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2|回复: 4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8诗解7伯宗转告君辇者言率群臣素服哭祠河斯流晏子撤樽范昭折服三公之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23 2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外传卷8诗解7伯宗转告君者言率群臣素服哭祠河斯流晏子樽范昭折服三公之任
题文诗:
梁山崩,景公,大夫伯宗,道逢辇者,
以其辇覆,其道伯宗,使右下欲,鞭之辇者,
曰君趋道,岂不远矣,如捷,可乎?
伯宗问居,曰绛人也.伯宗曰子,亦有闻乎?
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是以召子.
曰如之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
天壅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曰,
其率群臣,素服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
伯宗问其,姓名弗告.伯宗到君,问伯宗以,
其言对君,素服率,群臣哭之,既而祠焉,
河斯流矣.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
辇者,诈以自知.孔子闻曰:伯宗无后,
攘人之善.经有: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晋平公昔,使范昭观,
齐国之政,景公锡宴,晏子在前,范昭趋曰:
愿君之倅,樽以为寿.景公顾左,右曰酌吾,
樽献之客.范昭已饮.晏子对曰:彻去.
范昭不,起舞,太师曰为,我奏成周,
之乐愿舞.太师对曰:盲臣不习.起出门.
景公谓于,晏子曰晋,天下大国,使范昭来,
观齐国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为之奈何?
晏子:范昭之为,人也非陋,不知礼是,
欲试吾君,婴故不从.于是景公,召太师曰:
昭使子,奏成周乐,何故不调?对如晏子.
范昭,报平公曰;齐未可幷;吾试其君,
晏子知之;吾犯其乐,太师知之.孔子闻之,
曰善乎哉!晏子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
曰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三公者何?曰司空也,司马司徒.司马主天,
司空主土,司徒主人.阴阳不和,四时不节,
星辰失度,灾变异常,责之司马.山陵崩竭,
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责之司空.
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
责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辩,
明其隐此,三公之任.经有: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言各称职.
《原文》
  梁山崩,晋君召大夫伯宗,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应为:覆其道,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辇者曰:“君趋道岂不远矣,不知事应为:如捷而行,可乎?”伯宗喜,问其所居。曰:“绛人也。”伯宗曰:“子亦有闻乎?”曰:“梁山崩,壅河,顾三日不流,是以召子。”伯宗曰:“如之何?”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曰:“君其率群臣,素服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伯宗问其姓名,弗告。伯宗到,君问,伯宗以其言对。于是君素服,率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辇者,诈以自知。孔子闻之,曰:“伯宗其无后,攘人之善。”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注释】1,出自《晋语·车者论梁山崩》
原文:梁山崩,以传召伯宗,遇大车当道而覆,立而辟之,曰:“避传。”对曰:“传为速也,若俟吾避,则加迟矣,不如捷而行。”伯宗喜,问其居,曰:“绛人也。”伯宗曰:“何闻?”曰:“梁山崩而以传召伯宗。”伯宗问曰:“乃将若何?”对曰:“山有朽壤而崩,将若何?夫国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为之降服、出次、乘缦、不举,策于上帝,国三日哭,以礼焉。虽伯宗亦如是而已,其若之何?”问其名,不告;请以见,不许。伯宗及绛,以告,而从之。
【译文】
梁山发生山崩,晋景公用驿车召见伯宗,遇见一辆载重的大车在路中翻了,伯宗站起身来要它让路,说:“避开我的驿车。”大车的车夫说:“驿车求的是速度快,如果等我这辆大车让路,那反倒慢了,不如从旁边走快。”伯宗听了很惊讶,问车夫是哪里人,车夫说:“是绛城人。”伯宗就问:“在绛城听到什么情况啊?”车夫回答说:“由于梁山发生了山崩,所以国君用驿车召见伯宗来商量。”伯宗问道:“那怎么办好呢?”车夫回答说:“梁山因为土壤松了才发生崩塌,又能怎么办呢?国家以山川为主,因此一旦遇到河干山崩,国君就要穿素服,到郊外去居住,乘坐没有彩画的车子,取消平日的饮酒作乐,在简策上写文章向上天祈祷,国人要哭三天,以礼祭山川之神。即使是伯宗也只不过如此而已,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伯宗问他的姓名,车夫不肯讲;想请他一起去见晋景公,车夫也不答应。伯宗到了绛城,就把车夫的话报告给晋景公,景公照办了。
2,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出自先秦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
原文:天降丧乱,灭我立王。译文: 老天降下大灾殃,颠覆我们所立王。
3,出自先秦的《周颂·我将》
原文: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译文:
译文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原文》
  晋平公使范昭观齐国之政,景公锡之宴,晏子在前,范昭趋曰:“愿君之倅樽以为寿。”景公顾左右曰:“酌寡人樽,献之客。”〔“范昭已饮。”〕晏子对曰:“彻去樽。”范昭不说,起舞,顾太师曰:“子为我奏成周之乐,愿舞。”太师对曰:“盲臣不习。”范昭起,出门。景公谓晏子曰:“夫晋、天下大国也,使范昭来观齐国之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是欲试吾君,婴故不从。”于是景公召太师而问之曰:“范昭使子奏成周之乐,何故不调?”对如晏子。于是范昭归,报平公曰:“齐未可幷也。吾试其君,晏子知之;吾犯其乐,太师知之。”孔子闻之,曰:“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诗曰:“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注释】
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出自《诗经周颂·时迈》
原文: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
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
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原文》
三公者何?曰:司空、司马、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异常,则责之司马。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辩,明其隐,此三公之任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又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言各称职也。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25-3-2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七章所载二事,皆寓治国深意。前者述晋景公时梁山崩壅河事,辇者之谏实秉《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之旨。伯宗虽纳其言而匿其善,孔子斥其"攘善"之非,正合《周易·系辞》"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之训。后者范昭观政一节,晏子彻樽、太师拒乐,非倨傲也,乃守"礼以别异"之制。《左传》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晏婴此举,恰是"以小事大以智"的实践。二者皆彰明:治国之道,在敬天保民、守礼持正。伯宗之失在德,晏子之得在礼,一正一反,足为后世鉴。圣贤垂训,岂偶然哉?
是飞 发表于 2025-3-29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七章所载二事,皆寓治国深意。前者述晋景公时梁山崩壅河事,辇者之谏实秉《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之旨。伯宗虽纳其言而匿其善,孔子斥其"攘善"之非,正合《周易·系辞》"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之训。后者范昭观政一节,晏子彻樽、太师拒乐,非倨傲也,乃守"礼以别异"之制。《左传》云"器以藏礼",晏婴恪守尊卑之序,正是以器载道。二者皆彰明"三公之任"当以社稷为重:伯宗昧于"不矜不伐"之德,终致无后;晏婴明于"以礼制国"之理,故能折强晋之谋。诗云"畏天之威",非谓天道玄远,实言为政者当怀谦抑之心,纳谏如流,守礼如城,方为保国之要义。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3-31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七章所载二事,皆彰明君臣之道与邦交之礼,深具微言大义。

