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
【周易】是本什麼樣的書?我想把來龍去脈講一下。
如今,市面上講【周易】的書真是鋪天蓋地,熱情的讀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反覆各類老生常談、胡吹神侃,說此書最最適合科學,到處蘊含哲理,怎樣靈驗,怎樣秘密,怎樣放之四海,怎樣無所不包,怎樣令各級引領如痴如醉,怎樣讓順利人士神魂倒置,怎樣急眾多民眾之所急,滿足他們的各類須要,怎樣風靡世界,搶手國外,引無數老外競折腰,想不認可都沒轍,中國是電腦的故裏……
以下,我只想講點簡潔的事實,供大家考慮。
易經
一、【周易】是本講筮占的書
首先,我要告知讀者,【周易】是一本十分死板的書,沒有耐煩,一定讀不下去。大家哭着鬧着,非要讀這本書,首要不是由於它有什麼引人入勝之處,而是由於古往今來,人類有2個高興點,一是算命,二是看病。這書跟算命相關。
人,活得長不長,運氣好不好,會不會升官發達,大家最關懷。假設有一本書能供應謎底,那不跟中彩票同樣?占卜,【周易】最陳舊。大家都說,這書神得不得了。
不錯,【周易】和算命相關。它從一開始就是拿來占卜。但咱們要知曉,中國的占卜可不止這一類,而是五花八門,有許多種。你要了解【周易】,首先就要知曉,它是講哪一類占卜,這類占卜和其餘占卜有什麼不同,在中國的占卜系統中處於什麼位子,這就像到超市購物,你要找一下,它是擺在哪家超市哪個貨架上。
從前,我屢次說過,中國遠古的常識分兩大體系。研發人,研發人的舉動,古人的聰慧是凝聚於兵法;研發自然,向分兩門,一類叫『數術』,一類叫『方技』。前者是研發天地萬物,既含蓋天文、歷算類的科學常識,也含蓋各類秘密占卜和起始巫術。後者是研發咱們的肌體,既含蓋醫學,也含蓋各類祝由術和仙人家說。這兩門常識合起來,古人叫『方術』。
方術是中國遠古的『自然科學』,不是純之又純的科學,而是迷信加科學的『科學』。科學和迷信都研發自然,目標同樣,屬於同1個常識系統。那時還沒有科學、迷信二分法。咱們用古人的思想看問題,毫無疑問,這是當年的『科學』。
司馬遷為方術立傳,有三篇物品:【扁鵲倉公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扁鵲倉公列傳】講看病,屬於方技。【日者列傳】、【龜策列傳】講占卜,屬於數術。
【周易】講什麼?固然是占卜。但同是占卜,『龜策』和『日者』是兩大類。那時的占卜,日者之術講選取時日,是一大類(後代的通書、日曆屬於這一種);龜是龜卜,策是筮占,是另一大類。【周易】屬於後一種。
比【史記】晚,【漢書·藝文志】據劉向、劉歆的分類,把數術劃為六類:
(1)天文,講占星候氣。
(2)歷譜,講曆法算術。
(3)五行,講選取時日。
(4)蓍龜,講龜卜筮占。
(5)雜占,講其餘占卜和厭劾術(趨吉避凶的巫術)。
(6)形法,講相術微風水。
筮占屬第四類,即蓍龜類。蓍是筮占,龜是龜卜。
首先咱們要知曉,【周易】的『易』是指筮占。
二、筮占是一類數占
卜、筮是兩類十分陳舊、十分起始的占卜,初期是結合在一塊。起碼漢從前,始終結合在一塊。【尚書·洪範】這樣,【左傳】、【國語】這樣,【周禮】等書也這樣。縱然漢朝,卜法已然敗落,【漢書·藝文志】還把它們列為一種,後代史志也沿襲了這一分類,但二者已然分隔。
龜卜和筮占,差別是什麼?關係是什麼?是個首先須要弄清的問題。
(一)卜
卜是用植物的骨頭占卜,用骨頭的裂紋求取神諭。初期人類認定,植物的骨頭(含蓋人的骨頭)很靈,可以溝通人、神,特別是龜骨,比其餘骨頭更靈。有趣的是,卜龜自身就稱『靈』。
從殷商卜辭到戰國楚簡,古人始終把卜龜寫成『■』,即後來的『靈』字。【龜策列傳】也把卜龜叫『玉靈夫子』。直到明清,卜龜的別名始終是『玉靈』。(■,上雨下龜)
世界上的卜分兩類:一類是冷卜(apyro-scapulimancy),憑骨面的自然裂紋定吉凶;一類是熱卜(pyro-scapulimancy),憑燒過的裂紋定吉凶。
我國的卜屬於後一類。
商周甲骨,占卜前,先要在骨面做鑽鑿。商人的甲骨是圓形鑽、梭形鑿,周人的甲骨是方鑿無鑽。卜人在鑽鑿施火,反面的裂紋呈一縱一橫,『卜』字恰好象其形。『卜』這個名稱就是如此來的。
中國的卜,以卜材論,又分兩類:一類起源自西北,用鹿的肩胛骨或牛、羊的肩胛骨占卜,一類起源自東南,用龜的背甲和腹甲占卜。前者比後者更陳舊。商周期間,這兩類卜曾共用過一段。所謂『甲骨文』,就是兼指這兩類卜材上的文字。後來龜卜壓倒骨卜,代替骨卜,卜才專指龜卜。例如司馬遷講的『龜策』(【史記·龜策列傳】)、班固講的『蓍龜』(【漢書·藝文志·數術略】蓍龜類),就是專以龜卜為卜。漢此後,卜首要指龜卜。
(二)筮
筮和卜不同,不是以植物為媒介,而是以動物為媒介,或結草為占,或折竹為占,或用其餘竹木小棍替代之。『蓍』字從艸,『筮』字從竹,文字自身也足以闡明其材質。
有一類草,遠古較有名,這就是蓍草,學名叫Achillea sibirica,英文叫yarrow,首要散佈於西伯利亞和中國北方。褚少孫說,取蓍草,百莖共生一根,莖長一丈者為上,其次八十莖、莖長八尺,退而求之,滿六十莖、莖長六尺也就不錯了(【史記·龜策列傳】)。
讀【龜策列傳】,咱們可以知曉,用蓍草占卜,有秘密含意。褚少孫說,漢朝有一類傳奇,『下有伏(茯)苓,上有兔絲;上有搗蓍,下有神龜』,它是把蓍、龜扯在一塊。但這類秘密的物品,實則並非秘密。實際上,它不過充當算籌,古人也可以用其餘品種的草棍、木棍、竹棍替代之。
古人用竹木小棍當算籌,叫『籌』、『策』、『算』。算籌是最陳舊的計算工具。計算用這類物品,占卜也用這類物品。
卜、筮是商代最主要的占卜,兩周期間也這樣。商周期間,通常把卦畫刻在甲骨上,就是卜、筮並用的證實。
初期,卜、筮並用,通常全是先卜後筮。假設卜、筮爆發衝突,如何辦?【左傳】有段話,是講這個問題: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左傳】僖公四年)
原文說,晉獻公要立驪姬為夫人,先卜不吉,後筮吉,二者爆發衝突。獻公甘心相信筮的結果,說還是照筮的結果辦吧,由於這更適合他的欲望,但卜人卻堅定否決,他說,假設卜、筮爆發衝突,理應相信卜。所謂『筮短龜長』,是說卜比筮更有率先權。
古人說,卜比筮有率先權,可能與卜更陳舊相關,但原文『短』、『長』並非是說年代短長。
卜與筮誰更陳舊,要看考古發掘。
考古發掘,骨卜的確很陳舊,新石器世紀就有,距今5000多年,但龜卜晚,大概商代中期才有。筮占,現在發掘的數字卦,年代最早是商代晚期。
卜、筮有三因素,一曰象(卜曰兆象,筮曰卦象、爻象),二曰數(卜不必數,筮曰筮數),三曰辭(卜曰卜辭,筮曰卦辭、爻辭,統稱繇辭)。象靠看,數靠算,辭是對占卜的闡明和判定。【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龜主象,筮主數。筮的特徵,首要在於算。
筮起於算,可從文字學予以討論。
