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当我们翻开历史书,谈及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字最为醒目。然而,每逢说到这位风云人物的结局,史书上往往是“莫须有,奉诏班师,秦桧陷害……”等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因此经常会把唾骂集中到那跪着的铜像上。然而实际上,风波亭的这出悲剧,是极为复杂的,它不仅是一场栽赃陷害的骗局与阴谋,也隐含着英雄人物的对与错,历史与命运、人性与是非、忠与奸、善与恶的交织。让我们播开历史的浮云,一探究竟…… 当一个人的心态支配着感情 当一个人的感情支配着权力,当一个人的权力支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个人的心态,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便是让有的人受到伤害,有的人得到苟全。对皇帝宋高宗赵构来说,彰显了人性的多元与灵魂的复杂。面对消极保守的主和派与积极进取的主战派的战争,文臣武将,是两虎相争,非杀个你死我活不可,这盘博弈,皇帝只能选择一子,舍弃一子。 皇帝之所以选择主和派,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赵构为人天生懦弱怕事,倾向于委曲求全的和平路线,妥协忍让的方针。无论是性格还是政治路线,都和秦桧臭味相投。另外,赵构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和平,他所期盼的不是和平持续的时间长短,他所期盼的是和平到来的早晚,他希望过眼前实际的安宁生活,歌舞升平,即使偏安一隅,像敌人低头屈膝也是值得的。长久的漂泊使他害怕战火漫延,对杀声震天惊慌失措。 当时南宋的许多王公贵族反对北伐,因为培养将领军队,花费很大,另外很可能危及自身。相反,节省军队的开支,达官贵人们生活会更奢侈舒适。人们明白,相比发动一场战争,缴纳赋税以免除兵役,或者向少数民族求和纳贡,这种花费少许多。不过这种舒适是短暂的,不切实际的。 在南宋那个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中,愿意享乐苟活的人们,恰恰多于忧国忧民的志士。这也就是岳飞的北伐夙愿未能实现、精忠报国却身死自己人的手中的另一层原因。换句话说,岳飞北伐不能说绝对的抓住了人心,人民基础并不牢固,人们更向往眼前实际的享受,至少没有抓住达官贵人、皇族权贵的心,而这些人,偏偏又是北伐胜败与否和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在那个绝对集权的社会,他们是唯一决定国家政治军事的动向的群体。另外,北伐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当然不会来源于穷苦的百姓,相反,依然是来自于达官贵人。 第二,选择议和路线,舍弃北伐路线,这符合重文轻武的祖宗章程,宋朝以孝治国,以祖宗章程为立国之本,即便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是错的,也要至死坚持。另外,儒家经典,中庸之道显现着同一主题“和为贵”,为议和提供了理论来源,另外赵构也是一个孝子,人之常情,他希望通过议和,让母亲妻儿能够回来。 第三、置君如弈棋,在这场无形的冷战中,由于岳飞等人的节节胜利,武将地位日趋上升,文臣如坐针毡,没有了往日的话语权,皇帝自己也感觉被武将压制,威严不再。他想挽回尊严,有两种办法,他要么权衡双方的处境地位,要么就是推波助澜,加剧双方的斗争态势,最后坐收渔翁之利,把控全局,集权自身。但他明白加剧斗争会导致国家动乱,不如通过改变双方力量的对比,化解斗争。所以,皇帝打击武将,提升文臣地位,皇帝于无形中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幕后黑手,这也同样符合重文轻武的国策。 赵构并非明君,在是非善恶前,他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与智慧,也缺乏手段与决心。然而历史和命运没给他机会,奸臣的挑唆确实无缝不入,哪怕是皇帝的床帷!奸臣们阿谀逢迎,善于揣度皇帝的心思,皇帝对岳飞的猜忌与怀疑,哪怕只有一点,也会被奸臣用来做文章,在奸臣的不断添油加醋的作用下,矛盾只会日渐膨胀。皇帝哪怕是细微的小动作,有时也是一把利刃,杀人于无形之中。 从岳飞自身来说, 岳飞的军队声势日渐浩大,接连获胜,这既违背了朝廷重文轻武的政策,岳飞掌握军权日渐坐大,陈桥兵变的前车之鉴,功高盖主的怀疑与不信任,树大招风,加上奸臣的挑唆,加重了皇帝的心理阴影,也加重了对岳飞无形中的防备。