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6|回复: 1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5诗解8得贤则昌失贤危亡殷鉴不远福祸由己以礼扶身贵名自扬君子能贵其所贵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13 21: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诗外传》卷5诗解8得贤则昌失贤危亡殷鉴不远福祸由己以礼扶身贵名自扬君子能贵其所贵
题文诗: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
昔者故无,常安之国,宜治之民,得贤则昌,
不肖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夫明镜者,
所以照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
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
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鄙语:
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后车不,
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所以亡,者殷为之,
殷所以亡,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
周可鉴殷.诗曰殷鉴,不远,夏后之世.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
盈把之木,无合拱枝,荣泽之水,无吞舟鱼,
根浅则枝,叶短本绝,则枝叶枯.曰枝,
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己出.咎由自取.
水渊深广,龙鱼生之;山林茂盛,禽兽归之;
礼义修明,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
及国政明.以礼扶身,贵名自扬,天下顺焉,
令行禁止,王者事毕,经有: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夫此之谓.孔子曰夫,谈说之术;
齐庄立之,端诚处之,坚强待之,辟称喻之,
分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
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是之谓能,
贵其所贵.若无类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
君子慎之.经有: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原文》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故无常安之国,宜治之民,得贤则昌,不肖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5贤佐士归继绝安昌务得民心失危亡
《原文》  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鱼,根浅则枝叶短,本绝则枝叶枯。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自己出也。【注释】盈把之木
盈:满;木:树。用一把手能握住的小树。比喻仅有小才能的人
《原文》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顺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也。【注释】出自荀子《致士篇》
《原文》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译文】
江河湖泊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著,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云:“施恩这个国都中,以此安抚天下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
【注】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译文: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
语出《诗经·大雅·抑》。觉,大。《广雅·释诂》:“觉,大也。”郑玄注:“觉,大也。有大德行,四方之国顺而行之也。”孔安国《传》释“觉”为“正直”,与郑玄观点有所不同,“直也,言先王行正直之德。”四国,天下四方之国。
《原文》  孔子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待之,辟称以喻之,分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无类之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君子慎之。”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苟矣。”【注释】
出自《荀子》卷5非相篇诗解5君子说仁辨者分三
原文: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1〕,端诚〔2〕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3〕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译文】

说服的方法:要以庄重严肃、正直真诚的态度对待人,坚持不懈地说服别人,用比喻的方法启发人,通过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异,和蔼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自己一定要珍爱、宝贵、重视、崇信自己的学说,这样所讲的就没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即使沉默不说,别人也都会尊重他。这就叫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解】
〔1〕矜庄:庄重、严肃。莅:临。〔2〕端诚:正直真诚。
〔3〕欣驩(huān)芬芗:指和气。驩,通"欢"。芗,通"香"。
2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出自《诗经.大雅.抑》: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翻译: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4-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五第八章阐发"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治国要义,其文脉可析为三重递进:首论历史兴亡之律,次明祸福自召之理,终归于礼义修身之道。此章实为汉代经师解《诗》之典范,熔铸史鉴与德教于一炉。

一、历史兴亡的镜鉴智慧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的对比句式,构建起"圣王-暴君"的二元叙事模式。作者以"明镜""往古"为喻,揭示历史认知的双重功能:既照见当下形貌,更洞悉治乱根源。"前车覆"三句化用《荀子·成相》典故,将夏商周三代更迭提炼为闭环式的历史教训链。值得注意的是"殷鉴不远"的《诗》引,此句出自《大雅·荡》,本为召穆公谏厉王之辞,此处转喻为跨代际的治道传承,彰显汉代今文家"以《诗》为史"的阐释特色。

二、德政根基的哲学思辨
"骄溢之君寡忠"段采用连锁论证法:以"盈把之木无合拱枝"的自然现象,类比君德与国运的因果关系。"本实先拨"出自《大雅·荡》,毛传释"拨"为"绝",韩婴则引申为"根本动摇则枝叶必枯"的政治哲学。此说与《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之论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汉代"天人相参"的德政理论体系。特别要指出,"祸福自己出"五字实为《尚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转语,体现汉儒对先秦经典的整合。

三、礼治实践的修身维度
末段由治国转向修身,通过"水渊-龙鱼""山林-禽兽"的意象群,推导出"礼义-君子"的价值对应关系。"礼及身而行修"二句形成微观(个人)与宏观(国家)的对称结构,暗合《大学》修齐治平之序。引《大雅·抑》"有觉德行"句,既呼应首段"得贤则昌"的主题,又赋予"礼"以《诗经》经典依据。孔子论说之术"齐庄端诚"云云,实为《荀子·非相》谈说理论的精简版,强调道德言辞的感化力量,与《韩诗外传》全书"以礼义润身"的编纂宗旨深度契合。

此章之要,在将历史经验升华为道德律令。其层层推衍的逻辑,既承战国纵横家铺陈之势,复开汉代经学"通经致用"之风。韩婴以《诗》为枢,绾合史鉴与德教,恰体现汉初儒学在黄老思潮中的调适智慧。末段"无易由言"的告诫,正是对全篇"慎始敬终"主旨的诗意收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