【說文解字·竹部】有兩類算。一類是算籌的算,『筭,長六寸,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一類是計算的算,『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但秦漢簡牘,計算的算和算籌的算通常不分,都寫成『筭』。【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夫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今本這樣,銀雀山漢簡本也這樣。後代『算』行而『筭』廢,大家還認為『算』是本字,『筭』是『算』的通假字,這是解讀反了。實則,『筭』與『■』(『筮』的初期寫法)很可能是同一字。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不可卜筭』,就讀『不可卜筮』。兩者不但字形相同,讀音也靠近(筮是禪母月部字,筭是心母元部字)。(■,上筮下廾)
『易』是什麼意思?古人釋『易』,有一名三義之說:易簡、變易、不易(出【易緯·干鑿度】和鄭玄【易贊】、【易論】)。實則,『易』的本義是變易,指數變、爻變和卦變。其餘含意皆由此引伸。
筮占是以玩弄算籌,擺列組合為占,面臨的是無窮無盡的變數。古人認定,自其變者而觀之,固可『易』(變易);自其不變者而觀之,也可稱『易』(不易)。易數是代碼,易象是符號,假設用象數指代天下萬物,執簡御繁,以不變應萬變,則黎民日用不窮,這也是一類『易』(簡易)。
總之,筮占是一類數占(numerology),它玩的是數。
三、【周易】的源頭:數字卦
『易』是筮占。筮佔據許多種,【周易】不過筮佔中的一類。【周易】之外有易,【周易】此前也有易。
【周易】的源頭是什麼?傳統說法是: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重卦,下古孔子作【易傳】。【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小序(下省稱『班序』)叫『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畫卦,指伏羲發明八卦。班序引【繫辭】為證。【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而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講『上古聖人』。
文王重卦,指文王以八卦相疊,作六十四卦。漢人常說『文王拘而演【周易】』,說紂王把文王關在羑裏,他在監獄裏憂心如焚,發明了【周易】,算出自己要革商朝的命。【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班序說:『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因而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更明確以【周易】上下篇為文王所作。這是講『中古聖人』。
孔子作【易傳】,是遠古成說,至少漢朝的人都如此講。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小序也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是講『下古聖人』。
這3個層級是三筆糊塗賬。
第1個層級,是前【周易】世紀。古人上窮荒渺,實在說不清,就把發明權推給上古帝王。伏羲是最老牌的帝王,固然有資格。古史傳奇有如此個套子,不夠為奇。
第二個層級,是【周易】顯現的年代。【繫辭】設問,不過揣測,揣測它的顯現可能在殷周之際。
第3個層級,是【易傳】顯現的年代。漢人為什麼說孔子作【易傳】,原因很簡潔,由於它有許多『子曰』。『子曰』固然指孔子說。此說,前人信之不疑,今人疑之不信。不信的源頭是歐陽修的【易童子問】。
這三筆糊塗賬,都要經受考古學的檢查。這裏先談第1個層級。
如今研發前【周易】世紀,最受存眷是數字卦。
數字卦,北宋就有發掘,但宋人讀不懂。這類卦畫,甲骨、銅器、陶器、石器,各類材質的出土物上都有,如今經學者採集,已然超越一百個例子。
數字卦的上限在什麼時候,如今還不可講死,僅就現有發掘看,起碼可以早到商代,必定比【周易】早。這類符號,很長時間裏,始終是個謎,後經學者頻頻研討,特別是由張政烺論證,局勢才被翻開。
如今,多數學者認定,這類數字卦才是筮占的背景。
中國初期的數字卦是用一、五、七、九表示陽爻,六、八、十表示陰爻,除二、三、四被省去(積畫為之,豎寫則不能辨別,故省去),或隱去(以奇偶之變,藏在其餘變數的後面),全部個位數全有,因此我叫『十位數字卦』。它與【周易】不同。【周易】唯獨九、六之數,今本九用陽爻表示,六用陰爻表示。簡帛文本,陽爻一律作一,陰爻一律作八,預計就是從『十位數字卦』變出。後面這類卦也是數字卦,但只用2個數,不必其餘數,因此我叫『兩位數字卦』。
十位數字卦,戰國楚簡(如天星觀楚簡、包山楚簡、葛陵楚簡和近日發掘的清華簡)上有,[]四川理縣出土的西漢陶罐上也有。[]因此,縱然【周易】顯現後,它也還在應用,新舊一度並行。
兩位數字卦,最終被斷連式的陰陽爻替代,年代較為晚。現在最早的發掘是:
(1)樂浪式盤。1925年朝鮮樂浪遺蹟王盱墓出土的式盤,上面配有八卦。卦畫作斷連式,卦位屬於宋易所謂的後天卦。此墓,年代在東漢明帝末或章帝前後(大概公元70-80年前後)。
(2)熹平石經。本來立於漢魏洛陽城的太學遺蹟,毀於董卓之亂。宋此後不停有殘石出土,上面也有這類卦畫。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
看來,大概到東漢期間,這兩類數字卦才終極退出歷程舞台,咱們才有橫畫斷連的陰陽爻。
對於數字卦,現在學界還有不認同見。十位數字卦,其筮法仍是謎,策數多少,分組怎樣,必定不同於【周易】(『大衍之數五十』必定得不出0個數)。十位數如何變兩位數,也是個謎。張政烺說得好,咱們發掘的頂多是撲克牌,如何玩,不知曉。問題還要做進一步研討。但毫無疑問,【周易】不過流,不是源。
【周易】和數字卦是什麼關係,從理論上講,可以有兩類如果:
一類可能是,二者相關,皆以數佔為背景,陰陽爻是從兩位數字卦來,兩位數字卦十位數字卦來。這是張政烺的見解。
一類可能是,二者無關,【周易】的陰陽爻與數字是從其餘源頭成長而來,和數占的大背景沒關係。這是金景芳、李學勤的見解。
我認定,從筮占源自數占的大背景看,從十位數字卦早於兩位數字卦看,從古本【周易】卦爻的寫法仍作一、八看,從斷連式陰陽爻顯現較為晚看,前說比後說更有說服力。
四、【周易】:孔子選定的經典
中國初期,卜、筮並行,二者都有區域差別。殷人的卜與周人的卜不同,殷人的筮也與周人的筮不同。【周易】,顧名思義,是周人的易。商代有周邦,周朝分物品周,西周、東周全是周。
【周易】的周是哪個周,如今的考古原料還不能答覆。文獻,【詩經】、【尚書】都沒提到【易】,咱們只可從【周易】自身找內證。
【周易】自身,大部分內容是講卦象、爻象和吉凶悔吝,沒有詳細史事可考。但它有八條原料,可資斷代:
(1)【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牽扯王亥)
(2)【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凶。』(牽扯王亥)
