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卷6詩解1比干諫死箕子佯狂桓公好仁義五見小臣職分定序兼聽齊明仕安誠愨 題文詩: 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者愚也, 殺身以彰,君惡不忠.二者不可,然且為之, 不祥莫大.遂乃解發,佯狂而去.君子聞曰: 勞矣箕子!盡其精神,竭其忠愛,見比干之, 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詩經有曰:人亦有言, 靡哲不愚.齊桓公見,小臣三往,不得見左, 右曰三往,而不得見,其可已矣!桓公曰否! 是何言也!吾聞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 身萬乘君;萬乘之君,不好仁義,不輕身於, 布衣之士.縱夫子可,不欲富貴,吾不可不, 好仁義也.五往得見.天下諸侯,聞之謂齊, 桓公猶下,布衣之士,況國君乎!相率而朝, 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詩經有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至道有情;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 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勉罰偷,則民不怠; 兼聽齊明,天下歸之.後明分職,考其事業, 較其官能,莫不理法,則公道達,而私門塞, 公義立而,私事息則,持厚者進,佞諂者止, 貪戾者退,廉潔者起.尚書有曰:其先時者, 死之無赦;不及時者,死亦無赦.人習事而, 固人之事,使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借也. 故曰職分,而民不慢,名分次定,而序不亂, 兼聽齊明,百事不留.如是然則,群下百吏, 莫不修己,然後安仕,成能然後,敢受其職, 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奸宄之屬,莫不反愨, 夫是之謂,政教之極,不可加矣.詩經有曰: 吁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原文】 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髮佯狂而去。君子聞之,曰:『勞矣!箕子!盡其精神,竭其忠愛,見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詩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注釋】 解髮佯狂:解發:把頭髮散開;佯:假裝。散開頭髮假裝癲狂。 【譯文】 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者愚也,殺身以彰,君惡不忠。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遂乃解發,佯狂而去。君子聞曰:勞矣箕子!盡其精神,竭其忠愛,見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詩經有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三往不得見。左右曰:『夫小臣、國之賤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見,其可已矣!』桓公曰:『惡!是何言也!吾聞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身於萬乘之君;萬乘之君不好仁義,不輕身於布衣之士。縱夫子不欲富貴,可也,吾不好仁義、不可也。』五往而得見也。天下諸侯聞之,謂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此也。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注釋】(取材於【呂氏春秋-下賢】)
原文: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驁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於是也。 譯文: 齊桓公拜見一個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沒有見到。跟隨的人說:『你作為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見一個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卻未見到,也可以停止了。『桓公說:『不是這樣的。有才能的人傲視爵位、俸祿,當然也會輕視他們的君王;君王如果輕視霸主,自然也會輕視有才能的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祿,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業呢?『就這樣,齊桓公去了五次才見到小臣稷。天下人聽說了這件事,都說:『齊桓公也放下架子對待平民,何況我們這些一般的國君呢?『於是一起來朝拜齊桓公,很少有不到的。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多次聯合諸侯,一統天下的原因,是因為他能夠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士人啊。 【譯文】 【原文】 賞勉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其分職,考其事業,較其官能,莫不理法,則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立而私事息。如是、則持厚者進,而佞諂者止,貪戾者退,而廉潔者起。周制曰:『先時者、死無赦;不及時者、死無赦。』人習事而因,人之事,使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錯也。故曰:職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則群下百吏莫不修己然後敢安仕,成能然後敢受職,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奸宄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則不可加矣。詩曰:『吁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惟民之則。』【注釋】出自【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原文】
至道大形<1>:隆禮至法<2>,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3>,則民不疑;賞勉罰偷<4>,則民不怠;兼聽齊明<5>,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6>,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書】曰<7>:『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探<8>,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9>,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10>,夫是之謂大形。【詩】曰<11>:『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譯文〕 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推崇禮義,使法制高於一切,那麼國家就會有常規;尊重賢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那麼民眾就會知道努力的方向;集體審查,公正考察,那麼民眾就不會懷疑了;獎賞勤勞的人,懲罰偷懶的人,那麼民眾就不會懶惰了;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事情,那麼天下人就會歸順他。然後明確名分職責,根據輕重緩急的次序來安排工作,安排有技術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當官,沒有什麼得不到治理,那麼為公家效勞的道路就暢通了而謀私的門徑就被堵住了,為公的原則昌明了而謀私的事情就止息了。像這樣,那麼品德淳厚的人就得到起用而巧言諂媚的人就受到遏止,貪圖財利的人被黜退而廉沽奉公的人被提拔。【尚書】說:『在規定的時刻之前行動的,殺而不赦;沒有趕上規定時刻而落後的,殺而不赦。』
人們往往因為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而固守本職不改行。人們的各種工作,就像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可以互相替代官能一樣。所以,職務劃分後,民眾就不會再謀求他職;等級確定後,秩序就不會混亂;同時聽取各種意見,完全明察一切,那麼各種工作就不會拖拉。像這樣,那麼大臣百官直到平民百姓就無不提高了自己的修養以後才敢安居,真正有了才能以後才敢接受官職;百姓改變了習俗,小人轉變了思想,奸邪怪僻之流無不轉向誠實謹慎,這就叫做政治教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天子不用察看就能發現問題,不用打聽就能明白真相,不用考慮就能知道事理,不用動手就能功成業就,巋然不動地獨自坐着而天下人順從他就像長在一個身體上一樣、就像四肢順從思想的支配一樣,這就是最好的政治原則的最大效驗。【詩】云:『溫柔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說的就是這種人。 〔注釋〕
<1>形:表現。此指實行『至道』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效果。 <2>至:極,使……成為最高。 <3>纂:集。 論:辨察、考究。 纂論:與『公察』對文義近,指考察賢能時集中各方面的人員進行審查。 <4>勉:【集解】作『克』,據【韓詩外傳】卷六第三章改。 <5>齊明:無所不明。 <6>材:通『裁』。 <7>引文見偽古文【尚書·胤征】。 <8>探:尋求,指另謀他職。一說當從【韓詩外傳】作『慢』,也通。 <9>止:【集解】作『正』,據世德堂本改。 止:居祝。 <10>塊然:同『巋然』,獨自屹立而不動的樣子,即上文『不視』、『不聽』、『不慮』、『不動』的樣子。胑:同『肢』。 <11>引詩見【詩·大雅·抑】。 【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5 至道大形禮公定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