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4|回覆: 0

【周易】的理論根基是陰陽,它認定宇宙萬物的生滅改變是陰陽二氣在不停運動、相互糾纏影響中形成的。 陰爻與陽爻是組成六十四卦的根本易學符...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abcdefg8y 發表於 2023-9-29 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jpg



1. 陽爻yáo
陽氣,動,太陽,代表宇宙的動能,生命創始的能量,本質是剛;
2. 陰爻yáo
陰氣,靜,月亮,代表宇宙的靜態能量,使生命孕育成長的能量,本質是柔。
3. 陰陽一體,它們必同時存在
一陰一陽之謂道,顯化在凡間的萬物,其本質不存在純潔的陽或純潔的陰,陰與陽如影隨形、此消彼長,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
固然【周易】中的乾卦為純陽、坤卦為純陰,但實際上,乾卦中存在陰,坤卦中存在陽。
二、太極 兩儀 四象
2.jpg



1.太極
理論上,太極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二氣未生此前的狀況,宇宙的本體。
實際上,人人都有太極,人人全是宇宙。本篇文章先不敞開講。
2.兩儀
陰陽二氣即為兩儀,在理論上代表組成物質世界的2個根本的、對立統一的力量。
3. 四象
陰陽二氣運動相交,對相互的能量形成影響,因而獲得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四種動態能量。
老陰:純潔的陰氣,用2個陰爻表示。
少陽:陰氣中有少許的陽氣,這時陰氣仍佔總體的大部分。
老陽:純潔的陽氣,用2個陽爻表示。
少陰:陽氣中有少許陰氣,這時陽氣仍佔總體的大部分。
三、八卦
1.八卦生成
把四象的動態能量持續區分陰陽,獲得八種能夠在物質界化現的自然情況。
3.jpg



注重:
易經中陰陽二氣的運動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或者說萬事萬物的成長法則是自內而外的。
假設想要用陰爻與陽爻來表示事物的運動法則,繪圖的時候必要自下而上地畫陰陽爻。
【易經】的主體是六十4個卦圖,每1個卦圖是由8個根本卦兩兩相疊所組成的。
8個根本卦,是指8個三爻卦,也叫8個『經卦』。
2. 八卦記憶口訣
用1個口訣記住8個卦:



干三連 ,坤六斷
震仰盂 ,艮(gèn)覆碗
離中虛 ,坎中滿
兌(duì)上缺 ,巽(xùn)下斷
【卦畫見上圖】
3.八卦象類
8個根本卦代表的自然意味:
乾為天,坤為地
震為雷,艮為山
離為火,坎為水
兌為澤,巽為風
4.jpg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地球的生成,首先確認天地的位子,生命在天地的框架下隨之衍生;
高山與湖泊在天地定位後開始生成,山澤的氣味之因此雷同,是由於它們腳下的基礎全是大地;
雷的動能可以帶動風,風與雷之因此能夠靠近相互並相互影響,是由於它們形成的原因類似,全是由天地二氣交雜互動而生成;
水火不可相容。
四、認知六爻
兩組『經卦』上下相疊,構成具有6個爻的卦,用如此的方法,8個經卦擺列組合成六十四卦。
6.jpg



以乾卦為例講授六爻
1. 六爻的名字、擺列次序
六爻卦每一爻的次序是由下至上。最以下爻的稱為『初爻』,由下至上依序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2. 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
【周易】中,九為陽數,代表陽爻;六為陰數,代表陰爻。
以乾卦為例:
乾卦從初爻至上爻皆為陽爻,因而乾卦的每一爻用『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代表。
看見某卦『上九』,咱們就能知曉,這一爻是陽爻,而且處於全卦之終位。
看見某卦『六二』,咱們就知曉,這一爻是陰爻,它處於全卦第二根爻位上。
3. 六爻代表的事物成長逐個階段:
以乾卦為例:
初爻、二爻代表地道,表示事物成長的最初醞釀階段,尚未展露頭角,這時應蓄積力量待時而動;
三爻、四爻代表人道,表示事物獲得長足成長,獲得階段性成果,但仍處於成長的動亂期,這時的抉擇至關主要,可能藉此機會鯉魚跳龍門,也可能抉擇落敗偃旗息鼓;
五爻、六爻代表天道,表示事物成長已然成熟,抵達最高點,當前的路途已然快要走到盡頭,事物必定衝着相反的方向成長,事件即將爆發量變,這時應集中力量保全勝利的成果,要麼擯棄名利功成身退,要麼踴躍思變策動變革(變革必定是大動亂,大就義,大流血,要做好想法籌備),不然唯獨窮途末路,空留余恨。
五、易經三準則:變易、簡易、不易
1. 『變易』——凡間萬物,無事不變,無時不變;
2. 『簡易』——周易以陰陽之交織模仿宇宙萬有之生滅,化繁為簡。
3. 『不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萬物由此而生化蛻變。可是,太極是從哪裏來的呢?謎底是從無極而生。生出萬象的那個無極,是永恆不變的。無極就是空性。
7.jpg



網圖侵刪
我是正遜齋
1個讀周易的女子
為大家連續分享周易精粹文章
祝福大家四時祥瑞









5.jpg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