(3)【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牽扯武丁)
(4)【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牽扯武丁)
(5)【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牽扯帝乙)
(6)【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牽扯帝乙)
(7)【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牽扯箕子)
(8)【晉】卦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牽扯衛康叔)
1929年,顧頡剛老師就是據此把【周易】的年代定在『西周初葉』。這八條原料,牽扯5個人:王亥、武丁、帝乙、箕子、康侯。『喪羊於易』、『喪牛於易』,前人讀不懂,顧老師考據,是講有易殺王亥,取其牛、羊。王亥是殷先公,年代最早。『高宗伐鬼方』,高宗是殷王武丁,也較為早。『帝乙歸妹』,顧老師考據,是殷王帝乙嫁有莘氏女太娰於文王,年代在文王時。『箕子之明夷』,箕子是紂王的叔叔,武王克商後仍在,較為晚。『康侯用錫馬蕃庶』,前人不懂,顧老師考據,康侯是衛康叔。衛康叔,周公攝政時封衛,年代最晚。[]近日,清華楚簡【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
這5個人,前人只知曉武丁、帝乙和箕子是誰。此中箕子最晚,恰好跨了2個朝代。【繫辭】的作家大約就是以箕子定年,因此揣測【周易】作於殷周之際,大約跟文王、殷紂的世紀相當。馬融、陸績已指出,【周易】爻辭多文王今後事。顧老師說【周易】作於『西周初葉』,要比『殷周之際』更確切。
此外,顧老師還提到【周易】中的『王』,認定是泛指周王。這也很準確。
【周易】中有19個王字。它們,除『王母』一詞是親屬稱呼,其餘18個王字是什麼王,前人有爭議
【周易】提到的『王』,有兩處和地名相關,十分主要。一處作『王用享於西山』(【隨】卦上六),一處作『王用享於岐山』(【升】卦六—四)。朱駿聲說,『西山,岍、隴諸山,其尊者為吳岳』,『岐山,歧出之山,在雍州境內,【詩】所云「天作高山」也』。『西山』指什麼山,當然可以研討,但岐山很清晰,應指今陝西岐山縣北的岐山。這是周人的故鄉。
這兩處的王,能否為文王,我不敢說,但毫無疑問,必定是周王。
對於西周,多講無益,我只可講如此多。
東周期間,狀況不同樣。那時,【周易】大行,沒人猜疑,那時有【周易】。
古籍引【周易】,【左傳】、【國語】,原料最充足,有22條。【周易】這個書名,最早就是顯現在【左傳】,前後達十次之多。【國語·晉語四】也提到這個書名。那時的【周易】,從【左傳】、【國語】的引文看,與今本大體相近。
此外,【周易】這個書名也見於【周禮·春官】的【大卜】、【簭人】。在【周禮】中,它與【連山】、【歸藏】並列,號稱『三易』。
那時,【周易】有3個特徵,咱們要注重:
第一,【左】、【國】筮例,總是卜、筮並用,這在那時是最顯赫的占卜。
第二,那時的占卜,總是先卜後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燒龜殼比擺小棍更靈驗,也更快捷。
第三,那時的筮占,雖兼用三易,但【連山】、【歸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升高形勢,但還沒有到達『唯我獨尊』的地步。
【連山】、【歸藏】什麼樣?二書失傳已久,唯獨個別佚文保管,難免引發各類猜疑和猜想。1993年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真是石破天驚。它可以證明,古籍佚文還是較有來歷,相當牢靠。固然,它不過彌補了1個空缺,但舉一反三,卻完備了咱們從古籍中獲得的印象。
三易的關係是:
(1)它們有類似的揲蓍方式:【周易】用九、六之數,以變為占,【連山】、【歸藏】用七、八之數,以不變為占,七、八、九、六都在『大衍之數』的範疇內。
(2)它們的卦數也相近,『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周禮·春官·大卜】)。
(3)它們都用陰陽爻,【周易】的3個出土古本(上博楚簡本、馬王堆帛書籍和雙古堆漢簡本)是以一、八表示,王家台秦簡【歸藏】是以一、六表示。
(4)【周易】首干,【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卦序不同,但王家台秦簡【歸藏】可以證實,它們的卦名有相應關係,相近相同的卦名有類似的爻象。
(5)三易的卦象,其指代和引伸的含意也相互類似。
固然,三易也有差異。差異較為大,首要是卦爻辭。【連山】、【歸藏】,人物比【周易】多,許多人物全是傳奇人物。這類人物,有類當然早於周,但【歸藏】竟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因此【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的說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關係,而不是前後關係。三易並占,就像咱們用花色不同的四組牌或幾副牌同時打撲克,不過加大了更多的變數而已。
咱們要注重,【周易】後來居上,壓倒卜,壓倒其餘筮,變成聲名顯赫、唯我獨尊的經典,這與孔子的選取相關。六經是選取的結果,那時也有選學。
春秋世紀,貴族教育有大改變。老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訓練武士的課程,它重視的是軍禮、武德和軍事技藝的訓練。學書與劍,首要是劍,而不是書。申叔時九藝,倒是注重書,但九門課程,裏面沒有易,孔門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此中才有易。這類新六藝,不光是六門課,也是六類書。【周易】是孔門六經之一。
孔門的經典,有類是古典,有類是新典。
古典是三大經典:【詩】、【書】、【易】。【詩】是那時的文學經典,【書】是那時的歷程經典,【易】是那時的哲學經典。文、史、哲,各一部經典。
新典首要是孔子世紀的書。例如【春秋】,和【尚書】不同。【尚書】是遠古史,【春秋】是現代史。如此的書,那時許多(申叔時九藝,多數都可納入史乘類),孔子選定的是【魯春秋】。【魯春秋】是那時的『國史綱要』。還有類書,則和禮、樂相關。禮、樂,也多半是那時的禮、樂。禮、樂之用,在於操演。演禮奏樂,不絕對靠書,即使有書,也早不了。【儀禮】的年代不會太早。
魯為周公之後,周封伯禽於曲阜,『備物典冊』存焉(【左傳】定公四年)。【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觀書於魯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驚呼『周禮盡在魯矣』。孔子對這兩部書絕對很熟識。