在皇帝心中,大臣与民心只是小事,武将手握重兵,物极必反才是大事。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强调忠义,古代的忠义楷模,除关公之外,就是岳飞;关羽忠义千古,他忠的是君,但岳飞忠的是国,不是君。他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然而岳飞知道皇帝不是他期待的明君圣主,赵构不符合他的期望标准。但因为中国儒教的忠君遵道的思想环境所束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岳飞不得不顺从。杀死岳飞的其实就是那些满口尊礼忠君的策卷经书。人们大多名节重于性命,与其让反叛君父之后落得个千古骂名,不如死于君父之手获个万古忠魂。虽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别人,无愧于忠节名声、无愧于天下民心。很明显的一件事,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他还在犹豫不决,如果他真的以君父为重,那一道金牌他就不敢不从,在他的心中,国家利益始终大于君主,甚至于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君主的一席之地。 另外,岳飞作为武将,并非儒生。性格急躁冒进,大胆果敢,使得他在进军过程中勇敢积极,但也太过急切,万事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之下容易陷于被动,会授人以柄,给人以口实。在奸臣的挑唆下,即便是爱国的赤子之心,也会被捏造成野心。他们会说:“岳飞的进军,不过是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纯粹是为了一己私立,获得军功,他无非就是要封妻荫子、建功立业,把北伐和皇帝对他的信任,作为追求名利富贵的阶梯;把国家和君主的公道,当做用来谋私利的捷径。” 再一方面,岳飞只顾前进,而忽视了后方,要向锅中添水,何如灶内无柴,后方的朝廷掣肘,朝廷可以断绝对他的军队粮草供给,或是其他方式欺骗他,岳飞没有做好一系列准备,没有留下后手,防人之心不可无,他放松警惕,这使得最后处处受制于人。 而真正使岳飞与皇帝的矛盾形成大爆发的,就是岳飞犯下了古代君主的大忌,那就是立储!岳飞上奏立储,出于好心,然而这恰恰对赵构来说,相当于无形的扇了一耳光,触碰到了痛处,因为赵构多年未能生育。另一方面,岳飞干预了皇帝的家族事务,岳飞上奏立太子的事情,这引起了君主怀疑,猜忌岳飞会在皇帝过世之后,利用幼主的幼弱无能,权倾朝野,乾纲独断,皇帝不得不防。 最后,岳飞在政治路线上,不断声称迎回二圣,收复中原,但这违背了皇帝主和的路线,当然皇帝难免有私心,即便是自己的亲父兄,皇帝自己的法统地位仍得不到承认;军事路线上也是如此,这也可以看出,在岳飞的心中,没有将皇帝置于最重要的地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他几次公然违抗君命,又反对议和,拥兵自重而不受约束。试想一下 作为属下,处处与领导的意愿相违背,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得到满意的待遇吗? 岳飞与宋高宗,前期的过于信任,物极必反,随着二人相互了解,意见的分歧,达到顶峰的信任却逐渐滑向起点。完全不在统一的战线,注定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岳飞的死敌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金国女真人,在小说《岳飞传》中,岳飞之死最大的原因,也被归结于金国人身上。金国人利用岳飞和皇帝之间不断出现的矛盾与嫌隙,运用反间计,派出奸细,买通秦桧,从中挑拨离间,借刀杀人,借赵构和秦桧之手杀害了岳飞。小说固然是虚构的演绎,然而岳飞之死,金人难逃其责。金人不断想方设法与宋朝议和,一方面出于对岳飞的恐惧,一方面自身的实力也大不如前,需要休整。议和的条件是“誓杀飞,始可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推波助澜。金人不费一刀一枪,不流一滴血,然后把骂名抛给宋朝皇帝和奸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绝对的忠奸定义是不存在的,因为愚忠有时比大奸巨猾更可怕,单纯的对错之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于岳飞之死的讨论,也不能抛开岳飞自身。总得来说,岳飞之死归结于以上几个因素,多方作用下葬送了英雄的性命与愿望,一代骄子走向末路!
|