忧患相通。战国策士深谙"数见不鲜"(《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心理机制:重复谎言将扭曲认知。刘向编《新序》特并置二事,实为汉代诸侯王作鉴,暗讽"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汉书·蒯通传》)的舆论风险。

四、当代启示
此典尤当为执政者戒。王安石《寓言》诗"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可谓的评。现代政治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理论,恰与两千年前的市虎寓言遥相呼应。然《荀子·大略》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正道破破局关键——人主当持"毋意毋必"(《论语·子罕》)的审慎态度。

要之,刘向辑录此二事,非独存掌故,实寓"兼听则明"(《潜夫论·明暗》)的治道。读史者当识其"欲正人心,息邪说"(《孟子·滕文公下》)的深意,于信息爆炸之世尤具镜鉴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