孔子學【易】,有明確記錄。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50歲,如今叫中年,那時可是老大不小,完全可以叫『老』。這是他出仕的前一年。馬王堆帛書【要】和【昭力】都有『孔子老而好易』之說,二者全是放在孔子和子貢的對話中講。子貢是孔子環遊列國時才收的徒弟,他們的發言,假設可信,時間更晚。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緯)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他或許據說過相似的故事。
孔子宗周,對【周易】情有獨鍾。卜筮之書,他只選筮,不選卜;筮有三易,他只選【周易】,不選【連山】、【歸藏】。這個選取,意義十分大。今後,才有【周易】獨大的局勢。
五、【易傳】的顯現
【周易】經傳,經出西周,傳出後人,兩者有時間差,沒問題。問題是,經和傳,在想法上是什麼關係,有人說一致,有人說不一致。
五經,經傳結合最慎密,無過【周易】、【春秋】,假設棄傳讀經,經必索然無味,讓人昏昏欲睡。但【易傳】的闡明是不是適合【周易】本義,這是另1個問題。
【易經】,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現在是上博楚簡【周易】,和今本相當靠近,但沒有發掘【易傳】。
【易傳】,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現在是馬王堆帛書【易傳】,唯獨【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
【易傳】有『孔子曰』。信者說【易傳】是孔子作,依據這3個字;疑者說【易傳】不是孔子作,也依據這3個字。實則,這3個字只可闡明,【易傳】是孔門後學轉述孔子的想法,準不準,不敢說,有沒有依賴,不敢說。咱們只可說,孔門後學說,他們是在轉達孔子的想法。
【易傳】的年代,絕對在西漢前,以下有研討,沒問題。但早到多早,不好說。咱們的預計是,早,早但是孔子死;晚,晚但是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以下立刻就是戰國。荀子活到戰國末年,卒年已入秦。大概範疇總在戰國期間。
漢朝,五經之立,【易】為先,【易】居群經之首。後代的九經、十三經皆遵而不改。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易經】,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傳皆十二篇。這十二篇全是由【易經】上下篇和【易傳】十篇組成。那時所謂的【易經】,全是兼包經傳。馬王堆帛書【衷】篇,最終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繫辭下】,班志引【易】16次,也整個出自【易傳】。漢魏的古籍都如此引。
【易經】分上下篇,自漢已經,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傳】有十篇,也是自漢已經,今本前五篇,插附經內,是分卦而敘;後五篇,則列附經外,形同附錄。
【易傳】,漢朝也叫【易大傳】。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易大傳】,作『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出自司馬談【六家要指】),就是【繫辭下】的話,這類傳,不同通常的傳,漢朝是當經對待。
【易緯·干鑿度】稱【易傳】為『十翼』,意思是十篇讀【易】的輔助原料。漢有十翼是沒有問題的。
十翼,舊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序(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第六論【夫子十翼】引一家說)。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經文,據稱是鄭玄依據費氏本改的(【三國志·魏書·崇高鄉公髦傳】)。
這十篇,【彖上】、【彖下】以解析卦象構造為主,蒹釋卦名、卦義。【象上】、【象下】則通釋卦辭(孔穎達叫『大象』)和爻辭(孔穎達叫『小象』)。【繫辭上】、【繫辭下】擁有通論本質,兼說易理、易史。這三類六篇,漢人最重。
其餘四篇,全是單篇,先講干/坤二卦,再講八卦,再講六十四卦,層層遞進。【文言】是講乾、坤二卦,【說卦】是講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序卦】是講六十四卦之序,【雜卦】是打亂這個順序,一對一對講。
研發【易傳】,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不可不讀。它含蓋七篇古籍,這七篇古籍是由三塊帛構成:
(一)第一起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問】。
【六十四卦】,相當【易經】,但卦序不同。篇題是整理者擬補。
【二三子問】,是孔子答弟子問,『二三子』有誰,原文沒說。此篇有三組問答,全部答覆,幾乎全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組成。此篇不在今本【易傳】內。篇題也是整理者擬。
(二)第二塊是【繫辭】和【衷】。
【繫辭】,篇題在篇尾,殘泐,不分上下篇,含蓋今本【繫辭上】1-15、17-20章和今本【繫辭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繫辭上】16章(『大衍之數』章)和今本【繫辭下】9、10、12-17章。
【衷】,篇題是原有(舊題【易之義】)。首要講六十四卦的主題和卦德,可以當做讀【易】撮要。含蓋今本【說卦】1、2章和【繫辭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塊是【要】、【繆和】、【昭力】。
【要】,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含蓋今本【繫辭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還有17章。第二部分講『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論【損】、【益】之道。後兩部分不在今本【易傳】內。
