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1|回复: 0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7士诗解5申包胥哭劝秦出兵讨吴助楚功成不受赏太史不辍书崔杼弑君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0-18 2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新序卷7士诗解5申包胥哭劝秦出兵讨吴助楚功成不受赏太史不辍书崔杼弑君
题文诗:
申包胥者,楚人吴败,楚于柏举,兵遂入郢,
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
秦乞师曰:吴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
从上国始,于楚国之,君失社稷,越在草莽,
使臣告急,曰吴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
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逮吴未定,
君其图之,若得君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
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
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
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诗,
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
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
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大夫,
子满子虎,帅车五百,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大败吴师,吴师既退,
昭王复国,赏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
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受赏,
是卖勇也.君既,又何求焉?遂逃,
终身不见.君子:申子之不,受命赴秦,
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乃,
不伐矣.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
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止,太史无书,
君弑及贼,太史不听,遂书贼曰:崔杼弑君.
崔子杀之,其弟又嗣,书之崔子,又杀之也,
死者二人,其弟又嗣,复书崔,杼乃舍之.
南史氏是,其族也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
将复书之,闻既书乃,还君子曰:古之良史.
《原文》
申包胥者,楚人吴败,楚于柏举,兵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
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注释】
《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原文》  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止太史无书君弑及贼,太史不听,遂书贼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又嗣书之,崔子又杀之,死者二人,其弟又嗣复书之,乃舍之。南史氏是其族也,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将复书之,闻既书矣,乃还。君子曰:“古之良史。”
【注释】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译文】
齐国的崔杼,是齐国的国相,杀了庄公。他拦住太史,让他不要写国君被臣子杀死和自己作乱叛国的事,太史没有听从,于是记录叛乱的事为:“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 ”崔子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又接着记录这件事,崔子又杀了他。他们的弟弟又接着记录这件事,崔杼这才作罢此事。南史氏是这些太史的家族,听说太史都死了,就拿着书简前去,将要再记录这件事,听说已经记录了,才回去。君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优秀史官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