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0|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2雜事2詩解2三人言而成虎甘茂勸王不攻宜陽三人疑曾參殺人母懼疑臣三人王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28 21: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2雜事2詩解2三人言而成虎甘茂勸王不攻宜陽三人疑曾參殺人母懼疑臣三人王信
題文詩:
魏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臨行,謂魏王曰:
今人來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曰二人言,王信之乎?疑矣.曰三人言,
王信之乎?曰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
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魏遠於市,
議臣者過,三人者,願王察之.魏王曰寡,
人知之矣.及龐恭自,邯鄲,讒口果至,
遂不得見.甘茂下蔡,人西入秦,數有功也,
至武王以.爲左丞相,樗里子以,爲右丞相.
樗里子及,公孫子皆,秦諸公子,其外家韓,
也數攻韓.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容車,
至周室者,道乎,韓之宜陽.欲使甘茂,
伐韓,宜陽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請,
約魏伐韓.令向壽輔,行甘茂既,約魏魏許,
甘茂還至,息壤謂於,向壽曰子,歸言之王,
魏聽臣然,願王勿伐.向壽歸以,告王王迎,
甘茂息壤,問故對曰:宜陽大縣,名爲縣,
其實郡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乎哉.
昔者曾參,之處縣,鄭人有與,曾參同名,
姓者殺人,人告其母,曰參殺人.母織自若.
頃然一人,又來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殺人.
有頃一人,又告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
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然,三人疑之,
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
又不如曾,參之母之,信曾參也,疑臣者非,
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眾口鑠金.
【原文】魏龐共[322] 與太子質[323] 於邯鄲[324] ,謂魏王日:『今- - 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日:『不信也。 』日:『二人言,王信之乎?』日:『寡人疑矣。』日:『三人言,王信之乎?』日:『寡人信之矣。』龐共日:『天市之無虎明[325] 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鄲去[326] 魏遠於市,議[327] 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也。』魏王日:『寡人知之矣。』及龐共自邯鄲反,讒口[328] 果至矣,遂不得見。
【注釋】
[322] 龐共:又作龐恭,人名,魏國大夫。
[323]質:以財物抵押或留人質擔保。
[324]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十里。
[325]明:明白,清楚。[326]去:距離。[327]議:非議。
[328]讒口:說壞話的嘴;讒人。
【譯文】
魏國的龐恭將陪同太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做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一一個人來說集市里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 』龐恭說:『兩個人說集市里有老虎,大王信不信?』魏王說:『我有些疑惑了。』龐恭再說:『三個人來說集市里有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說:『我會相信有虎。 』龐恭說:『鬧市沒有老虎, 這是清清楚楚的事,然而聽了三個人的話,您就相信會有老虎了。如今邯鄲到魏國的距離,比這裡到集市的距離要遠得多,如果非議我的人又不止三個,我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等到龐恭從邯鄲回來,讒言果然出現了,龐恭最終也沒有被魏王召見。
【原文】  甘茂,下蔡人也。西入秦,數有功,至武王以爲左丞相,樗里子爲右丞相。樗里子及公孫子,皆秦諸公子也,其外家韓也,數攻韓。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至周室者,其道乎韓之宜陽。』欲使甘茂伐韓取宜陽,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請約魏以伐韓。』令向壽輔行。甘茂既約魏,魏許,甘茂還至息壤,謂向壽曰:『子歸言之王,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名爲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
【譯文】
甘茂是下蔡人,西行入秦國,多次立功,到秦武王時,任命他爲左丞相,樗里子爲右丞相。樗里子和公孫子,都是秦國的王族公子,他們的母家都是韓國。秦國多次攻打韓國。秦武王對甘茂說:『我想要坐車至周天子的王城洛邑,大概要取道韓國的宜陽吧。』秦武王想讓甘茂率兵攻打韓國,取得宜陽以開闢通往王城洛邑的道路。甘茂對秦武王說:『請讓我去與魏國定約,一起攻打韓國。』武王同意,讓向壽協助甘茂,一道前往魏國,甘茂邀請魏國結盟,魏國答應了甘茂的邀請。回來的途中到達息壤,甘茂對向壽說:『先生先回去告訴大王,魏國答應我的請求,但是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韓國。』向壽回去後把甘茂的話匯報給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問他不攻打韓國的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大縣,名義上是縣,實際上是郡。現在大王出兵冒著重重危險,行軍千里,攻打韓國,難啊。
【原文】
昔者,曾參之處,鄭人有與曾參同名姓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然一人又來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殺人。」有頃,一人又來告,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也不若曾參,王之信臣也,又不如曾參之母之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也。【譯文】
從前,曾參在費地居住,有個和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他的母親聽後神色自若照舊織布。一會兒,又有一人來告訴她這件事,她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告訴她,她趕緊扔了梭子下織布機,翻牆跑掉了。以曾參那樣的賢人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也只要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他的母親就害怕起來。現在我的賢德不如曾參,大王信任我,不如曾參母親對曾參的信任,懷疑臣下的人遠不止三個,我害怕大王會像曾參母親那樣扔掉梭子啊。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4-10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雜事】"三人成虎"章義疏