【繆和】,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問(答繆和、呂昌、吳孟、莊但、張射、李羊問),第二部分是一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義相關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昭力】,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全是孔子答昭力問,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學者都叫【易傳】。但這六篇,不過學易者的叢抄。此中與十翼本相關,唯獨【繫辭】和【衷】、【要】的一部分。這三篇,除兩段見於【說卦】,整個見於今本【繫辭】,除了沒抄『大衍之數五十』章,幾乎可以湊成【繫辭】的全篇,因此帛書【易傳】首要是【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其餘三篇,不屬十翼本。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出地皮在長沙。抄錄年代,起碼在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從前,相當早。著述年代,必定還要早。
孔子此後的易學傳授,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矯疵(子庸)-周豎(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莊)。商瞿是魯人,馯臂,矯疵是楚人,周豎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齊人。傳遞線路,是以魯為中心,先南傳於楚,再北傳於齊。馯臂-矯疵是南派的代表,周豎-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漢書·儒林傳】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教員。
【易傳】各篇和南北兩派是什麼關係,和荀子是什麼關係,耐人尋味(注重:齊、楚是陰陽家和道家活潑的地方,荀子曾遊學稷下)。
李學勤說,秦不禁易,【易】得獨存,但【易傳】是儒家書,必定是禁而復出。帛書是楚地出土,內有【繆和】、【昭力】篇,繆和、昭力是楚人。他揣測,帛書【易傳】很可能是是戰國楚人的作品。
張政烺,看法不太同樣。他為【繆和】寫注,於楚人、秦人二說,語存猶豫,但更偏向這是秦人所作,認定繆和問教的『老師』是漢初傳易者,作家是秦人。這類預計,較為守舊,仿佛不如前說更合理。
前面,咱們說過,孔子世紀,【詩】、【書】、【易】是三大經典,儒門傳記引書,首要是這三類。引【詩】,有『子曰【詩】云』體,引一段孔子的話,引一段【詩經】,相互搭建着講。引【書】,通常以『子曰』加【尚書】某篇的篇名。引【易】,通常以『子曰』加『【易】曰』。例如【禮記】的【表記】、【坊記】、【緇衣】就是這樣。有人已指出,這三篇與【易傳】最靠近。[]確實,『子曰』加『【易】曰』是【易傳】體裁的一大特徵。
【易經】像萬花筒,唯獨幾個小石子,搖一搖,就能變出許多名堂。它篇幅短,內容抽象,最合適做各類各樣的施展。【易傳】就是年代最早的一類施展。此書,從外表看,不過闡明【易經】,但同時也是締造,它為【易經】注入了新的生命。
六、易學反動之一:向日者之術靠攏
【易傳】的顯現很主要,簡直是一場反動。這場反動,意義何在?研發想法史的學者喜愛說,是【易傳】把占卜成為了哲學。這話不可說不對,但問題是,這類哲學究竟是什麼哲學。
我國近代有個頭腦定勢,科學、迷信勢若水火。占卜變哲學,仿佛山雞變鳳凰。潛台詞是辭別迷信。
如此說,恐怕有問題。咱們要知曉,古人講迷信,太常態,不講反而不常態。那時的聰慧人,頂多也就是注重一下,不要泥於占卜,這樣而已。不是辭別占卜,而是淡化占卜。那時,占卜有各式各樣的占卜,哲學有各式各樣的哲學,問題不在占卜變哲學,但在什麼樣的占卜,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成為了什麼樣的哲學。
更況且,【易經】是個相當開放、連綿不絕的闡釋體系,裏面既有占卜,也有哲學,占卜和哲學從沒有完全分隔,也從沒有完全統一。占卜不絕對是壞詞,哲學也不絕對是好詞。
這裏到底爆發了什麼,我想供應一條新的思路。我的思路是從占卜自身找原因。中國的占卜,一向是眾術分立,過度統一,每個期間有每個期間的系統。它的逐個分支,來歷不同樣,有早有晚,生成共存局勢。它們的後期成長,結局也不同樣,有生有死,有盛有衰,0個手指頭不通常齊,絕不是一類替代另一類。變是總體變,小局屈從大局。【周易】既然是講占卜的書,它的存在要取決於全部占卜系統。大格局變了,它自身也要變。變,首先是從占卜自身開始變。
前面咱們已然提到,漢朝占卜分六大類。這六大類,實則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日者之術,即擇日之術。它是從星曆之術派生,因此模擬星曆之術。一類是用式盤選取,一類
用時令書或日書選取(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前三種),系統最巨大,內容最高難。
第二類是卜筮(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第四類),前面已簡介。
第三種是占夢、厭劾、祠攘、相術、風水(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最終兩種)。
這三大類,如何排坐次,可以反映歷程改變。改變的法則是什麼?古人有言,『譬若積薪,後來居上』(【文子·上德】、【淮南子·謬稱】、【史記·汲鄭列傳】都有些似的話),本來的大術,後來可能是小術,本來的小術,後來可能是大術。這就像碼柴火垛,先放的堆在以下,後放的擱在上面。
例如第三種,咱們從人類學的常識看,巫術顏色最濃,起始世紀,必定最吃香,而在【漢志】中,它是排在最終。
卜筮,商代、兩周最盛行,咱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其餘占卜比不了。但後來的成長如何樣,只可算第二流的占卜。
卜,起初居眾術之首,風景不風景?但首先敗落就是它。
西周甲骨,周原最集中,曆年出土,居數目之首,年代首要在殷周之際。東周甲骨,偶爾出土,數目小。漢朝更少。【龜策列傳】說,漢武帝時,丘子明之屬以卜筮射蠱道,和巫蠱一道,被政府當左道旁門打擊。漢今後,卜徹底敗落,苟延殘喘,始終到清,早就不是從前的卜。歷代講龜卜的書,首要是宋此後的物品。出土發掘,現在最早,唯獨上博楚簡【卜書】。
戰國、秦漢,大術是什麼?咱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明顯是日者之術。這個期間的墓葬,時常隨葬竹簡。那時,各類實用手冊最盛行,什麼古籍最吃香?數術、方技。數術,選取最凸顯,卜筮比不了。
選取書,從文獻看,從考古看,首要分兩類,一類是時令,一類是日書。時令書也分兩類,一類是四時令,一類是五行令。如槍彈庫帛書的【四時令】和【五行令】就是時令,九店楚簡【日書】和睡虎地秦簡【日書】就是日書。日書的發掘特別多。
【史記】把【日者列傳】放在【龜策列傳】之上,【漢書·藝文志】把五行類放在蓍龜類之上,就是反映這個大形勢。
占卜系統的改變,首要在這兩段之間,大變是卜衰,日者興。卜筮卜筮,卜和筮原本在一塊。筮一經分開卜,將何去何從?
