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1|回覆: 1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6刺奢詩解3景公飲酒晏子諫禮不可去箕季其牆壞而不築諫魏文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16 21: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6刺奢詩解3景公飲酒晏子諫禮不可去箕季其牆壞而不築諫魏文侯
題文詩:齊景公飲,酒樂釋衣,冠自鼓缶,謂侍者曰:
仁人也者,亦樂是夫?梁丘子曰:仁人耳目,
亦猶人也?奚爲不,獨樂此也.公曰速,
駕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公曰:甚樂此,
樂也願與,夫子共之,請去禮節.晏子對曰:
君言過矣,群臣皆欲,去禮事君,嬰恐君子,
之不欲也,齊國之,五尺童子,力盡勝嬰,
而又勝君,所以不敢,亂者畏禮.上若無禮,
無以使下;下若無禮,無以事上.夫麋鹿唯,
無禮,父子同;人之所以,貴於禽獸,
以有禮也,經有: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禮不可去.公曰寡人.無良左右.寡人,
以至於此,請殺之.晏子:左右無罪,
君若好禮,左右也者,有禮者至,無禮者去.
君若惡禮,亦將如之.公曰善,請革衣冠,
更受命.乃廢酒而,更尊朝服,坐觴三行,
晏子趨出.魏文侯見,箕季其牆,壞而不築,
文侯問故,對曰不時,牆枉不端.曰何不端?
曰固然.從者食其,園之桃子,箕季禁之.
少焉日晏,進糲餐食,瓜瓠之羹.文侯出其,
仆曰君無,得於箕季,曩者進食,糲餐之食,
瓜瓠之羹.文侯曰何,無得於季?吾一見季,
而得四焉.牆壞不築,雲待時者,教我無奪,
農時也.牆枉不端,對曰固然,是教我無,
侵封疆也.從者食桃,箕季禁之,豈愛桃哉!
是教我下,無侵上也.食我以糲,餐季豈不,
能具五味!教我無多,以省,飲食之養.
【原文】
齊景公飲酒而樂,釋衣冠自鼓缶,謂侍者曰:『仁人亦樂是夫?』梁丘子曰:『仁人耳目亦猶人也?奚爲獨不樂此也。』公曰:『速駕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公曰:『寡人甚樂此樂也,願與夫子共之,請去禮。』晏子對曰:『君之言過矣,齊國五尺之童子,力盡勝嬰而又勝君,所以不敢亂者,畏禮也。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無以事其上。夫麋鹿唯無禮,故父子同塵應爲:。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故禮不可去也。』公曰:『寡人無良,左右淫琨應爲:寡人,以至於此,請殺之。』晏子曰:『左右無罪,君若好禮,左右有禮者至,無禮者去。君若惡禮,亦將如之。』公曰:『善。請革衣冠,更受命。』乃廢酒而更尊朝服而坐,觴三行,晏子趨出。
【注釋】
出自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景公飲酒命晏子去禮晏子諫第一原文:景公飲酒數日而樂,釋衣冠,自鼓缶,謂左右曰:『仁人亦樂是夫?』
梁丘據對曰: 『仁人之耳目,亦猶人也,夫奚爲獨不樂此也?』
公曰:『趣駕迎晏子。』
晏子朝服以至,受觴再拜。公曰:『寡人甚樂此樂,欲與夫子共之,請去禮。』
晏子對曰:『君之言過矣!群臣皆欲去禮以事君,嬰恐君子之不欲也。今齊國五尺之童子,力皆過嬰,又能勝君,然而不敢亂者,畏禮也。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無以事其上。夫麋鹿維無禮,故父子同麀,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嬰聞之,人君無禮,無以臨其邦;大夫無禮,官吏不恭;父子無禮,其家必凶;兄弟無禮,不能久同。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故禮不可去也。』
公曰:『寡人不敏無良,左右淫蠱寡人,以至於此,請殺之。』
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無禮,則好禮者去,無禮者至;君若好禮,則有禮者至,無禮者去。』公曰:『善。請易衣革冠,更受命。』
晏子避走,立乎門外。公令人糞灑改席,召衣冠以迎晏子。晏子入門,三讓,升階,用三獻焉;嗛酒嘗膳,再拜,告饜而出。
公下拜,送之門,反,命撤酒去樂,曰:『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1【譯文】
