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9|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4诗解7仁人将上法舜禹之制下则仲尼之义君子端悫达则宁容穷则约详小人反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9 22: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4诗解7仁人将上法舜禹之制下则仲尼之义君子端悫达则宁容穷则约详小人反之
题文诗:
夫当世之,愚饰邪说,奸言,以乱天下,
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所存者,
则是范睢,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
宋鉼邓析,惠施之徒.此十子皆,顺非而泽,
闻见杂博,不师上古,法先王按,往旧造说,
务自为工,道无所遇,而人相从,十子,
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然其持,
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众愚交,
乱朴鄙是,十子之罪.若夫总方,略一统类,
齐言行群,天下英杰,告以大道,教以至顺,
隩要之间,衽席之上,简然圣王,文具沛然,
平世俗趋,说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
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
则是圣人,未得志者,仲尼是也,一天下,
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
莫不从服,工说立息,十子,化则圣人,
之得埶者,舜禹是也.仁人将何,务哉上法,
禹之制,下则仲尼,之义以务,息十子之,
说如是者,仁人之事,毕矣天下,之害除矣,
圣人之迹,矣诗曰: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君子大心,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知则明达,而类愚则,端悫而法;喜则和治,
忧则静理;达则宁容,穷则.小人大心,
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徼,
愚则毒贼,而乱喜则,轻易而快,忧则挫慑;
达则骄偏,穷则弃儑;肢体序与,禽兽同节,
言语之暴,与蛮夷同,出则为宗,族患入则,
为乡里忧.:如蛮如髦,我则用忧.
【原文】  夫当世之愚,饰邪说,文奸言,以乱天下,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则是范睢、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鉼、邓、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顺非而泽,闻见杂博,然而不师上古,不法先王,按往旧造说,务自为工,道无所遇,而人相从,故曰:十子者之工说,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众愚,交乱朴鄙,则是十子之罪也。
若夫总方略,一统类,齐言行,群天下之英杰,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顺,隩要之间,衽席之上,简然圣王之文具,沛然平世之俗趋,工说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仲尼是也,〔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工说者立息,十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仁人将何务哉?上法舜禹之制,下则仲尼之义,以务息十子之说,如是者、仁人之事毕矣,天下之害除矣,圣人之迹着矣。诗曰:『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注释】出自【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诗解2思孟仲尼子弓舜禹
【原文】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道<1>,教之以至顺<2>;奥窔之间<3>,簟席之上<4>,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5>;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6>,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7>,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译文〕
  至于总括治国的方针策略,端正自己的言论行动,统一治国的纲纪法度,从而汇聚天下的英雄豪杰,把根本的原则告诉给他们,拿最正确的道理教导他们;在室堂之内、竹席之上,那圣明帝王的礼义制度集中地具备于此,那太平时代的风俗蓬勃地兴起于此。上述六种学说是不能侵入这讲堂的,那十二个人是不能接近这讲席的。他们虽然没有立锥之地,但天子诸侯不能与之竞争名望;他们虽然只是处在一个大夫的职位上,但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他们的盛名比同于诸侯,各国诸侯无不愿意让他们来当自己的臣子。这是圣人中没有得到权势的人啊,孔子、子弓就是这种人。
〔注释〕

  <1>道:【集解】作『古』,据【韩诗外传】卷四第二十二章改。 <2>顺:理。(见【说文】) <3>奥:屋子里的西南角。 窔[yào 音要]:屋子里的东南角。<4>簟[diàn 音殿]:竹席。 <5>佛[bó 音勃]:通『勃』。平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6>畜:养,任用。君主任用臣子,便用俸禄来养活臣子,所以『畜』即指任用人。一君不能独畜:这种圣人应该是天子的辅佐,所以说『一君不能独畜』。 <7>成:通『盛』。况:比。

  【原文】
  一天下,财万物<1>,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2>,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
  〔注释〕
  <1>财:通『裁』,控制,安排。 <2>通达之属:政令能够通达的属地,莫不遵从顺服。
  〔译文〕
 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凡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上述六种学说立刻消声匿迹,十二个人也弃邪从正。这是圣人中得到了权势的人啊,舜、禹就是这种人。
【原文】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译文〕
  当今讲究仁德的人该致力于什么呢?上应师法舜、禹的政治制度,下应师法仲尼、子弓的道义,以求消除上述十二个人的学说。像这样,那么天下的祸害除去了,仁人的任务就完成了,圣明帝王的事迹也就彰明了。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出自【诗·小雅·角弓】,
译文:雪花落下飘悠悠,一见阳光化水流