謎底是向這個新的中心靠攏,向日者之術靠攏。
【周易】的出土本,如今有三類。上博楚簡【周易】是戰國文本,卦序同今本,文字內容也大體同今本,沒有傳。漢朝的【周易】,如今有2個簿子,1個簿子是馬王堆帛書【周易】,另1個是雙古堆漢簡【周易】。
馬王堆帛書【周易】,是按干、艮、坎、震、坤、兌、離、巽的次序把六十四卦劃為八組,[]每組次序取這八卦中的一卦為上卦;下卦則次序擺列這八卦。這類卦序,不但和今本不同,和上博楚簡【周易】不同,和帛書【易傳】見到的卦序也不同。這類卦序,明顯是為了逢迎漢朝盛行的卦氣說,特意設計。由於不同,整理者不敢叫【周易】,最初刊登,是叫【六十四卦】(預計是由張政烺定名)。
雙古堆漢簡【周易】,更有趣。它的最大特徵,是『在卦、爻辭的後邊,保管了不少卜問詳細事項的卜辭。卜問的事項很全面,有卜病情、婚嫁、夫妻、產子的;有卜罪囚、流亡及攻佔、軍旅、出行的;有卜商賈出入,有求得與否,田漁有獲否的;有卜居家吉凶,居官能否升遷的;也有卜雨霽星否的。這類占卜事項吉凶的卜辭為今本和帛書所不見,反而與睡虎地和放馬灘秦簡【日書】所佔卜的語辭相似,與【史記】裏由褚少孫補充的【龜策列傳】傳文中所列卜問事項更靠近』。李學勤說,此書『雖然仍用【周易】經文,和易學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不過一類簡易的占書。為了差別起見,仿佛稱之為【易占】更適合其本質』。
漢朝,什麼叫『易學』?這可是個大問題。有人把漢易劃為儒門易和數術易,仿佛有道理,實則很難分。由於漢易的主流是象數,若講占卜就不算易學,剩下的物品就太可憐。更況且,縱然官學,照樣講占候。
漢易大講象數之學,象數之學講什麼?首要是以卦合曆,用來陰陽占候。
孟喜、焦延壽、京房一派,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仲春、二十四節、七十二候,講飛伏納甲、六日七分等等。研發出土資料,你會立即懂得,這套魔術,從系統到術語,全都源於日者之術。
日者之術,戰國就很發達,槍彈庫帛書【四時令】、【五行令】,九店楚簡【日書】和上博楚簡【日書】,全是較好的證實。陰陽五行說,不管陰陽,還是五行,全是以這類技術作背景。因為這類技術,戰國就有齊備的系統。因此,咱們可以斷言,漢易中的日者之術,絕不是源,而不過流。
戰國秦漢,是日者之術和陰陽五行說大行於天下的世紀。上述發掘闡明什麼?闡明筮占擺脫龜卜,前途是向日者之術靠攏。原本與龜卜匹配的占卜,如今變出了與選取匹配的占卜。
與商代、兩周比,這是占卜格局的大改變。
咱們要注重,【易傳】的顯現,恰好在這一期間。
七、易學反動之二:陰陽五行說的再締造
易學反動有2個層面,第一層是術,第二層是道。術是占卜,剛才講過;道是哲學,如今研討。
學者說,占卜變哲學,不得了,寂然起敬。變出的哲學是什麼?大家都說,唯物論和辯證法(就差說是馬列主義)。這個說法不確切,基本沒有說到點上。
我解讀,易學反動,占卜變哲學,不是成為別的物品,而是把【周易】變革,步入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很早就萌芽,但體系化在戰國期間。確切說,這是陰陽五行說的再締造。
陰陽五行說,是講天地造化的大道理。這類理論,用西方概念講,只可叫宇宙論或自然哲學。但咱們不要忘掉,它的根子是星曆之學和與星曆之學相關的占卜。占卜有許多種,它首要來自選取術。這類理論,出自占卜,又回到占卜,就像血液循環,遍及全身,浸透到它的每1個毛細血管。只需是講技術的書,誰都離不開它。
沒錯,咱們可以說,它是一類哲學,確切說,是占卜哲學。『哲學』前面加『占卜』,一點也不辱沒『哲學』。古人是通過占卜來認知世界,科學(天文歷算和醫學)不過它的一部分。
中國的陰陽五行說,有2個構成部分:
(一)陰陽說
什麼是陰陽?簡潔說,就是光明和漆黑。天底下,陽光輝煌,照見的一面是陽面,照不見的一面是陰面,這就是陰、陽兩字的初義。引申開來,則舉凡一切衝突,都可以套這個概念。古人喜愛講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辯證法。陰陽就是這類辯證法。占卜,再高難,也是來自一是一否。錢幣有2個面,扔一下,吉凶立定,也是這類辯證法。
【莊子·天下】說,【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唯獨鄒魯之士、縉紳老師讀得懂。它們各有特徵。【易】的特徵是什麼?3個字,『道陰陽』。【繫辭上】5也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禮記·祭義】也說『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認為易』。戰國世紀,古人都說,【周易】是講天地陰陽的書。
【周易】講占卜,數分奇偶,爻分九六(用陰陽爻表示),不但一上來,就以乾、坤二卦相對,況且八經卦,以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相對,六十四別卦,也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周易正義·序卦】疏),到處都講二元對立。後人講卦變、爻變,就是借用這套魔術。
但有趣的是,咱們讀【周易】,其上下經,卻沒有一字提到陰陽,真實講陰陽的話,全在傳的部分。如【坤】卦的【文言】,【泰】、【否】二卦的【彖辭】,還有【繫辭】上下和【說卦】。【易經】不講天道運作、萬物生化,但凡講宇宙次序的話,全在【易傳】之中。
因此【周易】講天地陰陽,是靠【易傳】。【易傳】把【周易】從一類占卜成為另一類占卜,才有這套哲學。真實的哲學是在【易傳】中。
(二)五行說
【易傳】沒有專門講五行的話。但陰陽、五行相結合,是大勢所趨。馬王堆帛書的【要】篇提到了『五行』。漢易是以陰陽五行講【周易】。
古人喜愛講循環論,道理很簡潔。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生活的歷練,原本這樣。五行說是一類五元循環的概念。這個概念有如魔方。東南西北配春夏秋冬,但凡四方加中央,都可應用這個概念。古人講四方變五位,八位變九宮,方色配物,一層層往裏加,是個可以無限推廣的概念。
五行也有一部經典。古人講五行,都推始於【尚書·洪範】。【洪範】講五行,唯獨幾句話,『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但後人卻大做文章。漢朝講【洪範】,前有伏生【尚書大傳】,後有劉向【洪範五行傳】,全是施展這個理論。【漢書·五行志】就是依據【洪範五行傳】,用五行講災異,大到山崩泉涌,小到牛馬生病,什麼都有闡明。這是五行說的經典根據。但咱們不要認為,五行說是憑【洪範】的幾句話就能締造。
五行說的締造,必要有技術支持,有常識鋪墊。這個支持,這個鋪墊,不是卜筮,而是選取術。咱們要知曉,選取術是戰國秦漢最大的一類術,歷代史志全是放在數術類(或術數類)的五行類。選取書,夙有時令書和日書兩大類,上面我已提到。時令,四時令,把一年劃為四時,配二十四節氣;五行令,把一年分成五段,配三十節氣。它們都有高難的方色配物,越分越細,越推越廣,什麼都可往裏裝。日書更把時令細化,平常生活的一切都可往裏裝,全部占卜都可往裏裝,簡直就是占卜大全。五行說的大本營,實則是這個行業。