景公連續多日飲酒,十分高興,脫去衣帽,親自擊缶,對左右之人說:『仁人也以此爲樂嗎?』粱丘據回答說:『仁人的耳朵和眼睛跟人一樣啊,爲什麼不以此爲樂呢?』景公說:『快用車去接晏子。』晏子身穿朝服來了,接受了酒杯拜了兩拜。景公說:『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快樂,想同先生一同享有,請不要講究禮節了。』晏子回答說:『君王的話不對啊!群臣都想不講究禮節而事俸君王,我擔心君子不這樣想。現在齊國身高五尺的小孩子,力氣比我大,也比君王大,但他們不敢亂爲,是懼畏禮啊。君王如果不講禮義,就不能夠領導臣子;臣下如果不講禮義就不能事俸國君。麋鹿正是因爲不知禮義,才父子同淫母鹿。人比禽獸高貴之處,在於有禮義啊。我聽說,君王沒有禮義,就不能治理他的邦國;大夫沒有禮義,官吏就不會恭敬;父子沒有禮義,他的家一定不吉祥;兄弟沒有禮義,不能長期和睦。【詩】說':人若沒有禮義,爲何不早點死。」所以,禮不能輕易放棄。』
景公說:『我不聰敏,沒有善行,左右之人淫亂蠱惑我,才到了今天這個地步,讓我殺了他們。』晏子說:『左右之人有什麼罪?君王如果沒有禮義,那麼遵禮之人離開,沒有禮義的人來到;君王若遵禮,那麼有禮義之人來到,沒有禮義之人離開。』景公說:『好。讓我改換衣帽,再聽聽先生的教導。』晏子迴避走出去,站在門外。景公讓人清掃庭路,撤換酒席,召進晏子,穿戴得整整齊齊迎接他。晏子進門,推讓了三次,登上台階,獻酒三次。晏子品了些酒,嘗了一點菜,拜了兩拜,說自己吃飽了就出去了。景公回禮,送到門口,返回,命令撤去酒席、停止音樂,說:『我以此來彰明晏子的教導。』
【注釋】you釋義:母鹿。泛指雌獸。
【原文】  魏文侯見箕季其牆壞而不築,文侯曰:『何爲不築?』對曰:『不時,其牆枉而不端。』問曰:『何不端?』曰:『固然。』從者食其園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進糲餐之食,瓜瓠之羹。文侯出,其仆曰:『君亦無得於箕季矣。曩者進食,臣竊窺之,糲餐之食,瓜瓠之羹。』文侯曰:『吾何無得於季也?吾一見季而得四焉。其牆壞不築,雲待時者,教我無奪農時也。牆枉而不端,對曰固然者,是教我無侵封疆也。從者食園桃,箕季禁之,豈愛桃哉!是教我下無侵上也。食我以糲餐者,季豈不能具五味哉!教我無多斂於百姓,以省飲食之養也。』
【譯文】
魏文侯去拜訪箕季。箕季家的院牆有倒塌的地方,卻沒有加以修築,文侯就問:『爲何不修好呢?』箕季回答說:『不合時節。』見他家的院牆彎曲不直,文侯就又問:『爲什麼牆不直呢?』箕季說:『本來就是這樣的。』文侯的隨從摘吃箕季家果園裡的桃子,箕季不讓他們這樣做。過了一會兒,天色已晚,箕季就拿出糙米飯和煮熟的葫蘆招待文侯。文侯吃罷出門,他的車夫說:『君王在箕季家也是一無所獲了。剛才箕季向您奉上飯食的時候,我偷偷察看了一下,是糙米飯和煮熟的葫蘆。』文侯說:『我怎麼會在箕季家一無所獲呢?我跟箕季見了這一面,有四個方面的收穫。他家的院牆有倒塌的地方,卻沒有加以修築,說要等待合宜的時節,這是教導我不要侵占正常的農業生產的時節。他家的院牆彎曲不直,回答我說'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教導我不要侵犯鄰國的疆界。我的隨從摘吃他家果園裡的桃子,箕季不讓他們這樣做,哪裡是吝惜桃子啊!這是教導我明白一個道理:在下位的人不可以侵犯他們的上司。他拿粗劣的飯食給我吃,箕季哪裡是沒有能力備辦豐盛美味的食物啊!這是教導我不要向百姓瘋狂搜刮,而應簡省自己在飲食方面的供養。
【注釋】
①魏文侯:名斯,戰國初期魏國君主。箕季:人名。事跡不詳,大概是魏國的貴族。②壞:建築物倒塌。③時:合乎時節。按:古代社會一年之中的生產和生活安排與季節時令密切配合。據【禮記·月令】【呂氏春秋】等文獻記述,『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囷倉。』④枉:邪曲。端:直。⑤固然:本來是這樣的。⑥從者:隨從的人。在這個意義上『從』舊讀去聲。食:吃。⑦少焉:一會兒,不多時。晏(yàn):晚。⑧進:呈獻,奉上。糲(lì):粗米。糲餐之食:指粗劣的飯食。瓠(hù):葫蘆。瓜瓠:指瓜類作物。羹:煮後帶湯吃的肉或菜。⑨仆:指駕車的人。⑩曩(nǎng)者:剛才。⑪竊:私下,偷偷地。窺(kuī):窺視,暗中觀察。⑫無:通『毋』,不要。奪:侵占。指統治者因徭役、兵役等占用農時。農時:指適宜於耕種、收穫的時節。⑬是:這。侵:越境進犯別國。封疆:指疆界上的標記。【史記·商君列傳】:『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唐〕張守節【正義】:『封,聚土也;疆,界也。謂界上封記也。』⑭豈:表反問語氣的副詞,相當於『哪裡』。愛:愛惜,吝惜。⑮下:指在下位的人。侵:侵犯欺凌。上:指在上位者。按:文侯的隨從未經許可在箕季的園子裡摘桃子吃,是目無尊長的做法。⑯食(sì):使吃,給……吃。具:備辦。五味:本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這裡指調和各種味道烹製成的美味食物。⑰斂:聚斂,搜刮。以:連詞,相當於『而』。省:簡省。養:供養。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4-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刺奢】章句闡微——晏嬰諫禮與箕季守道之鑑