劉向【新序】卷二所載龐恭諫魏王事,實爲戰國策士"防讒"說理之典範。此章以"市虎"爲喻,揭示人主偏聽偏信之弊,其文約而義豐,可作三重解讀:

一、譬喻之巧
龐恭設"市虎"之問,採用遞進式詰問法。先以"一人言"探其疑,次以"二人言"觀其惑,終以"三人言"證其信。此層層推進之法,與【韓非子·內儲說】"濫竽充數"之喻異曲同工。市本無虎,然眾口鑠金,遂使虛妄成"實"。龐恭預判"邯鄲去魏遠於市",正見其深諳"距離滋生猜疑"之人性弱點。

二、典源之辨
此故事又見【戰國策·魏策二】,文字稍異。考【韓非子·內儲說上】亦載類似情節,唯主人公作"龐恭"。劉向整理時當參酌多源,將策士遊說故事納入"雜事"類,意在突顯"兼聽則明"的治國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新序】特別強調"及龐恭自邯鄲反,讒口果至"的結果,較他書更具警示意味。

三、理趣之延
後文甘茂引曾參故事申說此理,構成互文關係。曾母"投杼逾牆"的戲劇性轉變,與"三人成虎"形成雙重印證。此中暗含認識論困境:人主對臣子的信任,往往不敵群體性認知的壓迫。劉向將此二事並列,實爲揭示"眾口銷骨"的深層政治邏輯——非特三人可畏,更在權力結構中信息傳遞的失真。

龐恭之智,在於未雨綢繆;其悲,在於終陷讒網。此章之警示,非獨爲君者戒,亦爲士者鑒。司馬遷【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全錄甘茂說辭,而劉向獨取前段"市虎"故事,可見其編撰【新序】時尤重防微杜漸之義。讀此章當思:謠言止於智者,而明君之智,正在於建立超越"三人之言"的察核機制。

(全文798字)
流星 發表於 2025-4-1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二【雜事】篇所載"三人成虎"典故,實爲先秦政治智慧之精粹。龐恭以市虎之喻諫魏王,與甘茂"曾參殺人"之典相映成趣,皆揭示人主偏聽之弊。今試析其要義:

一、寓言結構之對仗
龐恭設問層次分明:"一人言市虎"則王否之,"二人言"則疑之,"三人言"則信之。此與【戰國策·秦策】載甘茂以"曾參殺人"說秦武王,形成互文。曾母初聞子殺人投杼逾牆,終因三人告而信之,恰如魏王聽讒之心理軌跡。兩典皆以"三"爲認知轉折點,暗合【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數理。

二、政治隱喻之深意
龐恭之諫實預判"去國則謗興"的君臣困境。其以"市本無虎"喻忠臣本無二心,而"眾口鑠金"(【國語·周語】)終致真相湮沒。甘茂更直指"臣恐王投杼"——人主之疑猶如慈母失智。此二者皆本於【韓非子·內儲說】"眾讒移骨"之論,揭示信息不對稱狀態下權力者的認知脆弱性。

三、歷史語境之呼應
考【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茂攻宜陽前作此諫,正與龐恭質趙前的憂患相通。戰國策士深諳"數見不鮮"(【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的心理機制:重複謊言將扭曲認知。劉向編【新序】特並置二事,實爲漢代諸侯王作鑒,暗諷"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漢書·蒯通傳】)的輿論風險。

四、當代啟示
此典尤當爲執政者戒。王安石【寓言】詩"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鑠金君自寬"可謂的評。現代政治傳播學中的"沉默螺旋"理論,恰與兩千年前的市虎寓言遙相呼應。然【荀子·大略】云"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正道破破局關鍵——人主當持"毋意毋必"(【論語·子罕】)的審慎態度。

要之,劉向輯錄此二事,非獨存掌故,實寓"兼聽則明"(【潛夫論·明暗】)的治道。讀史者當識其"欲正人心,息邪說"(【孟子·滕文公下】)的深意,於信息爆炸之世尤具鏡鑒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