古人用這兩類理論,破圓為方,化方為圓,整合全部的『術』(醫書和兵法,也都浸透着這個理論)。這類體系化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說。優劣不論,古人是如此講。
【漢書·藝文志】有兩種書緊密有關,一種是陰陽家的書,一種是五行類的書。陰陽家在【諸子略】,五行類在【數術略】,兩種緊密有關。司馬談【六家要指】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陰陽家是講這一套,五行類也講這一套。咱們看五行類,它的前六本書就是以陰陽為名,此中還有【陰陽五行時令】。這兩種的差別是什麼?首要是前者多半有作家,可以稱為『家』,後者不過通常的技術書,要講『作家』,無名可考。
過去,咱們都認為,陰陽五行說,完都是哲學家的締造,即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一類。實則,依據現有認知,咱們理應說,它是無名技術顧問和知名哲學家一同締造。我相信,想法不光是哲學家的締造(就像藝術,前面有工匠)。
此外,值得補足的是,研發中國的自然哲學,除了【易傳】,除了【洪範】,還有個資源不容忽略,這就是戰國道家的宇宙論。例如【老子】就有這方面的高見。郭店楚簡【太畢生水】就是分析【老子】的宇宙論。上博楚簡【恆先】,還有【淮南子】中的道論,如此的物品,採集一下,還有許多,全是較有哲學滋味的物品。
漢朝六家,儒、道為顯。漢初,道家最吃香。武帝時,儒家大翻身,反居其上。魏晉此後,又往迴轉。
漢朝學術,陰陽近儒,法家近道,各為二家之附庸。儒家是儒-陰陽家,法家是道-法家。法、名、墨淪亡後。漢朝學術的遺產是儒、道唱對台戲,陰陽淪為數術。
一部易學史,不光是儒經嬗變的歷程,象數派的背後有陰陽、數術,義理派的背後有黃老、釋道,此不可不察也。
八、易學反動的遺產:象數與義理
【周易】有兩類讀法,一類主於象數,一類主於義理。象數以占卜為主,【周易】不過工具,通常借題施展。義理以哲學為主,借陰陽五行講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書談書,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說,全是以象數為主,兼談義理。自【易傳】出,開始有不佔之說,義理漸漸凸顯,因而有兩類不同讀法。漢此後,易學有象數、義理之爭,就是反映這兩類讀法,來龍去脈,可概述如下:
(一)漢易
往往說的漢易,是指王弼掃象(顛覆漢易象數學)前的易學。
漢易有今古之別。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費直。田何是淄川(今山東青州)人,費直是東萊(今山東萊州)人,全是齊人,屬於上文說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漢官學。田何是秦漢之際人,為漢易第一人。漢初,田何傳易,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楊何,周王孫授蔡公,丁寬授田王孫,是第二代;楊何授京房(不是以下的京君明)、司馬談,田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是第三代。【漢書·藝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時立於學官。孟氏易是援陰陽五行說講【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氣說,為漢象術易的祖師爺。焦延壽著【焦氏易林】,自稱得孟喜之傳。焦延壽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傳】。京氏易是西漢象數易的代表,漢元帝時立於學官,對西漢末和東漢初期的易學影響最大。
古文易是私學,首要盛行於東漢和魏晉。費直是漢成、哀之際和王莽時人,較為晚。費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號稱【古文易】,傳者絕少。東漢盛行京氏易,費氏易不吃香,陳元、鄭眾、馬融治費氏易,局勢才有所變動。馬融授鄭玄,有鄭氏易。鄭玄倡互體、爻辰(借自【易緯·干鑿度】),把孟氏易、費氏易和【易緯】捏在一塊,兼糅今古,對東漢晚期和魏晉易學影響最大。鄭玄倡導古文易,費氏易注重以傳解經,是魏晉義理派的源頭,但鄭玄仍是象數派,荀爽、虞翻也是。
漢易,西漢孟、焦、京,東漢鄭、荀、虞,六家都講象數。但所謂象數,實則含蓋兩類不太同樣的闡明,一類是以【易】解【易】,主於爻變;一類是借題施展,借爻變,講陰陽占候、災變咎徵,把【周易】日書化。這兩類思路對後代都有影響。
(二)宋易
鄭玄之後,王弼掃象,借老說易(除玄門,還有佛教的影響),納【周易】於玄學,是民風使然。他的義理是玄學的義理。這是一大轉折。今後,象數之說才歸於沉靜。
宋易,雖以義理為主流,但並不完全不講象數。宋易也有象數派和義理派,只但是概念與從前不同。宋易所謂象數是圖數之學,所謂義理是理學家的理。
宋易象數派,源頭是華山羽士陳摶。陳摶以圖解【易】,源頭是【周易參同契】、玄門煉丹術。陳摶以【先天太極圖】、【龍圖】、【無極圖】授劉牧、李之才,而有各類『數學』和『圖學』。周敦頤發明太極圖說,邵雍創先天學,是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喜愛玩圖,不停締造各類易圖,後人也把這類學問叫『圖書之學』(圖是河圖,書是洛書)。
宋易義理派,源頭是胡瑗。此派講義理,上承王弼注,但否決以玄解【易】。宋易所謂義理,與王弼不同。胡瑗下列,程頤講理,張載講氣,各有所主,也有許多不同的派別,但一同點是否決象數派。
朱熹較為特殊,論流派,他和程頤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義】卻兼采象數,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朝學術,有漢、宋之分。易學也像時裝,有它的盛行形勢。漢易講象數,講過頭,掃象,改玩義理;宋易講義理,講過頭,又尚象,回歸漢易。乾嘉考證,鈎沉輯佚,【周易集解】又成起點。整理漢易,惠棟、張惠言、焦循、孫星衍有大奉獻。
【四庫全書總目撮要】卷一有『兩派六宗』之說,對易學史有所概述: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說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裏,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相互攻駁。又【易】道眾多,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書、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認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餘【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這一描繪,是不是完全確切,可以研討,但大輪廓是對的。它說的『兩派』是漢魏期間的兩派(象數派和義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數派,代表人物是漢朝的京房、焦延壽,特徵是『入於禨祥』,講陰陽災異,秘密顏色很濃。此派成長到宋,劃為陳摶、邵雍二宗,特徵是『務窮造化』,講宇宙論,講萬物生化。它的源頭是玄門。