梁山崩壅河一事,辇者之智实具天人感应之思。其谓"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乃以自然喻政道,暗合《尚书》"天视自我民视"之旨。伯宗攘善不彰辇者之名,孔子断其"无后",此《周易》"积善余庆"之反面警示也。至若景公素服哭祠而河流,正应《礼记》"有忧者侧席而坐"之义,君民同忧则天道可回。

范昭观政一节,尤见晏子守礼之严。彼请君之副樽,实僭礼之试探,晏子立命彻樽,正如《论语》"唯礼不可假人"之实践。太师拒奏成周之乐,更显"大夫无外交"之周制。二者配合,终使晋使折服,恰合《左传》"礼,国之干也"之训。

此二事虽异而理同:前者明君当纳谏如流,后者示臣须守礼不逾。韩婴取之入传,正欲彰明"君义臣行"之要义。后世读此,当思《诗经》"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之诫,诚为治国之枢机也。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4-5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七章阐发微旨,以三则史事递进揭示"礼制"与"职分"之要义。首叙晋景公时梁山崩壅河事,伯宗途遇绛人,其人以"天象示警"之论讽喻,暗指当以礼制禳灾。景公从谏素服哭祠,河水复流,然伯宗匿言献策之实,孔子斥其"攘善"之行,引《诗·大雅·板》"畏天之威"为诫,彰明人臣当存诚敬、戒贪功之理。

次述晏子折冲樽俎之事。范昭使齐,借寿酒、周乐二事试探,晏子彻樽、太师拒乐,皆严守礼制分际。孔子赞其"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正合《诗·周颂·时迈》"薄言震之"之旨,彰显礼制乃邦交之藩屏。此与伯宗事相映,一显匿善之私,一彰守礼之公。

末段阐释三公职分,以"司马司天""司空司地""司徒司人"构建天人秩序。《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句作结,呼应首章绛人之智、次章晏子之忠,终归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的职分伦理。三事层层递进:由禳灾之礼(个人修为),至邦交之礼(国家体统),终达职官之礼(政治纲维),形成以礼贯通的治理体系。

此章深意在于:礼非虚文,实为贯通天道人事之枢机。伯宗违礼攘善则受讥,晏子守礼存国获誉,三公分职更是将礼制精神制度化。韩婴以史证经,揭示《诗》中"震叠""式序"诸语,实为礼治思想之诗性表达,可谓深得"诗教"温柔敦厚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