【原文】  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达而类,愚则端悫而法;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违应为:理;达则宁而容,穷则纳应为:约而详。小人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徼,愚则毒贼而乱;喜则轻易而快,忧则挫而慑;达则骄而偏,穷则弃而累应为:;其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则用忧。』
【注解】出自【荀子】卷3不苟篇诗解2至文义节以别小人
【原文】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1>,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2>,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3>,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4>,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5>,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6>。传曰<7>:『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译文〕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自然而遵循规律;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聪明,就会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愚钝,就会端正诚笃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见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了,就会平和地去治理;如果忧愁了,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注释〕
<1>【集解】无『敬』字,据【韩诗外传】卷四第二十三章补。 <2>【集解】『治』作『理』,据【韩诗外传】卷四第二十三章改。 <3>攫[jué 音决]:强夺。渐:欺诈,作假。 <4>兑:通『锐』,敏捷的往上爬。 <5>翾[xuān 音宣]:通『懁』[juàn庄重。 <6>儑[án 音湿]:1. 音眷],急。一说通『儇』[xuān 音宣],轻薄浮滑。轻浮不 心灰意懒,情绪不高。与『隰』、『濕』等为同源词,表示人格卑下
【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诗解2思孟仲尼子弓舜禹
略法先王,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才剧志大,闻见杂博。案旧造说,谓之五行,僻违无类,幽隐无说,闭约无解。案饰其辞,只敬之曰:真先师言。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瞀儒,其嚾嚾然,不知其所非,遂受而传,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子思孟轲。若总方略,齐正言行,壹其统类,群聚英杰,告以大道,教以至顺;奥窔之间,簟席之上,圣王文章,敛然具焉,平世之俗,勃然起焉;六说非入,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地,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大夫位,一君一国,不能独畜,不能独容;名况诸侯,愿以为臣。是圣不得势,仲尼子弓。
一统天下,财用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立息,十二子者,迁邪化正,圣人得势,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上法舜禹,下法仲尼,务必以息,十二子说.天下害除,仁人事毕,圣王迹著.

【荀子】卷3不苟篇诗解2至文义节以别小人
君子大心,敬天而道,其小心则,畏义而节;君子知则,明通而类,君子愚则,端悫而法;君子见由,则恭而止,君子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治,忧则静理;通则文明,穷则约详。小人大心,则慢而暴,小心淫倾;知攫盗渐,愚毒贼乱;见由锐倨,见闭怨险;喜则轻翾,忧则挫慑;通则骄偏,穷则弃儑。君子两进,小人两废。天壤之别。
石良 發表於 2025-3-30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四诠解:辨邪正以彰圣道】

《韩诗外传》此章立论峻切,旨在廓清战国诸子学说对世道之淆乱,以匡正儒学为旨归。韩婴指斥范睢、庄周、墨翟等十子「顺非而泽,闻见杂博」,其言虽工巧,然悖离上古法度,不遵先王之道,致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此论实承荀子《非十二子》之绪,彰显汉初儒者整饬思想统序之诉求。

所谓「十子之罪」,非指其学说全无价值,而在其「欺惑众愚」「交乱朴鄙」之流弊。韩婴以「道无所遇」评之,盖谓诸子之说未能契入「总方略、一统类」之圣王大道。其理想人格有二境:一为「未得志」之圣人,若孔子「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以义理教化天下;一为「得势」之圣人,若舜禹「统一天下,裁理万物」,以制度泽被苍生。

文中「仁人」之使命,乃上承舜禹之制,下循仲尼之义,息十子之说以显圣道。此中深意,实以儒学为经世枢机:既需制度建构之「法」,亦重道德教化之「义」。引《诗》「雨雪瀌瀌,见晛曰消」,喻邪说若冰雪遇阳则融,暗指正道如日,终将廓清异端。

末句「君子大心,敬天而道」尤为精要:君子之道,外则法天建制,内则持敬修德。此种「端悫」之德,达则从容守正,穷则俭约自持,与小人「矜巧伪、逐利欲」恰成对照。韩婴此论,实为汉代「独尊儒术」之先声,亦开宋儒「辟异端」之端绪,于经学思想史颇具承启意义。
黎劭 發表於 2025-4-4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四第七章所论,诚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要义。其文以"仁人"为纲,剖判君子小人之别,实承荀子"非十二子"之绪,而别具经学旨趣。

文中历数十子之弊,谓范睢、魏牟等辈"顺非而泽""不师上古",此非独指其学说之偏,实暗讽战国学术"道术为天下裂"之象。所谓"闻见杂博"而"不法先王",恰与《荀子·解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相发明。然韩婴立论更具经世意味,其以"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为判准,彰显汉代经学通经致用之特质。

至若"总方略,一统类"之圣人品格,韩婴分疏为二境:孔子代表"圣人之未得志者",以其"无置锥之地"而王公莫能争名;舜禹则为"得势者",能"统一天下,裁理万物"。此二分法实本《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达则兼善"之义,而更突出"势位"与"道德"之辩证关系。

篇末"君子达则宁容,穷则约详"之论,尤见精微。"宁容"者,非徒宽容,乃《周易》"容保民无疆"之谓;"约详"者,兼取《论语》"约之以礼"与《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意。小人"达则骄偏,穷则弃儑"之态,恰成反照,暗合《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之诫。

引《诗》"雨雪瀌瀌,见晛曰消"为喻,深得"诗教"温柔敦厚之旨。雪喻邪说,晛喻圣教,融化之象暗喻教化之功,此韩婴以《诗》证事的典型章法。末章更引"如蛮如髦"句,呼应前文"言语暴蛮"之讥,构成严密之文理闭环。

要之,此章实为汉代"罢黜百家"思想之先声,其以仁人君子为理想人格,以息邪说、明王道为学术归趣,既承荀学统绪,又开董子之端,在汉代经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重要意义。学者当于此体会汉儒"通经致用"之微意,而非仅视作门户之见的攻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