劉向【新序】卷六"刺奢"章所載二事,雖分述齊魏兩國,然皆以"禮制"爲樞機,其義理可相互發明。晏嬰之諫景公,箕季之諷文侯,一則以正君臣之序,一則以明農本之道,二者共同勾勒出先秦儒家"禮以制欲"的政治倫理觀。

景公"釋衣冠自鼓缶"之態,實爲"禮崩樂壞"的具象呈現。【禮記·樂記】云:"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冠冕衣裳乃禮制之外顯,今景公竟解衣袒身,擊缶爲樂,此非僅儀節之失,實乃君道之墮。晏嬰"朝服以至"的細節尤具深意,【論語·鄉黨】載孔子"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可見朝服乃事君之重器。晏子以整飭朝服對景公之袒裼,恰構成"禮/非禮"的視覺對峙。其"五尺童子勝君"之喻,暗合【孟子·公孫丑下】"紂之去武丁未久也,故家遺俗猶有存者",強調禮制實爲維繫社會力量的文明契約。

晏子引【詩·鄘風·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此句在先秦典籍中凡三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襄公二十七年及此),皆用於匡正失禮之行。值得注意的是,晏子將"麋鹿父子同麀"的獸性狀態與人類禮制對舉,此說源自【禮記·曲禮上】"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可見其說理實本於周禮體系。景公欲誅近侍而晏子阻之,此中深意在於:君主失禮非由外誘,實乃內德不修,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之理相通。

箕季"牆壞不築"之事,表面觀之似與禮制無涉,然細究其"待時"之說,實暗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修宮室,壞牆垣"的時序規範。文侯所得"四教",層層遞進:不奪農時(【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不侵封疆(【尚書·梓材】"無胥戕,無胥虐")、下不犯上(【論語·顏淵】"君君,臣臣")、省斂節用(【左傳】昭公元年"儉,德之共也")。尤其"糲餐瓜瓠"之設,與【說苑·反質】載堯"糲粱之飯,藜藿之羹"的聖王儉德遙相呼應。

二事並觀,可見先秦儒家政治智慧之要義:晏嬰匡正君主之失於廟堂,箕季教化諸侯於隴畝,一則以禮制防微杜漸,一則以農本固國根基。劉向將此二事同列"刺奢"之篇,正是警示爲政者:奢靡之害非止於財用匱乏,更在於禮制隳壞、人倫失序。今日讀之,猶聞黃鐘大呂之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