義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徵是『盡黜象數,說以老莊』。此派成長到宋,劃為胡瑗、程頤二宗和李光、楊萬裏二宗。它的源頭是玄學。
宋學注重正統,但它的資源可並非純潔。
近當代的易學,照樣有義理、象數兩派。這裏不再詳談。大家看以下的書目,自然可以懂得。
九、讀什麼書好
讀【周易】,如何讀?我的倡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史,最終讀出土本。這裏做一點舉薦。
(一)讀原書
【周易】,原文很難懂,不看注,讀不懂。看注,有2個麻煩,一是注本太多,讀但是來,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配,象數派、義理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比一比。這裏選幾本書,供大家考慮:
1.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收益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一冊,1-228頁。
此書,經注出魏王弼,傳注出晉韓康伯,而孔穎達為之疏,是唐朝的規範讀本。王、韓注宗老尚玄,一掃兩漢象數學(雖亦偶引象數說),是魏晉義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與前書相反。李氏憫舊注亡息,斥王注為『野文』,集漢唐舊注成此書。其引書『三十餘家』(見序),舊說是35家,近考有40種。漢唐舊注,多賴此書保管。研發兩漢象數學,此書最主要。
3.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收益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下冊,689-1026頁。
程頤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書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含蓋韓注各篇。宋易分象數、義理二派,而以義理為主流。此書是宋易義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義】,廖明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此書與【周易程氏傳】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呂祖謙恢復的古本。朱熹不滿空談義理,主張以筮解易,以象數濟義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書。』(他的語錄和函件屢次講到)。此書,書前印有【筮儀】、【卦歌】和九種易圖,就是講筮法和卦象。這是吸收象數派的物品。其書,注釋極為簡潔,論述極為清晰,對後代影響較大。
5.清惠棟【周易述】,附:【易漢學】、【易例】,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乾嘉考證,重興漢易,此書是代表作。惠棟所謂漢易,首要是孟喜、京君明、鄭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別是荀、虞。荀、虞注首要保管於【周易集解】。特別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楊樹達【周易古義】,上海:上海古書出版社,2006年。
作家說,他從小就不以漢象數之說為然,而獨喜宋程子書(自序)。書前葉德輝序,謂漢易重象數,清儒(如惠棟、張惠言)專事抉發,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氣等題外話,無關本義,門人楊遇夫近輯【周易古義】一書,遍采群書,才是善說【易】者。書名所謂『古義』是義理之義。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民國之交人。近當代,義理重歸主流,象數被目為迷信,再次被滌盪,尚氏志在修復西漢象數。清儒講漢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講漢易,獨尊【焦氏易林】。他說,漢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馬、鄭、荀、虞。焦氏之書,獨合古義,驗之【左】、【國】筮例,無不密合。但他動言逸象,什麼都成符碼,似有推闡過量之嫌。他著書約十種,此書以象解【易】,通釋全書,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和【周易大傳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華書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述集林】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一卷,1-424頁);後者有1979年齊魯書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述集林】本(第二卷)。文獻考據,二書最詳備,極便考慮。
作家注重,經是經,傳是傳,經要以經解經,傳要以傳解傳,二者要分隔,因此各寫一書,以盡其意。前書注經,作家說,它的特徵是,第一不守【易傳】,第二不談象數。後書注傳,他說,象數要講,但不可泥於象數。因此二書主於義理。
(二)讀易史
有兩本書可舉薦:
1.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此書分四卷,通釋整個易史。
2.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發】,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書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導讀,首要是講漢易的歷程。
(三)讀出土本
有四本書不可不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