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語文網 量詞『套』和名詞性成分NP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選擇關係。關於『套』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前人也有一些研究,如張向群(1991),宗守雲(2005)等。這些研究概括了『套』的各種用法,並揭示了『套』對名詞性成分選擇的一些規律。但從範疇化角度對『套』的研究還很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擬借鑑認知語言學理論,從範疇化的視角探討『套』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一、『套』的語義性質與範疇中心
(一)『套』的語義性質
量詞『套』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是以『套』的語義性質為基礎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套』量詞意義的解釋是:用於成組的事物。如:一套制度、一套家具、一套課本等等。【辭海】對『套』的解釋是同類事物配和組成的整體。引申為成套事物的量名。如『成套設備』、 『兩套制服』。【寫作量詞描寫詞典】對『套』的用法進行了概括,『套』有三種用法:(1)計量成組的物件;(2)計量成套的事物;(3)虛指。其實,這些用法可以概括成它所選擇的名詞具有的特徵是[+異質 +多個 +配套 +囊括]。從個性的角度來看,『套』用來表示相配成組事物,是它區別於其他量詞的主要特徵。
『套』,我們在【說文】 上找不到相應的字。但根據北大語料庫古漢語資料,發現『套』在【戰國策】中最先用作名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套』做名詞的解釋是:1『套子』:手套、書套、封套。2栓性口的兩根皮繩或麻繩,一端拴在性口脖子夾板或軛上,另一端拴在車上:性口拴、大車拴、拴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套』最初是含有『工具』意義,且事物間具有『囊括』或『相關』的關係。隨着語法系統的發展,『套』作為集合量詞,最早在南宋就出現了(北京大學郭銳語料庫顯示是在【朱子語類】中)(宗守雲,2005)。『套』也有名詞、動詞的用法,在這隻討論它做集合量詞用於成組事物的用法。
我們說『套』用於成組相配套的事物,但並不是說成組相配套的事物都能用『套』。『成組配套』只是量詞『套』運用的必要條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制約着量詞『套』的用法,如主觀視點的不同,社會文化的不同等等。
(二)範疇中心
範疇是事物類別的總稱,是客觀事物的某些類別特徵經過思維在語言中特定下來的。就量詞『套』而言,它所選擇的名詞性成分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多種多樣的名詞性成分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可以稱為『套』範疇。確定『套』範疇中心成員,並以範疇中心為起點,探討『套』範疇的擴展引申,找出擴展引申的促動因素,從而構建出『套』範疇的連鎖關係。
劃分範疇是人作為理性動物的本質之一,是人類的理性功能和實踐的結晶,反映了文化的價值。但範疇劃分並不完全反映客觀事物,同時也有主觀因素在內。根據範疇化理論,就量詞『套』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來說,它選擇哪些名詞性成分,是可以解釋的,但是它不選擇哪些名詞性成分是不可預測的。
『套』選擇的名詞性成分的語義特徵是[+異質、+多個、+配套、+囊括],決定了『套』範疇的中心成員的特徵。在『套』範疇的內部,屬於中心地位的成員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套』對這種名詞性成分的選擇是最基本的選擇。例如:
A:一套胡服 一套內衣 一套西服 一套軍裝 一套制服
B:一套詞典 一套書一套著作
C:一套鑼鼓 一套杯子一套餐具 一套家具 一套農具
A組為衣物,把整個人囊括起來。B組為書,可以看作是這些書被一個書套囊括起來表示整體性。C組為生活用具,一般都是大中套小,也有些是表相關的成套。它們都是成組,配套而成的,具有囊括或相關的含義,且彼此間為異質,具有離散性。在『套』範疇中是最基本的,最典型的成員,處於『套』範疇的中心。
首先,從社會使用上來看,它們是常用的,穩定的,在思維上具有優先性特徵。在生活中,人們一提起量詞『套』,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事物。其次,從認知上來看,它們是最簡單的,具有具體性和客觀性的特徵,因此在認知上處於中心地位。再次,從語言的發展看,從南宋開始,『套』用作集合量詞來修飾這些事物一直在使用。最後,從漢語研究資料來看,有關量詞『套』的記載,也都把這類事物看作『套』的首選對象。【漢語八百詞】對『套』的解釋是:『套』,量詞,用於成組的事物,常用於器物。宗守雲(2005)認為,『生產商品和消費商品對「套」的選擇傾向非常明顯。一般的,日常用品中涉及吃喝坐臥的人類必需品,是最典型的物質消費品,一般只用「套」,如一「套」餐具,兩「套」被褥,幾「套」服裝』。
因此用於離散的異質的成組的事物,是『套』對名詞性成分最基本的選擇,而範疇內部其他成員則是『套』對名詞性成分的引申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